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大談數(shù)字敦煌
“很高興回到上海,在家鄉(xiāng)講述敦煌莫高窟這一世界遺產(chǎn)的巨大價值!鄙L于上海,一輩子最夢牽魂繞的卻是敦煌——自稱“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
從1963年至今,從青春年少直至滿頭白發(fā),樊錦詩在甘肅敦煌已待了近半個世紀。2010年7月10日,作為上海博物館暑期重點講座之一,年已七旬的樊錦詩專門在上博作了一場題為“絲綢之路與敦煌莫高窟”的講座,原定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一直講了兩個半小時,精神矍鑠的樊錦詩其后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除了研究,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好敦煌精美輝煌的文物,而其中,“數(shù)字敦煌”將是分散游客、緩解旅游熱潮給文物帶來壓力的重要手段,這一投資數(shù)億元的文物展覽與保護項目將于2012年投入運行。
迷人微笑早于蒙娜麗莎
“敦,大也;煌,盛也!狈\詩的講座開篇即從敦煌的歷史地理及莫高窟的重要歷史地位說起。
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敦煌石窟,以莫高窟最為著名,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莫高窟至今仍保留有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個朝代的洞窟490多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000多身,是世界現(xiàn)存佛教藝術(shù)最偉大的寶庫。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于世。
“很多的壁畫雕塑我看了幾百遍,但每次進入洞窟,仍然忍不住要看——這就是偉大藝術(shù)的魅力!狈\詩以第259窟的釋迦禪定佛彩塑像舉例說,這一距今一千多年的雕塑反映的是釋迦牟尼禪定時的坐像:自然端坐,嘴角含著淺淺的微笑!拔业那拜叧櫹壬险f這像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但我說這迷人的微笑遠遠早于蒙娜麗莎的微笑!
樊錦詩對于各窟的壁畫如數(shù)家珍:莫高窟第45窟壁畫則展示了以樂舞悅佛的場景,其中可找到打擊、四弦、吹奏等數(shù)十種樂器;而在同一幅壁畫中,除了佛像畫外,還可發(fā)現(xiàn)女媧、伏羲等中國遠古傳說中的神仙以及包含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宗教素材的呈現(xiàn)。
細節(jié)之中窺出歷史價值
1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北壁發(fā)現(xiàn)砌封于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jīng)卷、文書、織繡和畫像等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鶻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占六分之一。文書內(nèi)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世俗文書。
樊錦詩表示,近年來在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的考古挖掘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文書,為研究宋元時期的敦煌面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更罕見的是,其中還有敘利亞文的舊約圣經(jīng)。
談及莫高窟的巨大歷史價值,樊錦詩又以莫高窟供養(yǎng)人畫像為例表示,莫高窟中保存的供養(yǎng)人畫像,數(shù)量巨大、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長期以來都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從中更可窺出學術(shù)價值所在。如曹元忠造木板雕畫《大圣毗沙門天王像》和《觀音菩薩立像》題記分別有“……歸義軍節(jié)度使特進檢校太傅譙郡曹元忠”、“弟子歸義軍節(jié)度瓜沙等州觀察處置管內(nèi)營田押蕃落等使特進檢校太傅譙郡開國侯曹元忠”,表明五代時敦煌最高地方長官也參與了造像活動。
“再比如一份北宋年間手書的‘酒賬單\’,頭、尾皆殘,存49行,其中記有沙州使臣喝了多少酒,于闐人喝了多少酒……這一酒賬不僅是歷史實物,也是古代書法的重要遺存,十分鮮明地‘復活\’了北宋年間敦煌地區(qū)的生活細節(jié)!狈\詩說,敦煌很多不起眼的文物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都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敦煌學的中心是在中國
“陳寅恪先生曾講,一時代之學術(shù),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shù)之新潮流……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shù)之新潮流也。自發(fā)見以來,20余年間,東起日本,西迄法英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范圍,先后咸有所貢獻!闭劶岸鼗蛯W,樊錦詩說,1900年,藏經(jīng)洞文物發(fā)現(xiàn)后,各國相繼開始研究敦煌出土文獻,產(chǎn)生了“敦煌學”,成為20世紀世界學術(shù)的新潮流。
“曾有觀點認為敦煌學研究在國外,其實即使在解放前,中國敦煌學研究也是十分扎實的。”樊錦詩認為,解放前,北京大學成立的研究所國學門、清華研究院的國學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等機構(gòu)相繼派學者赴歐洲調(diào)查、抄錄被劫掠的敦煌文獻,同時開始了整理、研究敦煌文獻和考察敦煌石窟,其后,我國學者在政治社會史、語言文學、敦煌石窟內(nèi)容調(diào)查、藝術(shù)臨摹等領(lǐng)域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文革\’時期,敦煌學與中國學術(shù)一樣處于停滯狀態(tài),常書鴻等老先生都遭遇了批斗,像我這樣的當時還輪不上,所幸的是,由于莫高窟距市區(qū)較遠,文物并未受到多大的破壞!
樊錦詩認為中國敦煌學的真正發(fā)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這30年成果多,人才也多,不少大學都有敦煌學研究課程,出版了大量文獻!彼硎,經(jīng)過20余年的努力,中國敦煌學者在敦煌歷史、語言、文學、宗教、考古、藝術(shù)、科技等諸多領(lǐng)域都取得了成就,中國已成為國際敦煌學的重要基地和中心。而近二三十年來,日本和歐美等國的敦煌學研究雖有一些成果,但研究領(lǐng)域比較狹窄,研究隊伍在逐漸萎縮。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