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因果報應錄

第三篇  孝順善報類

  01  楊黼受老僧開示竭力孝親

  楊黼,是安徽省太和縣人。他感覺人生無常,立志修道,聽說四川省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為了要親近明師,他就辭別雙親,離開故鄉(xiāng),到四川去訪師求道。剛抵四川省境內,遇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的頂了一個禮,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里來?到四川來做什么?’他答道:‘我從安徽省來,想到四川參訪無際大師,修學佛法的大道。’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那不如見佛。’楊黼問:‘我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請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嗎?’老和尚說:‘你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楊黼聽了老和尚的話,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裝,雇舟返鄉(xiāng),在路上跋涉了一個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媽媽開門,他媽媽聽到寶貝兒子回來了,歡喜得從床上跳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來開門,迎接愛兒。楊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媽媽,頓然覺悟父母才是活佛。從此以后,竭力孝順雙親,在物質方面,盡量使父母滿足,在精神方面,盡量使父母快樂,后來楊黼享八十歲的高壽,臨終時候,誦金剛經的四句偈,安詳而逝。(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佛教的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xiàn)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從以上佛教的經文及古德的言論,可知無際大師對楊黼的開示,確有至理。

  02  徐一鵬純孝感動猛虎

  徐一鵬,是浙江省鄞縣人,對父母很孝順,家中貧苦,不得不出外謀生,在海濱一個村莊中設館授徒。

  有一天夜間,他做了個奇異的夢,醒來以后,對主人說:‘恐怕我的父親在家中病重,我急欲回家看一看父親。’

  他在歸家的途中,經過一處山嶺,忽然遇見一只猛虎,由于孝父的一片誠心,雖然遭此危險,一些也不驚慌,他很鎮(zhèn)靜的祝禱說:‘我為了父親害病,急欲回家侍候,愿老虎憐憫,不要阻擋我的去路。’說也奇怪,那只老虎好像很受感動似的,竟回頭而去。

  徐一鵬回到家中,他父親本已病重得昏迷不醒,看到兒子回家,竟蘇醒過來,對他說:‘我的愛兒,你回家的時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嗎?剛才我被攝至冥府,聽到一個緋衣人的談話,知道我本來已命該壽終,因為兒子純孝的感動,使猛虎也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壽命一紀。’

  后來他父親的病,果即痊愈,過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近今西洋科學家亦極注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臺北中央日報刊載李元慶譯‘神秘的靈感’一文,報導美國杜克大學靈感心理學專家李恩博士,研究心靈感應,極具成就。我國古代書籍,對于心靈感應的事實,頗多記載,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參,他的母親在家中有事咬著手指,曾參在山中就發(fā)生心痛的感應。本文所載孝子徐一鵬,他的父親在家病重,他在外就得到奇異的夢,這也是父子間的心靈感應。從孝子曾參及本文徐一鵬的事實看來,可以證明父慈子孝,最易發(fā)生感應。

  03  潘綜以死救父免于匪禍/以死救父 免于匪禍

  潘綜,是晉朝時代浙江吳興人。當時妖黨孫恩作亂,匪兵攻破村邑,潘綜有一個年老的父親,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難于行動,他就背負著父親,逃避匪禍。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給匪兵追上的危險。他的父親潘驃對他說:‘我年已衰老,不能行動,無法逃走,你年紀輕,獨自一個人逃,還可來得及避去匪禍,如果帶著我走,走得很慢,勢必給匪兵追上,那么我們父子二人都要遇難。希望你不要管我,自己一個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命。’潘綜聽了父親這一番話,雖覺很有道理,但還不肯舍棄年老的父親,結果終于給匪兵追上。潘綜向匪兵叩頭說:‘我的父親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求求你們饒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他父親潘驃也向匪兵請求說:‘我的兒子年齡輕,本來可以走避,為了不肯舍棄我,所以沒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沒有關系,只求求保全我兒子的生命。’有一個匪兵正要舉刀砍殺年老的潘驃,老人家嚇得魂不附體,潘綜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匪兵就舉刀轉砍潘綜,一時被砍得皮破血流,頓時昏暈過去。忽然另一匪兵跑過來,對其余的匪兵說:‘這一青年以死救父,是難能可貴的孝子,怎么可殺他呢?殺孝子是不祥的事,萬萬不可殺!’其余匪兵聽了,急忙把潘綜救活過來,護送他們父子二人安全回家。(取材自德育古鑒)

  04  孝媳守護病姑得免火災

  清代乾隆庚子年間,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發(fā)生大火,焚毀的房屋,達百余棟之多,死傷的民眾,數(shù)以千計,一時大哭小喊,情況極為凄慘,至于損失的財產,更無法估計?墒窃谶@一場大火中,也發(fā)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奇跡,就是在火災的斷壁殘垣之中,竟有一間破屋巍然獨存,未被火焚。這一間幸運的破屋中住著什么人呢?為什么能單獨避去火災呢?據(jù)人們這樣說:破屋中僅住著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寡婦,她們姑媳二人,相依為命。老婆婆的兒子,早于幾年前去世,鄰村的人,很多來向寡婦說媒,勸誘她再嫁,可是這位年輕的寡婦,因為婆婆久病臥床,需要她日夜看護,侍奉湯藥,所以她寧愿犧牲自己的青春,堅持拒絕人們的說媒,表示決不再嫁。一年復一年,她細心耐煩的看護著病姑,口無怨言,面無怨色。在這一場大火災中,當熊熊的火焰燃燒到她們的鄰居時,忽然風勢轉變了方向,所以火焰沒有燃及她們的房屋。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孝媳守護病姑的孝行,感動了菩薩,因而菩薩保佑她們免了火災。(取材自灤陽消夏錄)

  05  道丕法師誠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師,是陜西長安貴胄里人,自幼抱著出世的大志,七歲就出家做和尚。十九歲時,長安發(fā)生戰(zhàn)事,帶著母親到華山避難,住在山洞中,那時因為兵災的影響,米價很貴,沒錢買米,只得餓著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親問他:‘兒子吃飽飯了嗎?’他雖饑腸轆轆,但為了避免母親傷心,回答說:‘我已經吃飽了。’他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在霍山的戰(zhàn)役中陣亡,他母親對他說:‘你父親在霍山戰(zhàn)死,尸骨暴露在風霜中,你能把它尋回來安葬嗎?’法師奉了母命,一路趕往霍山,尋取父親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戰(zhàn)場上東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無法知道究竟哪一具是父親的遺骨。他就日夜的誦經,向空中祈禱說:‘古人精誠的感應,有滴血認骨的事,現(xiàn)在我要尋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轉動的,那就是我父親的遺骨。’他專心一志的注視著一大堆白骨,精誠祈禱,過了幾天,忽然有一具髑髏從骨堆中跳出,搖動了很久,他知道這絕對是父親的遺骨,不禁高興得跳起來,把那具髑髏抱在自己的懷中,帶回家中見母親。就在這天夜間,他母親也夢見丈夫歸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師帶著父親的遺體回來,隨即安葬。當時的人,都認為道丕法師的尋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誠感應所致。后來法師在朝中講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頗獲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師的孝行,絕粒而餉母饑,誦經而獲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歿,至行超乎古今,可說是佛門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傳)

  湘清按:蕅益大師有言:‘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于世人,傳記所載,蓋歷有明征。’從道丕法師孝行的故事,不僅可以證明至孝的感應,且足以破除世人‘釋氏無父’的誤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