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再造佛都 

  “佛頂骨舍利這一‘國寶\’佛教圣物的現(xiàn)世,與南京佛教文化的深厚積淀有著必然聯(lián)系,也佐證了南京在中國佛教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蹦暇┦猩鐣茖W院院長葉南客昨日介紹,南京佛緣綿長,“江南首寺”就在南京。早在公元247年,天竺沙門康僧會就來到金陵,孫權(quán)為他造了建初寺,成為“江南寺塔之始”,開啟了南京佛教文化昌盛的歷史。到了東晉、南朝,佛教更是成為“國教”。尤其是梁武帝在位期間,大修廟宇、親自翻譯佛經(jīng),還四次出家為僧。南朝時南京的寺塔建造也達到頂峰,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佛教在南京興盛的生動寫照。

  此外,在中國形成的大小乘各宗派,也都和南京有關(guān)。達摩“一葦渡江”后,曾在江北的長蘆寺停留,又到定山寺面壁修行。南京棲霞寺是三論宗的發(fā)源地,而天臺宗也將南京瓦官寺看作祖庭。牛首山發(fā)源的牛頭宗對禪宗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而古林寺則為中國佛教的第一戒壇。南京還是中國瘞藏佛教圣物最早的城市。三國時,南京就開始供奉佛頂骨、佛牙、佛發(fā)等。這些都說明,南京是名副其實的“佛教之都”。

  “南京在佛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點毋庸置疑,但是目前沒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南京市社科院文化歷史研究所所長趙德興說,比如高僧玄奘的舍利在南京就有兩份,一份在玄奘寺,另一份在靈谷寺,但是由于宣傳不夠,知道的人很少,甚至本地人都不怎么了解。而且游客來到南京的寺院,也只是看個大概。趙德興建議,可以對南京的佛教旅游文化進行整體規(guī)劃,在“摸清家底”的基礎(chǔ)上,開辟新的旅游線路,打造南京的“佛教文化之旅”,讓游客在古剎名寺中,感受南京“佛教之都”的魅力。

  來源:現(xiàn)代快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