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錄
第三篇 孝順善報類
01 楊黼受老僧開示竭力孝親
楊黼,是安徽省太和縣人。他感覺人生無常,立志修道,聽說四川省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為了要親近明師,他就辭別雙親,離開故鄉(xiāng),到四川去訪師求道。剛抵四川省境內,遇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的頂了一個禮,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里來?到四川來做什么?’他答道:‘我從安徽省來,想到四川參訪無際大師,修學佛法的大道。’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那不如見佛。’楊黼問:‘我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請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嗎?’老和尚說:‘你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楊黼聽了老和尚的話,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裝,雇舟返鄉(xiāng),在路上跋涉了一個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媽媽開門,他媽媽聽到寶貝兒子回來了,歡喜得從床上跳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來開門,迎接愛兒。楊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媽媽,頓然覺悟父母才是活佛。從此以后,竭力孝順雙親,在物質方面,盡量使父母滿足,在精神方面,盡量使父母快樂,后來楊黼享八十歲的高壽,臨終時候,誦金剛經的四句偈,安詳而逝。(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佛教的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xiàn)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從以上佛教的經文及古德的言論,可知無際大師對楊黼的開示,確有至理。
02 徐一鵬純孝感動猛虎
徐一鵬,是浙江省鄞縣人,對父母很孝順,家中貧苦,不得不出外謀生,在海濱一個村莊中設館授徒。
有一天夜間,他做了個奇異的夢,醒來以后,對主人說:‘恐怕我的父親在家中病重,我急欲回家看一看父親。’
他在歸家的途中,經過一處山嶺,忽然遇見一只猛虎,由于孝父的一片誠心,雖然遭此危險,一些也不驚慌,他很鎮(zhèn)靜的祝禱說:‘我為了父親害病,急欲回家侍候,愿老虎憐憫,不要阻擋我的去路。’說也奇怪,那只老虎好像很受感動似的,竟回頭而去。
徐一鵬回到家中,他父親本已病重得昏迷不醒,看到兒子回家,竟蘇醒過來,對他說:‘我的愛兒,你回家的時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嗎?剛才我被攝至冥府,聽到一個緋衣人的談話,知道我本來已命該壽終,因為兒子純孝的感動,使猛虎也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壽命一紀。’
后來他父親的病,果即痊愈,過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近今西洋科學家亦極注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臺北中央日報刊載李元慶譯‘神秘的靈感’一文,報導美國杜克大學靈感心理學專家李恩博士,研究心靈感應,極具成就。我國古代書籍,對于心靈感應的事實,頗多記載,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參,他的母親在家中有事咬著手指,曾參在山中就發(fā)生心痛的感應。本文所載孝子徐一鵬,他的父親在家病重,他在外就得到奇異的夢,這也是父子間的心靈感應。從孝子曾參及本文徐一鵬的事實看來,可以證明父慈子孝,最易發(fā)生感應。
03 潘綜以死救父免于匪禍/以死救父 免于匪禍
潘綜,是晉朝時代浙江吳興人。當時妖黨孫恩作亂,匪兵攻破村邑,潘綜有一個年老的父親,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難于行動,他就背負著父親,逃避匪禍。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給匪兵追上的危險。他的父親潘驃對他說:‘我年已衰老,不能行動,無法逃走,你年紀輕,獨自一個人逃,還可來得及避去匪禍,如果帶著我走,走得很慢,勢必給匪兵追上,那么我們父子二人都要遇難。希望你不要管我,自己一個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命。’潘綜聽了父親這一番話,雖覺很有道理,但還不肯舍棄年老的父親,結果終于給匪兵追上。潘綜向匪兵叩頭說:‘我的父親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求求你們饒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他父親潘驃也向匪兵請求說:‘我的兒子年齡輕,本來可以走避,為了不肯舍棄我,所以沒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沒有關系,只求求保全我兒子的生命。’有一個匪兵正要舉刀砍殺年老的潘驃,老人家嚇得魂不附體,潘綜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匪兵就舉刀轉砍潘綜,一時被砍得皮破血流,頓時昏暈過去。忽然另一匪兵跑過來,對其余的匪兵說:‘這一青年以死救父,是難能可貴的孝子,怎么可殺他呢?殺孝子是不祥的事,萬萬不可殺!’其余匪兵聽了,急忙把潘綜救活過來,護送他們父子二人安全回家。(取材自德育古鑒)
04 孝媳守護病姑得免火災
清代乾隆庚子年間,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發(fā)生大火,焚毀的房屋,達百余棟之多,死傷的民眾,數(shù)以千計,一時大哭小喊,情況極為凄慘,至于損失的財產,更無法估計?墒窃谶@一場大火中,也發(fā)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奇跡,就是在火災的斷壁殘垣之中,竟有一間破屋巍然獨存,未被火焚。這一間幸運的破屋中住著什么人呢?為什么能單獨避去火災呢?據(jù)人們這樣說:破屋中僅住著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寡婦,她們姑媳二人,相依為命。老婆婆的兒子,早于幾年前去世,鄰村的人,很多來向寡婦說媒,勸誘她再嫁,可是這位年輕的寡婦,因為婆婆久病臥床,需要她日夜看護,侍奉湯藥,所以她寧愿犧牲自己的青春,堅持拒絕人們的說媒,表示決不再嫁。一年復一年,她細心耐煩的看護著病姑,口無怨言,面無怨色。在這一場大火災中,當熊熊的火焰燃燒到她們的鄰居時,忽然風勢轉變了方向,所以火焰沒有燃及她們的房屋。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孝媳守護病姑的孝行,感動了菩薩,因而菩薩保佑她們免了火災。(取材自灤陽消夏錄)
05 道丕法師誠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師,是陜西長安貴胄里人,自幼抱著出世的大志,七歲就出家做和尚。十九歲時,長安發(fā)生戰(zhàn)事,帶著母親到華山避難,住在山洞中,那時因為兵災的影響,米價很貴,沒錢買米,只得餓著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親問他:‘兒子吃飽飯了嗎?’他雖饑腸轆轆,但為了避免母親傷心,回答說:‘我已經吃飽了。’他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在霍山的戰(zhàn)役中陣亡,他母親對他說:‘你父親在霍山戰(zhàn)死,尸骨暴露在風霜中,你能把它尋回來安葬嗎?’法師奉了母命,一路趕往霍山,尋取父親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戰(zhàn)場上東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無法知道究竟哪一具是父親的遺骨。他就日夜的誦經,向空中祈禱說:‘古人精誠的感應,有滴血認骨的事,現(xiàn)在我要尋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轉動的,那就是我父親的遺骨。’他專心一志的注視著一大堆白骨,精誠祈禱,過了幾天,忽然有一具髑髏從骨堆中跳出,搖動了很久,他知道這絕對是父親的遺骨,不禁高興得跳起來,把那具髑髏抱在自己的懷中,帶回家中見母親。就在這天夜間,他母親也夢見丈夫歸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師帶著父親的遺體回來,隨即安葬。當時的人,都認為道丕法師的尋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誠感應所致。后來法師在朝中講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頗獲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師的孝行,絕粒而餉母饑,誦經而獲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歿,至行超乎古今,可說是佛門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傳)
湘清按:蕅益大師有言:‘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于世人,傳記所載,蓋歷有明征。’從道丕法師孝行的故事,不僅可以證明至孝的感應,且足以破除世人‘釋氏無父’的誤解。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