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的中國化

佛塔的中國化

  公元一世紀前后,印度的家堵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塔”字也應(yīng)運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蓋了stupa的音與義,從“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國并沒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會土壤,佛教只好依附傳統(tǒng)的禮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樓閣臺榭結(jié)合起來,“上懸銅串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即在多層的樓閣頂加上一個有九層相輪的塔剎。(三國時,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頂“上懸銅窣九重,下為重樓閣道”。)

  漢魏時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書·釋老志》云:

  九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gòu)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

  “天全舊狀”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構(gòu)之”即為相疊多層的木樓亭閣?梢娔緲峭らw頂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個時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國人一樣,印度人也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圓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觀。傳入中國后的佛塔,中國人卻把原來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舉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樓閣來支撐,這是中國人“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xiàn)。

  不僅如此,在中國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賦予世俗生活的內(nèi)容。佛塔的第二個變化就是原來埋藏佛骨的陰森的地宮走上了地面,變成了“寺”。所以在中國往往寺與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宮殿式的寺廟平面展開,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聳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間體量,打破傳統(tǒng)古典建筑平緩坦然的空間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風景勝地的標志。“雁塔題名”成為歷代文人登臨詠懷的風流雅事;錢塘江邊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標;河北開元寺的料敵塔使佛塔兼有軍事作用;居庸關(guān)過街塔,下面不僅車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經(jīng)過即是對佛進行一次頂禮;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鎮(zhèn)妖以免除災(zāi)難,于是佛塔又變成風水塔。頗具意味的變化是,中國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種指向神秘蒼彎的象征形象,只是作為一種標記而束之高閣,塔剎以下樓閣則賦予現(xiàn)實人生、清醒實用的理性內(nèi)容。所以中國的佛塔是“人”的

  建筑,而不是“神”的靈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載《美學(xué)》第四期)。

  在千姿百態(tài)的中國佛塔中,不論是密檐塔,還是樓閣塔,風水塔還是文峰塔,細細觀察的人總會發(fā)現(xiàn),塔的層數(shù)皆為奇數(shù),單層、三層、五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偶數(shù)層的塔極罕見,連塔剎相輪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為偶數(shù)邊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絕對沒有奇數(shù)邊的平面形式。除了構(gòu)造上的原因外,其構(gòu)思乃出于中國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宇宙觀。數(shù)字在中國除了它的運算功能外,還被賦予哲學(xué)的意義。數(shù)字有奇有偶,有陰有陽。天數(shù)奇數(shù),為陽數(shù),生數(shù);地數(shù)偶數(shù),為陰數(shù),成數(shù)。天在上,是圓的,向高發(fā)展要用天奇數(shù);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開要用地偶數(shù),這是中國人對數(shù)的講究。天覆地載,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無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當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釋:塔的四邊,象征四圣諦;六邊象征六道輪回;八邊即是八相成道;十二邊指十二因緣等等,而塔的奇數(shù)層在佛教中則表示清白與崇高,“七級浮屠”之說亦為常人所知。不管怎樣,印度串堵波在與中國樓閣的結(jié)合過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

  佛塔的中國化正是基于中國人的哲學(xué)觀與人生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