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比丘再次來乞食的時候,他又問比丘:“師父,聽了您的建議之后,我現(xiàn)在果然快樂了很多,各方面的狀態(tài)明顯在好轉。但是我還可以再進一步嗎?我能不能得到更多?接下來我還可以怎么做呢?”

  這時候比丘就告訴他:“現(xiàn)在你的福德增加了不少,這就是為什么你整個人感覺到變好了,你的身體狀況、心態(tài),甚至人際關系都在提升,睡也睡得香了,整個人心情也開朗起來。但是你還沒有開發(fā)智慧,這就是為什么你仍然感覺到不滿足的原因。如果我們只是在福德上面增長,在智慧的層面我們沒有開發(fā),那我們是不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的。”

  他就問:“那我該怎么做呢?怎么才能提升智慧呢?”比丘說:“接下來你可以皈依三寶,把佛當作自己的導師,吸收佛法里的道理和智慧,把僧團和善知識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你可以嘗試著去打開另外一扇門,去提升你的心靈,追求智慧和覺醒。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生命,看待世界,看待人生。”這個年輕人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也很高傲,覺得自己是很優(yōu)秀的,肯定能做到這一點:如果這條路對我的幸福和最終的快樂有幫助,我當然愿意嘗試,而且我也有信心,不會比別人差。

  于是他就接受了皈依,皈依之后也經(jīng)常去聽聞佛教的思想,慢慢的他就學到了很多不一樣的知識和智慧。了解了無常、無我的道理,了解了佛教的緣起觀。他發(fā)現(xiàn)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過去可能都是想不通、不接受、看不明白,有時候甚至覺得:怎么會這樣?覺得很憋屈、郁悶。但是自從學了佛教的緣起論之后,他就發(fā)現(xiàn)了:“有因有緣諸法生,有因有緣諸法滅。”發(fā)現(xiàn)任何一件事情,實際上都是因緣和合的產(chǎn)物。當他用這個觀念來看待所有事情和所有身心問題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都有把它看清楚的可能性。而且也都能夠找到處理的方法。

  這就讓他非常的喜悅,他一下子就樂在其中。他也意識到佛教的生命觀,認為人死了不是如燈滅,而是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過程中,不斷地走向未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生命可能有很多提升的機會,但是也有可能我們的心靈會沉淪。他理解認識和實踐的時候,慢慢的就感覺到生命具有了新的努力方向。而且他越來越清晰,原來佛法的真理,是可以在生活中處處都現(xiàn)見的。

  他看到了很多的無常,過去是害怕無常,不接受無常,現(xiàn)在意識到無常是真理。過去他是很自我的,覺得我有錢,我有社會地位,我有能力,為什么我做不到一些事情?為什么有的時候孩子還會出問題?為什么有的時候我的下屬不好管理,或者我的業(yè)務談判仍然會失?學了無我觀之后,他意識到,其實我們不是自己世界的主宰,甚至于,我們都不是自己身心的主宰。不光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是這樣,他就再也沒有什么想不通。

  了解了緣起法,他就不斷地去改變因緣和創(chuàng)造因緣來推動自己。這時候他就發(fā)現(xiàn),不再有解不開的心結了,而且智慧和善巧也在不斷的增加。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邊深不可測,在道理上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太微細了。他就突然感覺到自己知識的淺薄和渺小,然后他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從方方面面來了解種種的緣起,了解人生、世界、心性的規(guī)律。一段時間之后,他整個人有一種非常通透的感覺,這時候那種迷茫和郁悶就消失了。

  不過下一次,當再見到比丘的時候,他又仍然不滿意。他問比丘:“我現(xiàn)在確實不光感覺到充實,感覺到有正能量,而且我還感覺到通達、通透。”然后他說:“但是我還可以再提升嗎?還有沒有可做的了?”

  比丘說:“還有。雖然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你自己生命的方向,知道自己在不斷地開發(fā)智慧,也獲得如何正確看待世界的見地和方法。但是如果你檢查你自己的身心,你會看到,即使你懂得了很多,你仍然會發(fā)現(xiàn)在你的生命中存在著兩種力量:一種是建設性的力量;一種是破壞性的力量。你會發(fā)現(xiàn)有的時候,其實不是別人破壞了你的幸福,而是你自己在破壞你自己的幸福。有沒有這個問題?”

  這個年輕人想了想說:“肯定會有一點。”人有時候會作。有的時候我們是問題的創(chuàng)造者,但是我們卻以為自己是問題的受害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了問題,帶來了破壞。這時他就非常感興趣,問道:“那如何來做呢?”

  比丘說:“接下來你可以進一步地受習戒律,來修習這一部分內容。”比丘告訴他:“不要把戒律看得很神秘,或者很可怕、很嚴肅。其實戒律是一種生命關懷。我們從一種生命關懷的角度去看待戒律,選擇適合你自己、覺得能接受、你愿意去做的,從這個地方開始就會很好。”然后比丘就為他介紹了殺、盜、淫、妄、酒五條戒。

  這個年輕人就開始思考這些戒律。他想到了殺生。他發(fā)現(xiàn)以前忙忙碌碌的時候,天天忙著事業(yè),沒有想那么多。因為他自己是一個大富的人家,經(jīng)常舉行宴會。每次搞活動,后廚里都在屠宰牛、羊、雞、鴨。他過去因為忙忙碌碌沒有什么感覺,也沒什么想法。

  但是自從內心慢慢變得清凈了一些之后,在家的時間也多了一些,自己已經(jīng)開始對后廚中那些動物的慘叫聲感到很不舒服了,F(xiàn)在聽到師父說五戒之一不殺生,他覺得這一條很對自己的胃口,因為他已經(jīng)很討厭這些聲音跟這樣的事情了。

  比丘告訴他:“其實,不殺生是一種非常博大的精神。不僅僅是不在你家里殺——不讓自己眼睛看到,不想聽到這些慘叫,最好見到的都是微笑和愉快安寧的場景。不殺生,實際上還是對這個世間每一個眾生的承諾,不愿意去傷害他們的生命。”比丘就問他:“你覺得自己有這樣的發(fā)心和愿望嗎?”這個年輕人想了想說:“我是愿意的。我本身也不是一個嗜殺如命的人,我只想要快樂,我只想要去除我的不快樂。”于是他就接受了不殺生的戒律。

  關于邪淫的方面,他反思到,作為“高富帥”這樣的人物,肯定會有很多所謂的“爛桃花”讓自己一再卷入到煩惱中。而且在外面本來是想要快樂,結果有的時候愛上了別人但是不能得到,也很煩;有的時候別人愛上了自己,但是自己不喜歡對方,被糾纏也很煩;雙方都很有感覺,但是因為大家都結過婚了,都是已婚人士,又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總歸覺得:怎么找到一個快樂就那么難?而且回家的時候又得看著妻子幽怨的眼神。別人家全家很幸福地一塊聚會,而自己因為實在不想面對妻子的負面情緒,也會選擇逃避出去。這個時候心里覺得挺孤單的——自己明明有家庭,怎么弄得像沒有家庭一樣的感覺。所以他就意識到,這方面帶來的煩惱還是很多的。于是他就跟比丘說:“那我來試一試,我發(fā)心先受持不邪淫這條戒。”

  受持了之后,因為受戒的原因,他就再也不起非分之想了,因為不允許。因為他從一開始就設置了底線,頓時生活清凈了很多。他也再次回歸家庭,終于也能夠像其他朋友一樣,一家人在一起,很安心。丈夫像個丈夫,妻子像個妻子,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這個時候他覺得其實還是挺好的。

  他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們去追逐快樂,其實也在破壞著快樂,這里邊的味道非常微妙。他慢慢開始重新篩選自己的生活,感覺到自己整個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也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和羨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