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當生命的歸宿有了堅定的方向

\

  有一封陌生來處的信,載了附件在我電腦信箱里守了好一陣子,我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它。

  那一天我心血來潮,一早就念佛,心身頓感寧靜安住,平時念佛不多,我懺悔百忙中一直忽略了做功課。同一個當下,按鍵啟開了那守待已久的小信封,《極樂頌歌》的文字隨即展開,殊勝因緣到來了。千年古剎東林寺、凈宗初祖慧遠大師、西方極樂世界、《極樂頌歌》……,我的人生和音樂世界從這一刻開始變得更完美了。

  用音樂來述說極樂世界,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樂聲。我把所有歌詞看了幾遍,選擇了空靈廣闊、宇宙意象為創(chuàng)作藍圖。阿彌陀佛簡單的四個字,卻涵蓋了無盡所有。這啟發(fā)了我作曲的方向:以簡單的旋律帶出歌詞最深遠的體悟。

  編曲比喻曼陀羅華,采用的音聲配搭,須能讓聽者投入到一個沒有實相攀附、自在神游的空間,讓觸覺感受到無我虛空飄逸。和弦像八功德水般,深里出淺、淺里入深、亦如同體和合。歌聲比喻雜色諸鳥,和鳴哀雅,清涼寂靜,無有個人情感起伏的展現(xiàn)。

  混音不突顯唱詞,歌聲與樂聲相輔相成,制造出天外之音混合的意境,以感受音聲為主。了解詞意卻在深深信服,切切景仰之后,念阿彌陀佛,一開始不也就是這樣的聲聲相應嗎?肯定了這些概念標準后,我把它們給消化掉,融入心底,回到現(xiàn)實工作崗位上正式開始了一個以音樂贊頌極樂的旅程。

  在《極樂頌歌》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每念歌詞,每念彌陀,皆感受到清泰安穩(wěn)。創(chuàng)作靈感因此種安住之心而泉源不絕,奇妙殊勝,不可言喻,可謂是在工作中修行。就這樣,十七首極樂頌歌在諸佛菩薩的加持護佑下圓滿完成了。

  還記得“主功德”前奏編曲鋼琴的旋律,是一打開琴鍵即興彈出來的。幸好那時蔡豫用電腦給錄了下來。在沒有編譜寫譜習慣的情況下,我想自己不可能重復出第二回。這是專輯編曲里我最喜歡的一段創(chuàng)作,概也是因緣和合而成就。這首歌,后來也成為我的母親,謝輪,蔡豫,還有我自己的最愛。

  記得那一天蔡豫錄唱“水空地功德”,他病了,我也累得不行,身體發(fā)冷,感到虛弱。我想不如嘗試在痛和苦里找尋極樂世界的真善美慧,或許會另有感悟。結果我確認這是他唱得最到位的一首。“水空地功德”排在第一盤光碟中的最后一首,一直讓我余音未盡又思緒繚繞,一定要追尋到下一段《極樂頌歌》情感和意境里去。

  用了一年的時間終于把專輯制作完成了,此時此刻我眼含熱淚,心緒萬千;首先想到要帶著母盤上飛機去大陸,敬奉給東林寺,這是我耕耘佛樂以來感到最幸福完美的一次創(chuàng)作。因為從此生命的歸宿有了明確的方向,極樂世界種種功德清清楚楚烙印在心,多少次曾經(jīng)夢里神游,令生無限向往。有幸在這一生,以音樂來歌頌,是我何等福報。自當感恩不盡。虔誠合掌,禮拜西方,千萬億劫,不見不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