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化家庭 >

親情、人性與金錢

\

  有句話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許多人認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叫做“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他們認為:只要有了金錢,就可以擁有一切,什么房子、車子,品嘗山珍海味,享用高檔名牌,游覽名山大川,應(yīng)有盡有;只要有了金錢,可以疏通一切人脈關(guān)系,可以樂施好善,可以扶貧濟困,謂之有錢能使鬼推磨。也有人不贊成這樣的說法,說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人生一世,一天只吃三頓糧,睡覺只要三尺床,欲望不能無止境,超過“度”,“質(zhì)”會轉(zhuǎn)化。錢多了是存在銀行給別人用的,放在家中提心吊膽或者是數(shù)著玩的,露富、掠富甚至能帶來殺身之禍,謂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面可能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經(jīng)濟基礎(chǔ)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但是,我們可能都沒有深刻地反省過,我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社會活動、我們的工作和學(xué)習(xí)、我們的親情(同志情、戰(zhàn)友情、師生情、愛情、手足情......)是圍繞什么開展的呢?是金錢在起核心作用嗎?是萬能的金錢在起引力作用嗎?面對快速發(fā)展的當(dāng)今社會,對照那些浮躁騷動的人們,我們是否深刻地研討過,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仁義道德”的千年古訓(xùn)可以被“金錢”取代嗎?我們祖祖輩輩奉為信條的“忠信禮孝”可以因“金錢”而被遺棄嗎?

  中央電視臺在教師節(jié)前夕,分集播放了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的動人事跡,凡是看了報道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翛然淚下。他們放棄了在城市和條件優(yōu)越的地方的工作,來到了窮鄉(xiāng)僻壤和條件非常艱苦的山村,任勞任怨、無私無悔地一干就是二、三十年。他們只有一個信念,讓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字字句句,擲地有聲;大愛大德,比山高,比海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國人民學(xué)習(xí)的榜樣。他們的腦海里有金錢在驅(qū)使嗎?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什么呢?

  最近,中央電視臺播了很多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值得大家深思:

  1、兩個人為爭一座位,在地鐵里打得頭破血流,最后被公安機關(guān)傳訊,其中一人竟是年過六旬的老者;

  2、幾位老人在地鐵上從口角開始發(fā)展到打出大手、老而火更旺;

  3、一中年婦女脫掉鞋子強占兩個座位,身旁站著很多乘客而旁落無聞;

  4、兩位婦女為一座位打得難解難分、一直打到下車;

  5、一對情侶在公共場所若無其事地“熱火”,附近有老人和小孩。

  現(xiàn)在為一小事而互不相讓、動輒飽以老拳已不局限于年輕人,好像開始向老年化、婦女化蔓延,我們不得不發(fā)出疑問,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真的變得浮躁了嗎?這些人將“尊老愛幼”拋之腦后,把社會公德忘掉一干二凈,把親情和人性視同兒戲,身為人父、人母,他們在家里是如何影響、示范子女,又是如何言傳身教自己的后代呢?

  道理是不用講深的,金錢代替不了親情,金錢也湮沒不了人性。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老祖宗留下的“仁義道德”要求炎黃子孫:不管財產(chǎn)多么富有,不管地位多么顯赫,決不能讓它們代替親情;不管人生多么精彩,不管事業(yè)多么輝煌,決不能讓它們影響人格、扭曲靈魂。

  有個朋友和我說:只要有人比我貧困,我就是富有的人;只要有人比我走得早,我就是長壽的人;只要有人身體比我差,我就是健康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情況,親情和人格是不能改變的。他還說,有人說他無追求,是“阿q”。我說,你不是“阿q”,“阿q”是愚昧、麻木,你是大悟、理智。我非常贊成他的觀點,心理健康,身體才會健康;心理陽光,人才有親情。開國中將孫毅曾自撰對聯(lián)掛在書房: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眾;學(xué)問莫言我勝于人,勝我者還多。多么謙虛的美德,多么寬闊的胸懷,多么崇高的境界。

  不管社會如何快速發(fā)展,親情和人性不能丟;不管擁有多高的地位和財富,“真、善、美”要發(fā)揚光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