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入門須知 >

佛教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蘊(yùn)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chǎn)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chǎn)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chǎn)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佛教認(rèn)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chǎn)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fā)生爭斗,或?qū)е禄ハ鄽垰,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zāi)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因?yàn)閷Ψ秸谑軣⿶赖募灏。要?nèi)心充滿慈悲,把他當(dāng)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發(fā)慈悲心于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