經(jīng)書并不是“佛法”本身!
禪宗中有“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和“經(jīng)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的禪語,曹溪,原是地名,因為惠能禪師長期住持在廣東省曹溪河畔的南華寺弘揚佛法,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而“曹溪”亦通常被用來喻指禪法。禪修的意思是說佛教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為了指引我們覺悟人生,在浩如煙海的教義中,只要悟透了玄機,原來就是六祖惠能禪師所提倡的明心見性的法門而已,所謂身外無佛,三藏十二部,皆是自性中來。其中“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為“經(jīng)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的外延和擴展。
據(jù)《壇經(jīng)·機緣品》中記載: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jīng)》。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jīng)》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jīng)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yè),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這位七歲就出家的法達禪師,非常喜歡讀誦《法華經(jīng)》,當他讀誦此經(jīng)達到三千遍之后,我慢之心也便日益漲大。(在佛教眾多經(jīng)典里,《法華經(jīng)》是一部很重要的經(jīng)典,被贊譽為“經(jīng)中之王”。天臺智顗大師就是依據(jù)這部經(jīng)建立法華宗,即天臺宗。這部經(jīng)的經(jīng)文將近七萬字。照一般來讀誦,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華經(jīng)》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達禪師對于《法華經(jīng)》已經(jīng)是非常的精熟。)當時被世人尊崇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其出家之前其實是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樵夫。法達認為自己讀了那么多遍的《法華經(jīng)》,必然是已經(jīng)具有了相當?shù)墓Ψ蚝?a href="/remen/zhi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智慧了,因此當他來到曹溪南華寺謁見惠能禪師時,便有些倨傲,雖然禮拜,但“頭不至地”,并沒有足夠的恭敬心;菽芏U師又怎能不知此意,他一眼即看破了法達的心思,指出他心中必是因為有了我慢之心才會如此無禮、傲慢的。
師又曰。汝名甚么?。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照b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fā)。”
惠能禪師又以法達的名字來作文章,指出雖然他名叫法達,但其實并未能通達法理;菽苷J為法達雖然念誦多年的《法華經(jīng)》,但經(jīng)中的義趣并未弄得明明白白,只是機械地讀誦經(jīng)文,如同鸚鵡學舌一般,并沒有從經(jīng)文中得到利益,自然也不能從根本上明心見性;菽苡指嬖V法達:修學佛法、讀誦經(jīng)典,千萬不可以執(zhí)著言語、文字、名相等,而是透過它們來理解佛法意旨就可以了。“但信佛無言。”佛其實并沒有說一切法,我們要“得意而忘言。”如此才能“蓮華從口發(fā)”,即妙法蓮華就會由心而發(fā),自口而出。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后,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jīng)》,未解經(jīng)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愿略說經(jīng)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jīng)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jīng),以何為宗?。達臼:“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jīng)誦―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jīng),至譬喻品。師曰:“止1此經(jīng)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v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jīng)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法達聽罷惠能禪師的偈語,頓時明白了自己的過失,便向惠能禪師懺悔謝罪,并請求禪師為他開示經(jīng)中義理,因為他對《法華經(jīng)》的經(jīng)文有很多地方不理解;菽芏U師遂告訴他:你雖然名字叫法達,應當法性通達,但是你的心卻并沒有通達佛理。佛經(jīng)本來沒有什么可疑惑的,是你的心有疑惑。隨后又讓法達將《法華經(jīng)》念誦給他聽。當聽到《譬喻品》時,就喊“停。”因他已經(jīng)基本上知曉經(jīng)文的大意了;菽芏U師告訴法達:《法華經(jīng)》是以“因緣出世”為宗旨,諸佛菩薩以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這一大事即是將“佛的知見。傳授給眾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xiàn)。”
眾生由于在外迷于“相”,在內迷于“空”,如果能夠在相而離相,在空而離空,就會內外都不迷了。一旦覺悟這個道理,一念之間就會心開意解,即開了“佛的知見。”“佛。即是“覺”(覺悟的人),而覺悟有四種方式:講解、演示、領悟、進入。如果聽到講解就能夠悟入,這就是擁有了覺悟的知見,自身的佛性也就出現(xiàn)了。
“汝慎勿錯解經(jīng)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jīng)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惠能禪師又告誡法達:你切不要誤解佛經(jīng)的意思,若見其他的人都如此說:開示悟入是佛的知見,與我等無關。如果有這樣的見解,就是毀謗佛經(jīng)。也就是說心本來是佛,開佛的知見即是開本來佛的知見,即心的知見。禪師強調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見”,人人皆有修行成佛的可能。僅僅誦經(jīng)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于明心見性。如果心不正,愚昧無知,造作各種惡業(yè),就是“開眾生知見”;如果行善摒惡,心無掛礙,行菩薩道,就是“開佛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zhí)念,以為功課者,何異嫠牛愛尾?。
據(jù)說牦牛寧肯舍命也要保護尾巴不受到損傷。牦牛愛尾,經(jīng)文以此比喻“深著于五欲。”惠能禪師認為法達執(zhí)著在經(jīng)的文字相上,和“深著于五欲。無異。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jīng)耶?”。
師曰:“經(jīng)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谡b心行,即是轉經(jīng);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jīng)轉。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法達聽到這些很不服氣:“照你這么說,只要理解經(jīng)義,用不著誦經(jīng)了?”
惠能禪師于是指出:見性之后,不礙誦經(jīng)。并告訴法達:你心在迷中,就被法華經(jīng)的詞句弄得團團轉;你心開悟了,就能利用法華經(jīng)的文句說法。長時間的讀經(jīng)卻不明其宗旨,其實就是和佛法大義在結冤家。不著念(無念),你的念就在正道上;記掛在世事諸相上(有念),你的念頭,無論善惡,都可能是邪的。但有念、無念,斷見、常見,正道、邪道,都還是相,做到有念、無念等都不執(zhí)著,就像長年駕馭大白牛車,行一佛乘道。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jīng)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jīng)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qū)別?愿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聽到這里,禁不住哭了起來。他讀了三千遍法華經(jīng),卻不知道佛法大義,只覺得佛法奧義難信難解,現(xiàn)在被惠能一語道破,當下明心見性,因此感動;又因為自己一開始參謁六祖的態(tài)度是那樣傲慢無禮,還不斷地頂撞禪師,而禪師卻依然這樣諄諄教導,殷勤懇切,因此感動,所以他的“不覺悲泣。是真的心有所觸。
法達雖然悟到了自性本來俱足,不要身外覓佛的道理,但還是對禪宗頓悟直指的法門仍有疑惑,因此又請惠能禪師給予開示
師曰:“經(jīng)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三車。況經(jīng)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后,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jīng)》。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惠能禪師告訴法達:《法華經(jīng)》講得很明白,是你自己迷惑不解。佛智無窮,也不可度量。因為度量佛智本身即是錯的,以思維分別之心求佛,則與之越來越遠;至于三車之說,更是權且設立的方便。“昔時”就是你在迷之時,眾生在迷,就假立三車,誘引出火宅。“今時。就是點醒你使你開悟之時,所以對你說唯有一乘是實之理,只是為了讓你領悟。自性是佛。”若悟得這一真如實相,即使不念一字,也是時時刻刻都在持誦《法華經(jīng)》。
達蒙啟發(fā),踴躍歡喜,以偈贊曰:“經(jīng)誦三千部,曹溪―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師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經(jīng)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jīng)。
法達這下才真正的得到了佛法的受用,終于感悟到,自己雖然讀誦讀了三千遍經(jīng)書,卻從未真正明了其中宗趣,反倒是在曹溪被惠能大師這一句話點破,讓他認識到死讀經(jīng)書根本就沒有什么功德可依持或者值得驕傲的,當下就明白了什么是佛出世的宗旨,從而熄滅了原本的執(zhí)著和狂妄。因此他非常的歡喜。他也明白了:原來迷于三界火宅內的人,一旦悟到本來,當下即可修成佛道作大法王。
惠能禪師聽到他的偈語之后,知道他是真正有所悟解了,便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贊許他為“念經(jīng)僧”。而法達自此領悟了《法華經(jīng)》與禪宗的精髓,不再膠著于文句,但“亦不輟誦經(jīng)”。
佛教之所以有三藏十二部如此之多的經(jīng)書,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根性不同,不同的根性自然要對應不同的經(jīng)書,根性高的人,如惠能禪師,即使不讀經(jīng)書,也能徹悟禪的真諦,而根性中等的人,如法達,讀誦經(jīng)書之后,還需要明師來指點才能徹悟;還有些根性低的人,可能終生讀誦經(jīng)書,也不能參透其中的奧義。
從法達與惠能禪師這一段因緣中,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其實都是指引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真實道理的一種輔助,一旦我們覺悟,明白了這些道理,就不必再執(zhí)著于三藏十二部之上。也就是說,經(jīng)書只是引導我們體悟佛法達到明心見性的工具,并不是“佛法”本身。我們的重點應當落在“明心見性”的最終目標上,而不是陷于經(jīng)書,困守文字之上。
- 上一篇:與佛教相關的民間俗語!
- 下一篇:走進禪宗僧人的禪七生活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