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現(xiàn)如今有不少人學(xué)習(xí)佛法,以期得到心靈的寧靜,這里面包括有錢的大老板,有名的大明星,有權(quán)的官員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等。但仔細(xì)琢磨起來卻能看出,其實這些人里面沒有幾個真正懂佛法的。

  有個人開了一家砂糖店,這天正在店里煎熬砂糖,這時來了一個富翁。這個人想趨奉那個富翁,便請富翁吃一杯糖漿。

  他舀了一些砂糖汁放到小鍋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

  由于爐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漿放上去沒多久就沸滾起來,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煩,就想把糖漿立刻降低溫度,于是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漿上用力扇。

  可是在慌忙之間,他忘了把小鍋子從火爐上拿下來,因此雖然扇了很久,糖漿還沸滾的。那人很著急,弄得滿頭是汗。

  旁邊有人看了覺得很好笑,對他說:“你這樣做是白費(fèi)力氣的。鍋子下面不停止火燒,上面怎能扇得涼呢?”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若不從根本上去除貪、嗔、癡的三毒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涼解脫的,盡管你忙著其他無益的苦行,也是徒勞無功,無補(bǔ)實際的。

  有人以為得佛法,便得寧靜,這是不對的。佛法不是寧靜,佛法只不過是人們認(rèn)識自己、認(rèn)識世界的工具而已,佛法不是月亮,而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要得到心靈的寧靜,你要得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

  心不得寧靜,其根子在六根不凈,以至于三毒趁機(jī)作祟,若不設(shè)法清凈三毒,那么即便你誦經(jīng)千遍,也只是揚(yáng)湯止沸,寧靜一時而已。若要得長久的身心寧靜,就得釜底抽薪,去除貪心、嗔心和癡心。

  有句俗語說:“滅卻心頭火,勝點(diǎn)佛前燈。”念佛千遍,不如心頭清凈。若心頭清凈,行動自然不急不躁、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若心頭不凈,人必然欲念叢生、浮躁不已。

  所以,持戒不能做表面功夫,有的人認(rèn)為只要不做壞事,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佛家認(rèn)為,人不僅不能做壞事,還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內(nèi)心,連一絲一毫的壞心、壞念頭也不能起。因為思想控制行為,內(nèi)在有什么想法,總會表現(xiàn)出來的。

  有個小女孩問老和尚:“師父,經(jīng)常聽到佛家說要清凈,我天天洗澡,很清凈了,為什么還要再清凈?”

  老和尚一彈指,指著法壇旁邊草地上盛開的一朵鮮花,問小女孩:“那兒有朵紅玫瑰,你覺得漂不漂亮?喜不喜歡?”

  小女孩扭頭一看,開心地說:“真漂亮!我喜歡!”

  老和尚笑道:“去!把它摘來吧!”

  小女孩興沖沖地跑過去,掐斷花莖,摘了下來,然后跑上法壇,把花遞給老和尚:“喏!給您。”

  老和尚含笑接過,插進(jìn)一只空花瓶,袍袖一揚(yáng):“你看看這里周圍開了一大片玫瑰,要不要都摘下來?”

  小女孩想了想,苦著臉說:“不要!”

  “為什么?”老和尚的白眉隱隱飛動。

  小女孩說:“都摘了,一片光禿禿的,難看!弄死這么多花干嗎?”

  老和尚笑道:“花瓶只插一朵紅玫瑰,這么少,不是更難看?”

  小女孩托腮端詳一會兒,左看右瞄,搖搖頭說:“不會呀!都摘來,就太貪心了!”

  老和尚說:“貪心,不好嗎?”

  小女孩說:“不好!不好!”

  老和尚點(diǎn)點(diǎn)頭:“這就是了。心里不貪婪、不震怒、不癡迷,就是清凈。你要不要心里干干凈凈的?”

  小女孩眼睛一亮:“要啊!”

  內(nèi)心清凈了,才能感到快樂。內(nèi)心不凈,便不能自在。所以,只是表面上不做壞事是不夠的,而要從根子上斷絕做壞事的苗頭。不但要從外在的行為上進(jìn)行控制,而且要從內(nèi)心的思想上扼殺做壞事的欲念。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內(nèi)心的欲念就像野草一樣,若不斬草除根,難免過后復(fù)生。

  有的人口中念佛,要還利益于眾生,可心里卻斤斤計較,挖空心思去算計別人。有的人一邊做著傷天害理的事情,一邊到寺廟里拜佛祈求佛祖保佑。當(dāng)高僧指點(diǎn)他們要改惡從善、心懷善念時,他們又以“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作為借口來為自己的行為作辯解。

  這樣的人,就算天天懺悔,日日念佛,也不能得到身心的清凈。佛經(jīng)不是清凈,佛像也不是清凈,甚至佛法都不是清凈。什么是清凈?你的本心才是清凈。什么是本心?就是純凈、善良之心。

  這顆心,你本來就有,只需要拂去心上的塵埃,你就能看到清凈光明。但可惜的是,大多數(shù)人不能或不愿拂去那塵埃,就只能煩惱叢生了,誰叫他們只做表面功夫,而不能從根子上去解決問題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