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禪者

  禪者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時日一久,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時借宿于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了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

  “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留在這里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于弟弟的變節(jié)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志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她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許。三師弟說:

  “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再拒絕道:

  “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結婚,三師弟再度婉拒道:

  “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于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jīng)過九年,這這一戶人家的小兒小女都長大了,三師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這位新寡婦人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這位師弟自愿幫助她。這位三師弟,他雖然不入山打坐,反而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凈域,可以說這位師弟才是真正懂得禪機的。所謂禪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

  什么是禪者的三不朽?

  “人者,心之器。”人,只不過是心靈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認識指導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和認知,就沒有正確、高尚的行為;而無意識的行為,那只是低級的行為。

  現(xiàn)在的社會是工商社會,工商社會支配人們思想的是功利主義。在功利主義人格化的弊病下,有的人是要錢不要命,有的人是要錢不要良心;只要有錢可得,無不趨之若鶩,如賭博、炒股票、六合彩、大家樂……讓許多人活不下去。功利主義固然有其正面的意義,的確也有助于社會繁榮、進步,但負面的影響卻很可怕。不少急功近利的人只顧今天,不管明天;只求近利,不管遠害。既然不在意、不關注、不珍惜、不希求一個更能心安、更好的明天,于是他也就沒有明天了。

  導師常說:“煩惱與錯誤同在”——只要有錯誤,就必定有煩惱;“罪惡與毀滅同步”——踏進罪惡的同時,就是走向毀滅。如何阻止、化除錯誤和罪惡的萌生與泛濫,就要靠各位共同集中心力,弘揚佛法,導正社會風氣,拯救大眾的心靈了。

  在中國人本主義的傳統(tǒng)觀念上,講求的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們禪者是不計功利的,禪的本身就是不朽,生命的本體就是永恒,除了心以外,沒有任何的事物是真實永恒與不朽的;但是作為一個不舍眾生、既超世又入世的禪者,對三不朽的觀點是隨順的。因此,導師借用了古人三不朽的尺度,來討論禪者的人格內涵及生活理念。

  一、立德

  通常人們把“德”看成是個最好的字,如尊稱某人為“大德”,或者說“有德者居之”。其實,“德”有好有壞,好的是美德,壞的是惡德。“德”既然有好有壞,我們就知道“德”是指一個人獨特的風格。由內在的涵養(yǎng),到外在風范的卓然不群,始終表現(xiàn)著獨特的善,就是美德;若是一貫突出著特異的壞,就是惡德。禪者雖不執(zhí)著什么,但從禪的真實證得中,自然會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風范,流露出一種無法形容的“親和力”和不可思議的“同化力”。

  禪的“親和力”與“同化力”,能把不同的心態(tài)同化,使其跟自己的心一樣,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禪者。禪者勿須刻意地去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世間三不朽,因為禪的本體就是真實而不朽的。

  從不朽的角度去看禪者,他的德有他獨特的風格;他離分別,不假矯飾,自然具有一種不可形容的情操和風范。如果沒有獨特的、不變的、永恒一貫的自我,就稱不上是“德”。“德”就是始終一貫的、終生不變的風范和風格。

  真正的禪者是無為的、無私的、無我的,他是“為而不有、善而不居”的,心力是堅強的,包容是無限的……這就是禪者的“德”。

  二、立功

  所謂“立功”,就是為眾生謀幸福。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眾生陷溺的心靈,使眾生離惡獲福、離苦得樂。

  《金剛經(jīng)》說“度一切眾生,入無余涅盤”,又說“度盡一切眾生已,不見有眾生如來度者”,真正的禪者是“為而不有、善而不居”的,本著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情懷,度人即度己,自他不二,有何功勞可言?又有什么真實的功德可以執(zhí)著炫耀的呢?

  禪,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和眾生過同樣的生活,而善與人同,度有緣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而不起度生之念。大悲菩薩“苦海常作度人舟”,豈是為了立功?“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又豈是毫無功德?禪者的“為而不有”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借用現(xiàn)今世人一句至理名言,是“只管耕耘,不計收獲”的。

  歷史上的圣君賢主,教民稼穡,嘗試百草,創(chuàng)造文字,治平水患……功不可沒,但是人的苦因卻是根源于心。佛祖的偉大,在使人從根本的心靈上、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度、解脫。佛的親和力、解脫力、指導力普遍深入到廣大的人群之中。而作為一個禪者,正是承先啟后,荷擔如來家業(yè),于大圓覺海自度度人,永不疲厭地做著慈航普度的工作。

  三、立言

  立言,比立德、立功更可貴,因為人是受思想支配和認知指導的,人類的理智不滅,正法的影響力就會存在。而人的苦與樂、賢與不肖、圣人與魔鬼的差距,完全取決于心靈的狀態(tài),能夠直接改變、影響心靈狀態(tài)的就是語言和文字。

  語言,具有或大或小的影響力。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句有建設性的、至當?shù)脑挘瑖疑鐣蚨d旺隆盛;偏見、謬誤的話,會誤導思想和認識,往往會陷社會于混亂、國家滅亡。如果沒有尼采的超人哲學,很可能就沒有希特勒,為什么說可能呢?因為天下的事都不是鐵定不變的。而如果沒有孔子的教化,可能就沒有中華文化獨特的光彩。因此,立言,立善言,非常可貴。

  最可貴的立言是“無言之言”,如孔子所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最可貴的語言是一切語言的源頭。語言從何而來?參透了,就知道佛祖說法四十九年,最后為何卻說是“未說一個字”。因為語言表達的功能有限,只有語言文字的老祖宗,才是具無量義的無聲之言。

  修行人都有自己的愿力。世人愿月常圓、花常好、人長壽;我們則愿人人解脫,人人自在,人人活得無罪一身輕,人人活在光明、喜悅中。

  四、禪者的使命

  我們要作佛祖的孝子賢孫,荷擔起如來家業(yè),就必須以正確的見地,來轉變眾生錯誤的謬執(zhí),使人人活得瀟灑、自在,擺脫因錯誤而煩惱的痛苦人生。這是每位修學佛法者的根本使命;對禪修者而言,更是最基本的認知。如果只立德不立言,那是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既立德又立言,且離執(zhí)著,才是偉大永恒的凈功德。各位朝著這個方向去做,就是己立立人、自度度人。

  “耕耘必有收獲,付出才能獲得”,常為佛法付出而又能“行所言”的人,正受定會加深,智慧必然提升。當正見、正受能保持不斷提升時,修行就接近圓滿了。發(fā)揮大覺佛陀的慈悲——救人、救心、救世的精神,才不枉費大家的辛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