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搬柴運水皆是禪

  搬柴運水皆是禪

  一般人常常對生命的消逝,充滿了無可奈何,然而,佛法卻警惕人們要時刻心存危機感,激勵人們要珍惜光陰,并且善用有限的生命,來成就無限的慧命和功德。

  佛光禪師的弟子大智,出外參學(xué)二十年后歸來,這時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禪師述說在外參學(xué)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帶著欣慰嘉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后大智問道:

  “老師!這些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吧?”

  佛光禪師滿意地說:“很好!很好!講學(xué)、說法、著作、寫經(jīng),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沒有比這更欣悅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在忙碌著,因此很快樂。”

  大智關(guān)心地說道:“老師!您也應(yīng)該多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后慢慢談。”

  第二天清晨,大智還在睡夢中,就隱隱聽到從佛光禪師的禪房里傳出陣陣聲響。接下來的一整天,佛光禪師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前來禮佛信徒開示,講說佛法,總是有忙不完的事情。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與信徒的交談告一段落,大智擔(dān)心地問佛光禪師:“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這么忙碌,怎么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后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回響著。

  不要以為所有得道禪師都在過著閑云野鶴、自在悠然的生活,事實上正像故事中的佛光禪師那樣,他們都在過著一種“沒有時間老”的忙碌生活,例如下面這則故事中的懷海禪師。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在承繼馬祖道一禪師之后,立下一套非常有系統(tǒng)的叢林規(guī)矩——百丈清規(guī),所謂“馬祖創(chuàng)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即是此意。

  百丈禪師倡導(dǎo)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nóng)禪生活,曾經(jīng)也遇到過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徒的生活一向是以戒為規(guī)范的,而百丈禪師卻改進了制度,以農(nóng)禪為生活,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為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因此他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lǐng)眾修行外,必親執(zhí)勞役,辛勤勞作,講究生活要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于平常的瑣碎事務(wù),尤其不肯假手于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大了,但他仍然每日隨眾人上山擔(dān)柴、下田種地,因為農(nóng)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但是百丈禪師卻以堅決的口吻說道:

  “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勞動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dān)、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絕食行為表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他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勞作,哪能吃飯?”

  弟子們沒有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是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哪里還有禪呢?百丈禪師為了拯救禪者的時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還喊出了“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

  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不是懶惰的借口,希望現(xiàn)代的禪者聽一聽百丈禪師的聲音!

  我們在哪里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在我看來,答案只有三個,那就是在工作、愛以及自我完善中尋找人生的意義。很多現(xiàn)代人都在為工作而苦惱,他們向往無所事事的悠閑生活。但事實則是,無所事事非但不能帶給人快樂,反而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工作從來都是人類生活的第一要義,正如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專家威廉·賴克所說的那樣:“愛工作和知識是我們的幸福之源,也是支配我們生活的力量。”

  在現(xiàn)代社會,愈來愈快的工作節(jié)奏的確正在漸漸剝奪生活本來應(yīng)有的舒閑。但借助禪的智慧,我們會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一個絕妙的平衡點。

  如果我們僅僅是把工作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那么我們就不會去重視它、喜歡它。但如果我們把它看作是禪者自我完善的必經(jīng)之路,那么我們就會得到一種全新的工作體驗——工作將不僅僅是工作,它將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主動選擇,你會從中得到類似童年游戲般的單純快樂。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法句經(jīng)卷上·無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