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 >

以梨打頭破喻的原文與翻譯

以梨打頭破喻〔1〕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shí)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shí)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慢恃力〔2〕,癡無智慧〔3〕。見我頭上,無有發(fā)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傍人語言:“汝自愚癡,云何名彼以為癡也?汝若不癡,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4〕,不能具修信〔5〕、戒〔6〕、聞〔7〕、慧〔8〕,但整威儀〔9〕,以招利養(yǎng)〔10〕。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癡。此比丘者亦復(fù)如是。

【校注】

  〔1〕“頭破”,《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清藏》、金陵本作“破頭”。

  〔2〕慢:梵adhi-māna,指高傲之心態(tài)。隋慧遠(yuǎn)《大乘義章》卷五末《五上分結(jié)義》:“自舉陵物,稱曰慢。”世親造、唐玄奘譯《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四:“尋伺心粗細(xì),慢對他心舉,由染自法,心高無所顧。”

  〔3〕癡:梵moha,指三毒之一。護(hù)法造、唐玄奘譯《成唯識(shí)論》卷六:“云何為癡?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yè),能招后生雜染法故。”參“(八四)月蝕打狗喻”校注〔3〕。

  智慧:梵prajñā,指破除迷惑、證實(shí)真理之能力。龍樹造、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一九:“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dá)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也。”

  〔4〕比丘:梵bhiksu,意譯為乞士,指出家修行之男子。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一六:“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凈命自活,福利眾生,破慢心,謙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

  〔5〕信:指信財(cái)(梵śraddhā-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二二:“信,即信心。謂信能決定受持正法,以為成佛之資,故名信財(cái)。”

  〔6〕戒:指戒財(cái)(梵śīla-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二二:“戒,即戒律。謂戒為解脫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身、口、意之惡。以為成佛之資,故名戒財(cái)。”

  〔7〕聞:指聞財(cái)(梵śruta-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二二:“聞,為三慧之首,聞必能思,思必能修。謂若能聞佛聲教,則開發(fā)妙解,如說而行。以為成佛之資,故名聞財(cái)。”

  〔8〕慧:指定慧財(cái)(梵prajñā-dhana)。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二二:“定慧,即止觀也。定,則攝心不散,止諸妄念;慧,則照了諸法,破諸邪見。以為成佛之資,故名定慧財(cái)。”

  〔9〕威儀:梵airyāpathika,指在行動(dòng)中應(yīng)保持之威嚴(yán)儀態(tài)。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一三:“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diào)攝其心,成就道業(yè)。雖久于行坐,亦當(dāng)忍其勞苦;非時(shí)不住,非時(shí)不臥;設(shè)或住、臥之時(shí),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動(dòng)合規(guī)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一、行:謂修道之人,舉止動(dòng)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褐^修道之人,非時(shí)不住,若或住時(shí),隨所住處,常念供養(yǎng)三寶,贊嘆經(jīng)法,廣為人說,思惟經(jīng)義,如法而住也。三、坐:謂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諦觀實(shí)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四、臥:謂修道之人,非時(shí)不臥,為調(diào)攝身心,或時(shí)暫臥,則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也。”

  〔10〕利養(yǎng):梵lābha,指供養(yǎng)之財(cái)物。北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三《釋受戒篇》:“言利養(yǎng)者,須約二種現(xiàn)前僧物,飲食、供設(shè)是彼所希,義無不受。”

【譯文】

  從前有一個(gè)十分愚笨的人,頭上沒有頭發(fā)。當(dāng)時(shí)有一個(gè)人,用梨子扔過去打愚人的頭,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他的頭都被打破了?纱藭r(shí)的愚人只是默默地忍受,并不知道躲避。旁邊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后,對愚人說道:“你為什么不躲避呢?在這里默默地挨打,致使你的頭都被打破了。”愚人回答道:“打我的那個(gè)人,驕橫傲慢,雖然他仗著自己有點(diǎn)力氣,卻沒有智慧。他看見我頭上沒長頭發(fā),以為我的頭是塊石頭,便用梨子將我的頭給打破了。”旁邊的人接著說道:“你自己愚笨,為什么還說別人笨呢?如果你不笨,怎么會(huì)被別人打到頭破,都不知道躲避呢?”

  比丘也是一樣,不能修持信、戒、聞、慧,反而光注重威儀外表,用來招引別人的供養(yǎng)。就好像這個(gè)愚人,被別人打頭,都不知躲避,直到頭都被打破了,還反而說打他的人愚笨無知。這種比丘就是這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