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因果報應錄

  16  孫瑾孝感天晴

  孫瑾,是元朝時代的孝子。侍奉父親及繼母,竭盡心力,表現(xiàn)至誠的孝行,頗為當時人民所稱道。父親去世以后,棺柩停在家中四年,他憂傷萬分,整日衣不解帶,每天只吃稀粥,斷絕葷腥,虔誠的念佛誦經(jīng),以期父親魂超極樂。將要出葬的時候,雇船載著棺柩渡江,正值狂風怒號,波浪洶涌,可是當運柩的船剛開出時,頓時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好像行于平地一樣,大家都贊嘆這是孝順的感應。他侍奉繼母唐氏,宛如母親,有一年,繼母胸部生了一個大癰,膿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萬分。他為孝心的驅(qū)使,不嫌膿血的污穢腥臭,用嘴吮著繼母的瘡口,用舌舐去皮膚上的膿血,過了幾天,繼母唐氏的癰,竟霍然而愈。唐氏又患眼病,起先只是雙目紅腫,視力模糊,延醫(yī)診治,病勢并未減輕,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后竟至雙目失明。他看到繼母不能看見世界上的一切,實在太可憐,他想,以前繼母患癰,是他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復明的希望呢?因此,他又不畏污穢,不怕麻煩,每天用舌舐著繼母的雙目,一星期,二星期的過去,并不見效,但他一點也不灰心,每天繼續(xù)為唐氏舐目,因為他想這樣最少可給繼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續(xù)了兩個月,繼母的雙目,居然復明,重見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說不出的喜悅。后來繼母老病去世,將要下葬的時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間向天號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果然云開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順利進行。葬畢以后,天又下雨,數(shù)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從孫瑾孝順格天的事跡看來,可知孝順之至,所求皆應。無感不通,真是不可思議。(取材自歷史感應統(tǒng)記)

  17  陳氏受托養(yǎng)姑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陳氏,在二十歲那年出嫁,婚后正過著甜蜜的生活,哪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離別,是多么黯然神傷。臨別的時候,她丈夫諄諄地囑咐她說:‘我離家以后,你要好好的侍養(yǎng)我母親。’她也溫存的安慰丈夫,使他沒有后顧之憂。后來她的丈夫在前線作戰(zhàn)陣亡,英勇地為國犧牲,陳氏既遭生離之苦于前,復受死別之痛于后,悲哀之情,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但是為了要侍養(yǎng)堂上的婆婆,不能不節(jié)制悲哀,保重身體。她的父親看她雙十年華,忽然喪夫,倘若守寡,虛度青春,未免太可憐,所以懇切的勸她改嫁?墒顷愂弦庵緢詻Q,回答父親說:‘親愛的爸爸,你愛你的女兒,你更應尊重女兒的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囑托,侍養(yǎng)他的母親,而今丈夫為國犧牲,我怎可違背我對丈夫的諾言,拋棄堂上的婆婆不顧呢?我寧可自殺,決不愿再嫁。’她父親看她意志堅決,怕她真的自殺,也就不再勸她改嫁了。從此以后,陳氏勤苦操作,為人縫紉洗衣,所得微薄的收入,孝養(yǎng)堂上的婆婆,一直經(jīng)過五十多年,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到婆婆去世的時候,喪葬都能盡禮。陳氏節(jié)孝的美德,感動了遠近的人。偉大的事跡傳到了朝廷,皇帝頒賜金旌,號曰孝婦。(取材自女范)

  18  黃道賢減壽益親/黃道賢減壽救親

  黃道賢,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喪母,全賴父親把他辛辛苦苦的教養(yǎng)成人。他深深地感覺到親恩如海,因此侍奉父親,竭盡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誠誠懇懇的向父親噓寒問暖,從來沒有一天懈怠。有一年,他父親患了很重的病,遍請名醫(yī)治療,哪知非但不見痊愈,反而一天一天的危險,神識昏迷,不省人事,竟使群醫(yī)束手。黃道賢看到父親危篤的病狀,急得日夜憂慮,手足無措。幸而他平日有宗教信仰,想起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就在觀音菩薩圣像前焚香點燭頂禮祈禱,愿意減少自己的壽命一紀,增添父親的壽命。俗語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當他祈禱完畢以后,父親的神識就清醒過來,全身病痛,爽然若失,許多名醫(yī)看到他父親不藥而愈,都嘆為奇跡。到了元統(tǒng)一年,他的父親才老病去世,果然符合增添一紀之數(shù)。道賢雖自愿減壽,卻反而享到高壽,并且生活富足,兒孫滿堂,臨終的時候,毫無痛苦,安祥而逝。(取材自萬善之元)

  19  吳老人諸子婦輪養(yǎng)記

  清代江蘇省崇明縣,有一位吳姓老人,生了四個兒子,因為家中赤貧如洗,把兒子都賣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個兒子都在富人家中當奴仆,長大以后,都贖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家同住在一起。起初,他們奉養(yǎng)父母,是一月輪流一次。可是兒媳們說:‘一月一輪,必定經(jīng)過三個月后,才有侍候父母的機會,這樣對父母太疏遠,應當一天一輪才好。’后來覺得一天一輪,還是要經(jīng)過三天以后,才能奉養(yǎng)父母,仍是太疏遠,應當一餐一輪更好。從此以后,他們改為每餐輪流,譬如早餐輪到大兒子奉養(yǎng)父母,午餐就輪到二兒子奉養(yǎng),晚餐輪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輪到最小的兒子老四奉養(yǎng),這樣周而復始的輪流奉養(yǎng)父母。每逢五日十日,四個兒子共同設(shè)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個兒子及孫子們東面坐,四個媳婦及孫媳們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吳老人夫婦敬食敬菜。在老人食堂的后面,兒子們?yōu)槔先酥靡荒緳,櫥中每家都放一串錢在里面,當老人每次吃飯完畢,就回頭在櫥中取錢一,到街上去買水果糖餅吃,櫥中的錢,從來沒有匱乏的時候,因為四個兒子每天源源的把錢補進去。老人空閑的時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時候與朋友一同下棋,有時與朋友一同打牌。他的兒子們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幾百文錢給老人的朋友,請朋友故意把錢輸給老人,老人贏了錢,洋洋得意,回家津津樂道的告訴孫兒們,或買玩具給孫兒娛樂,并不知道贏得的錢,就是自己兒子的,因此整天樂而忘憂,全家洋溢著一團喜氣。當老人九十九歲的時候,老太太九十七歲,長子七十七歲,次子七十六歲,三子四子也都已須發(fā)斑白,五世同堂,曾孫玄孫繞膝,共約二十余人。崇明劉公兆給吳老人題一門聯(lián):‘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這真是人生第一樂事,孝順善報的現(xiàn)實寫照。凡是做兒子的人,都應當像吳老人的兒子一樣,竭力盡孝,及時奉養(yǎng)。大家不見世上失父的人嗎?要孝父親而無從盡孝了;大家不見世上喪母的人嗎?要孝母親也無從盡孝了。像吳老人兒媳們孝順的事跡,真是值得世人效法的。(取材自漁洋夜譚)

  20  魏母陳悟證居士割臂療親

  魏母陳悟證居士,是清代末年湖南郴州詩人陳筠心先生的孫女,也就是邵陽佛學巨子魏默深大德的孫媳。他的兒子魏逖先,法名真安,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經(jīng)講述他母親割臂療親的孝行,極能勸世勵俗,現(xiàn)在寫在下面:

  魏母十二歲的時候,她的父親遠出謀生,因此只有她一人在家侍奉母親。有一天深夜,她的母親忽患急病,吐血不止,這時家中沒有一個男子,母女二人,驚惶失措。正在危急的時候,她毅然割下左手臂上的一條肉,煎了湯給母親吃,說也奇怪,她母親喝了湯以后,吐血立止,轉(zhuǎn)危為安。當時她為了顧慮母親心痛不忍吃,沒有告訴母親是煎臂肉的湯,只說是藥汁,也沒有對別人說,所以這件割臂療親的孝行,不但當時沒有人知道,且當時婦女都是穿的長袖衣服,無人發(fā)覺她臂上的刀痕,因此數(shù)十年來一直無人知曉,就是她的兒女也不知其事。直到一九二八年,這位童年時曾經(jīng)割臂療親的魏老太太,已是七十三歲的高齡,這年冬天害病,她的兒子逖先居士,想到母親衰老之年,世間的供養(yǎng),力不從心,就發(fā)心為母親祈求出世的大道,在十二月十八日,左臂燃香,為母發(fā)愿祈求三業(yè)清凈。到同月二十三日的夜間,魏母忽有衰弱無力的現(xiàn)象,呼吸微弱,全家的人睹狀,就環(huán)繞在她病榻旁齊聲念佛。那年的除夕,逖先居士又于右臂燃香九炷,為母發(fā)普賢十大愿。到了第二年,即一九二九年正月十五日的夜間,逖先居士的妹妹悟進居士,也燃香左臂三炷,正月十六日的早晨,又燃右臂六炷,三月初一日,逖先與二位妹妹,再各燃香左臂三炷,共同為母祈求佛力加被。這時魏母陳悟證居士,看到兒子們的孝心,極為感動。因此呼喚兒女們到病榻前說:‘我在十二歲的時候,曾割臂醫(yī)療你們外祖母的急病,當初我絕對沒有希望將來我的兒女也能報答我,想不到現(xiàn)在我病了,你們竟為我燃這樣多的臂香,祈求佛力加被,這應該是我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說完以后,就揭開衣袖,露出左臂給兒女們看,大家才發(fā)覺魏老太太童年時割肉處的刀痕,長約三寸,寬約七八分,看到的人,都感動而泣。到了三月初六的辰時,魏母在念佛聲中,含笑合掌而西歸。

  我們看魏老太太童年時的割臂療親,志在救親,非求名聞,所以經(jīng)過六十年之久而無人知曉,因為純孝出于至誠,所以能不著相,不求表揚。但到臨終的時候,兒女們都在臂上燃香,使其母獲得佛力加被,得生凈土,這顯然是她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孝經(jīng)上說:‘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確是真實不虛的。(取材自真安居士筆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