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化家庭 >

我們如何更幸福

\

  現(xiàn)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個沒有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幸福呢可能有人會問: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它實際上是一種滿足感。馬克思也認為,幸福是“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這個定義比較貼切,跟我們佛教講得很相似。佛教里是怎么說的呢?《遺教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只要內心滿足了,就算生活再簡陋,也仍是一種幸福;假如內心不滿足,就算生活再富足,也不會有幸福可言?梢,幸福是內心的一種狀態(tài),并非完全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推知,內心若沒有得到滿足,科學發(fā)達了,物質條件好了,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幸福。愛因斯坦也說:“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于客觀真理的發(fā)現(xiàn)之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也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意思是說,要想獲得幸福,其方法是先求知,再修德行善,然后才能是一個幸福的人。

  可是現(xiàn)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個沒有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幸福呢?金庸先生就說:“今天的中國,有的人很有權力,有的人很有財富,有的人很有知識,有的人很有名氣?伤麄兤毡槎紱]有一樣東西——良知。如此一來,縱使你擁有得再多,依然只能算衣食無憂的窮人!”

  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像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知識方面并不是很欠缺,跟過去的知識分子比起來,他們精通電腦等先進技術,擁有前人所不具備的能力。但是在做人方面,由于從小的教育所致,大多數人只知道想著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不考慮社會,這是相當悲哀的。其實,漢地歷來有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人該怎樣為人處世,其中釋儒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根,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佛教精神,對生命沒有任何危害,若能懂得其中意義,對你短暫的今生、長遠的來世,都會有特別深遠的利益。

  如今很多大學生對佛教感興趣,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然,完全把幸福寄托在物質上,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為什么呢?因為欲望是無有止境的,哪怕你一個人得到了天下的一切,也不一定會心滿意足。佛陀在經中亦云:“世人求欲,不知厭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無厭無足。”

  一個人擁有得再多,享用實際上也是有限的。俗話說得好:“家有豪宅萬千,夜寐僅需七尺;縱有良田千頃,日食不過三斗。”所以,希望大家將眼光放低一些,生活上盡量知足少欲,不要太奢侈、太浪費。在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生命渴望得到幫助,他們每天在等待、失望中飽受煎熬,對此,有能力的人不應該置之不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