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當下一次比丘又來托缽乞食的時候,他很恭敬地供養(yǎng)了很多,然后再次問這個比丘說:“師父,還能得到更多嗎?”

  比丘說:“我很理解你的這個問題。為什么呢?因為紅塵間,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即使你現(xiàn)在擁有了幸福穩(wěn)定的家庭,擁有了足夠的財富,而且你也有足夠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但是其實人生還是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紅塵間生活其實是艱難的”。

  比丘說,“這就是佛陀所說的苦諦?啵‘逼迫’的意思。其實在紅塵間,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在受著無常和八苦的逼迫,這就是生命的實相。并不是你出了什么問題,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共同經(jīng)歷的。終有一天,我們會跟我們的家人分離;終有一天我們會走向衰老;終有一天我們會面對死亡。”所以比丘說:“我很理解你的心情,理解你為什么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還有沒有更高的可以追求呢?”

  比丘說:“有。接下來,如果你還有足夠的信心和力量,你也可以嘗試進入另外一個領域。這個領域是一條追求了生脫死,徹底出離輪回,達到生命究竟圓滿的一條追尋的道路。因為在家的生活,分心的事物比較多,你的時間要分配在各個方面,難以集中精力。要想走上這樣一條路,出家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幫助你集中精力。”

  富家子他思考了很久。

  后來,他想到確實是這樣:我也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既然已經(jīng)得到了這樣的生命,而且也擁有這樣的可能性,為什么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呢?于是,安排好了家人之后,他就毅然出家了。

  出家了之后,果然沒有什么世俗的事務了。不再去打理工作了,也不需要去照顧家人,他就準備要好好的修學,了生脫死。他的師父們開始教授他經(jīng)典,教授他戒律,教授他論典,學習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他很精進,很發(fā)心,什么都要學。但是學著學著,他發(fā)現(xiàn)好像有點不對勁:他發(fā)現(xiàn)好像出家了事情也不少,而且法喜沒有以前那么多了。

  有的時候為了教理,微細的戒律,也蠻疲憊的。而且經(jīng)常看到別人不如法,這個人做得也不好,那個人也有好多問題。突然他覺得挺迷茫的,好像這不是自己當初想要的。于是他想還俗了:“是不是我沒有找對自己的方向?”

  比丘知道了他的想法了之后,就告訴他:“既然你出家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去見佛陀,向佛陀請教問題出在哪里?”佛陀知道了他的想法,就告訴這個年輕人:“你確實非常的好學,你擁有足夠的野心,足夠的精力。為了追求幸福和真理,你一直在追尋,所有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你在追尋的過程中,執(zhí)著于追尋,你忘了你根本的目標是什么了。那目標是什么?”

  他說:“我的目標很明確,我就是為了快樂,為了追求幸福。”佛陀告訴他:“但是你在追尋的過程中,你沒有把握快樂和幸福的核心。”這個年輕人就問:“核心是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的經(jīng)、律、論、規(guī)矩、儀軌、念誦、辯論,知識我都掌握了,為什么還說沒有核心?核心是什么?”

  佛陀說:“核心就是你當下的這一顆心。所有的佛法都是為了生命關懷而來,最終都要從心上面去落實,都是為這一顆心服務的。所以,我們只有從生命關懷的角度、從回歸自心的角度來統(tǒng)攝我們所有的追尋,所有的知識,所有的努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佛陀為他說:“一切修學的核心,無非就是生命關懷。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回歸到自心來下功夫、實踐。打理好了自心,就是打理好了一切。所以你不用覺得出家了之后,事務太忙,學習的東西太廣。如果你能一切回歸自心,打理好你這一顆心,你就是打理好了一切。好好的去努力吧!”

  這個年輕人他突然感覺到有一種融會貫通。然后他不管學什么,首先就要問自己:我學的這個內容,對我的心有怎樣的滋養(yǎng)作用?有怎樣的啟發(fā)作用?有怎樣的調伏作用呢?當他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和出發(fā)點來吸收所有的經(jīng)典、戒律和論典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每一個部分,都從不同的角度在滋養(yǎng)著自己的心靈,提升著自己的心。從此他再也不覺得迷茫了,再也不覺得困難了。他再次恢復了當初的那種動力,全部都回來了。不久之后,他就證得了圣果,達成了他自己了生脫死的目標。

  佛陀針對這個年輕人,就講了這樣一個偈頌:

  此心難覺察,

  隨欲望流轉,

  智者善護心,

  心獲得安樂。

(……待續(xù))

原文標題:智者護心的智慧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戒幢法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