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三十卷 攝大乘論釋論

[大乘論] 作者:無性菩薩 造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第三十卷 攝大乘論釋論

釋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二

論曰。此諸佛法身。為說差別。為說無差別。依止意用及業(yè)無異故。不可說差別。無量正覺故有差別。如法身受用身亦爾。意用及業(yè)不異故無差別。依止有差別。無量依止轉(zhuǎn)故。變化身亦如受用身應知。

釋曰。無量依止轉(zhuǎn)故者。諸菩薩有無量依止。由此受用身顯現(xiàn)故。是故意用及業(yè)無差別。然身事有差別于中意用無差別者。謂安樂一切眾生意應知。業(yè)無差別者。謂顯示證正覺般涅槃等業(yè)。此業(yè)無別應知。

論曰。應知法身與幾功德相應。與最清凈四無量解脫勝處一切處無諍愿智四辯六通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清凈。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處無忘失法。拔除習氣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勝智等相應。此中有偈。

憐愍諸眾生舍離結(jié)縛意

不舍安樂心歸命利益意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

智遍滿爾炎歸命解脫心

能滅諸眾生一切惑無余

惑者共歸苦歸命離惑人

無功用無著無障礙寂靜

常解一切難歸命釋難者

所依及能依說言及說智

意常無障礙歸命善說者

隨彼等語言行往還出離

知彼諸眾生歸命善教者

諸眾生見佛緣彼大人相

但見得生信歸命生信者

執(zhí)持住處舍變化及變易

三昧自在歸命到彼岸

方便歸依凈及大乘出離

障隔諸眾生歸命摧魔者

能說智及斷出離障礙事

外道不能壞歸命自他利

說法制大眾遠離二煩惱

無護無忘失歸命攝眾者

利益諸眾生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不虛歸命無忘失

行住一切處無非圓智業(yè)

一切時遍知歸命實義者

于晝夜六時觀察諸世間

與大悲相應歸命利益意

修行證得智慧與作業(yè)

勝一切二乘歸命最勝者

三身大菩提具得一切種

歸命斷眾生一切處疑惑

無畏無過失無濁無住處

于諸法無動歸命無戲論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有自性因果業(yè)相應行事等功德。是故諸佛法身是無上功德應知。此中有偈。

成就最勝義出過一切地

至諸眾生上解脫諸眾生

無盡無等德相應世間見

眾輪亦不見一切天人

釋曰。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有自性因果業(yè)相應行事等功德者。于中法身自性者。以成就最勝義顯示。成就最勝義者。謂清凈真如。此是佛自性故。因者顯示出過一切地。謂以修一切地得彼佛體故。至諸眾生上者。此顯示果。顯此果在一切眾生上故。解脫諸眾生者。此顯示業(yè)。佛是救脫一切眾生故。相應者。無盡無等功德相應以此顯示。于中世間見者。謂見化身故。諸大眾輪見者。謂見受用身故。此等諸天人亦不見者。謂此諸大眾輪不見自性身。此等顯示佛身行事差別。

論曰。然此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見此中有偈。

諸佛不生生無住處為處

諸事無功用受用第四食

無差別無量無數(shù)量一業(yè)

不動及動業(yè)諸佛三身具

無有證正覺非不一切覺

念念不可量有非有所顯

無欲無離欲而亦與欲俱

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

諸佛過諸陰而亦住陰中

與彼不一異不舍而寂滅

諸佛同事業(yè)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xiàn)當作他利無是思

諸罪者不見如破器中月

普遍一切世法光猶如日

或顯示正覺或涅槃如火

不生亦不有如來常住

佛于非正法人及惡趣中

于非梵行法自住最勝者

行于一切處而亦無所行

一切眾生見然非六根境

伏斷諸煩惱如咒制諸毒

以惑至惑盡佛具一切智

煩惱即菩提生死寂滅體

有大方便故如來不思議

此即是十二種甚深。應知所謂生成業(yè)住甚深。安立數(shù)業(yè)甚深。正遍覺甚深。離欲甚深。滅陰甚深。成熟甚深。顯現(xiàn)甚深。顯示正遍覺般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滅煩惱甚深。不思議甚深。

釋曰。今當顯示大乘甚深。即是顯示十二種甚深。于中生成業(yè)住等甚深。以一偈顯示。諸佛不生生者。此顯生甚深。諸佛以不生為生故。無住處為處者。此顯成長甚深。諸佛不住生死涅槃處故。所作無功用者。此顯業(yè)甚深。諸佛以平等為業(yè)。由無功用故所作之業(yè)一切處平等受用。第四食者。此顯住甚深。由四種食是不凈身依止住處。諸佛非不凈身依止住處。由段等四食。是欲界眾生不清凈身依止而住故。凈不凈身依止住處者。謂色無色界眾生。此等于下地煩惱則凈。于上地煩惱則不凈。此諸凈不凈身。唯有觸意思識等三食。離于段食。彼身得住。彼身唯以三食得住故。凈身住持者。即是段等四食。于聲聞緣覺等此等凈身。若住于世由此住持故。示現(xiàn)住持者。即彼段等四食示現(xiàn)。即以此住持故。諸佛食之。此為第四。由示現(xiàn)以此為住持故。諸佛世尊得受眾生所施令生歡喜。積聚福德故。無有食事。復有說言。諸佛食時諸天接取施余眾生。以此因緣令彼眾生當?shù)闷刑峁省4说纫毁释簧跎。又諸佛生相有十因緣應知。一愚癡別異故。二種種別異故。三攝持自在故。四住自在故。五舍自在故。六無二相故。七唯影像故。八如幻故。九無住為住故。十云義成就故。有十因緣故如來不住生死涅槃應知。一非知故。二非滅故。三非有故。四非有自性智故。五無得無分別故。六離心故。七得心故。八平等心故。九不得于物故。十非不得故。有十因緣故諸佛無功用而佛事成就。一滅離故。二無依止故。三應作無功用故。四作者無功用故。五作業(yè)無功用故。六無所有無功用故。七本昔無差別故。八所作究竟故。九作事未究竟故。十由熟修一切法中自在故。有十因緣諸佛受用于食。一示現(xiàn)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諸眾生聚集福德故。三為示現(xiàn)同眾生作故。四為令順學正食故。五為令順學知足故。六為令他發(fā)起精進故。七為成熟善根故。八為顯示自身無染著故。九為住持尊重業(yè)故。十為圓滿本愿故。

次顯示安立數(shù)業(yè)甚深偈。無差別無量者。此是安立甚深。于中無差別者。法身無別異故。無量者。無量身證菩提故。無數(shù)量一業(yè)者。此是數(shù)甚深。乘雖無量諸佛一業(yè)故。不動及動業(yè)諸佛二身具者。諸佛雖三身相應。然受用身業(yè)則牢住;順I(yè)則不牢住。此即是甚深故。

次顯示證正覺甚深偈。無有證正覺者。人及法無所有故。非不一切覺者。由假名說一切覺故。此正覺云何。偈言念念中無量。以此顯示。由于念念中無量人得正覺故。有非有所顯者。此顯真如于諸有非有為義故。

次顯離欲甚深偈。無欲無離欲者。欲無所有故無所染。既無染故亦無離。何以故。欲若是有可有離欲故。而亦與欲俱者。由唯斷上心欲留隨眠欲故。若不留隨眠欲。即同聲聞入涅槃故。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者。謂欲分別中。了知非欲。即入欲法真如故。

次顯示滅陰甚深偈。諸佛過諸陰而亦住陰中者。謂已過色等五取聚。但住于無所得法如聚中故。與彼不一異者。佛已舍彼分別聚。然與彼非異。以即住彼法如中故。又非不異由雖是化身分別即成清凈境界故。不舍而寂滅者。謂不舍真實性聚即是涅槃故。

次顯成熟甚深偈。諸佛同事業(yè)者。諸佛作業(yè)平等。皆為成熟眾生故。此何所似猶如大海水。如水入海為魚鱉等受用。如是既入法界同為成熟眾生故。我已現(xiàn)當作他利。無是思者。無有一念思惟。我于三時利益眾生。然似摩尼天樂無有功用。而作眾生利益事成。

次顯示顯現(xiàn)甚深偈。若世間不見諸佛。又說諸佛是常住身。既有常住身。何故不見偈言諸罪者。不見如破器中月故。如器破水則不住。以水不住故月則不現(xiàn)。如是諸眾生等無有奢摩他滋潤故。佛月不現(xiàn)。水譬三摩提。體滋潤故。普遍一切世法光猶如日者。雖不見佛亦為作佛事。由說修多羅等法猶如日光。以此為佛事。亦于世間得成熟眾生。

次顯顯示正遍覺般涅槃甚深偈;蝻@示正覺或涅槃如火者;蚴菊橛X;蚴景隳鶚。其事如火。譬如火或時然或時滅。諸佛亦爾;蛴斜娚鷳阅鶚劤墒。即示涅槃。應以正覺成熟。即示正覺。為解脫故如火性不異。唯一法身亦爾。應如是知。余半偈義可解。

次顯住甚深偈。佛于非正法人及惡趣中于非梵行法自住最勝者者。自體最勝住亦最勝。住于圣住故。此中圣住者。謂住于空故。天住者。謂住禪那故。梵住者。謂住慈等四無量故。非正法者。謂諸不善法。諸佛于諸不善法中住于空住。是故佛住圣住。于人道及惡趣眾生攀緣而住。入于禪那。是為天住。于非梵行法中自體最勝住。如是等空住者即是自體。

次顯顯現(xiàn)自體甚深偈。行于一切處而亦無所行者。后得智于善不善等中差別智生。若無分別智即無所行。化身于一切處行非余身也。第二義中一切眾生見者。謂即此化身一切處得見故。然非六根境者。即此化身若為地獄眾生所見時。為教化彼故生于彼處。非化身自性。彼地獄眾生見時。謂即是地獄身。是故非彼地獄等眾生六根境界。

次顯滅煩惱甚深偈。伏斷諸煩惱如咒制諸毒者。謂現(xiàn)行煩惱。在菩薩位時不斷煩惱。由有隨眠惑在。如咒制諸毒者。譬如被毒咒力制之則不為害。煩惱亦爾。以智知故則不為惱。以惑至惑盡者。謂以留隨眠惑故不同聲聞入般涅槃。佛具一切智者。謂諸佛煩惱盡時。即得一切智具故。

次顯不思議甚深偈。此等煩惱即是彼菩提分是集諦故。生死等苦諦即是涅槃故。如來一切所說皆不可思議。如前所說三種因緣。謂唯自證知等非思量境界。

論曰。諸菩薩念佛法身。以幾種念而念。略說諸菩薩修習念佛有七種。一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應如是修習念佛。于一切世界得無障礙神通智故。此中有偈。

障礙及闕因眾生界普遍

二種決定故諸佛無自在

二如來身常住。真如無間離垢故。三如來最無譏嫌。離一切煩惱障智障故。四如來無功用。無有功用而不舍一切佛事故。五如來大受用。清凈佛土為大受用故。六如來無染污。生在世間不為一切世法所染故。七如來大義利顯示證正覺入涅槃等。未成熟眾生而成熟之。已成熟者而解脫之。此中有偈。

隨逐于自心常具凈相應

無復諸功用施與大法樂

無依止遍行平等于多人

一切一切佛智人如是念

釋曰。諸菩薩若念諸佛法身。如七相修念。今當顯示此修義。于中于一切法得自在者。以神通故于一切法得自在。由諸佛于一切世界中得無障礙神通。非如聲聞等有障礙故。若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者。何故一切眾生不得涅槃。此義以偈顯示。有因緣故。不能令得涅槃故。說障礙及闕因等偈。此中障礙者。由業(yè)障等所礙故。雖無量諸佛。不能令其得涅槃。是故諸佛于彼眾生無有如上自在。闕因者。謂無涅槃法性。此為闕因。由無彼性故。二種決定故者。決定有二種。一作業(yè)決定。二受報決定。然于此二種決定。諸佛無有自在。于中報障者。謂癡鈍等應知。受報決定者。謂決定趣地獄等。報及受報有此差別。常住身者。即是真如無間離垢。此如常住以此為身。故名如來常住身也。如來大受用者。諸如來等即以清凈佛剎為大受用應知。大義利者。諸佛大義利體。謂成熟解脫。未成熟眾生以菩提涅槃而成熟之故應知。余四相念佛義可解。此七種念佛更以二偈顯示。隨逐于自心等偈中說七相成就。諸菩薩最初念諸佛果報。皆隨逐自心。此亦即是常凈相應者。謂善。是故最無譏嫌無功用者。以無功用作諸佛事故。施與大法樂者。即是清凈佛土應知。無依止遍行者。若有依止作行則苦。是故諸佛無所依止而行教化。以如是故利益多人。由多人所共故諸菩薩應念此果報。

論曰。復次云何應知。諸佛剎土清凈相。如百千偈修多羅菩薩藏緣起中說。婆伽婆住于最勝光明。七寶莊嚴故。放大光明普照無量世界故。住于無量妙莊飾處故。周圓無限故。超過三界行處故。出世上上善根所生故。最清凈自在識相故。如來住持故。諸大菩薩所住故。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行故。大法味悅樂所持故。安住一切眾生一切利益事故。離一切煩惱逼迫故。離一切魔故。勝過一切莊嚴如來莊嚴住持故。大念慧行出生故。大奢摩他毗缽舍那為乘故。大空無相無愿入處故。無量功德眾莊嚴大寶蓮華王所建立故。游于大宮殿中故。如是等句顯清凈佛剎。所謂色類具足。相貌具足。量具足。方所具足。因具足。果具足。主具足。助伴具足。眷屬具足。住持具足。業(yè)具足。順攝具足。無畏具足。住止具足。道路具足。乘具足。門具足。依持具足。故如是等皆得顯現(xiàn)。又彼清凈佛剎中所有果報一向凈妙一向樂一向無嫌一向自在。

釋曰。如百千偈修多羅緣起中說。佛剎清凈。彼清凈佛剎。以何等勝功德顯示。前二句顯色具足。謂七寶等。七寶中金銀琉璃珊瑚馬瑙并是石所攝。末邏羯多(玉之類緣色)亦是石所攝。應知赤寶者謂赤真珠。從赤蟲所出。由于中出珠故。此珠寶于一切寶中最勝故。光明照無量世界者。即前所說七寶出生光明故。此是色具足第二句。次一句顯莊嚴具足。次一句顯量具足。次一句顯方所具足。此等以何為因。出世無分別及彼出世無分別后得二種善根所生諸善為因。此即是因具足。此亦有一句。次一句顯果具足。彼佛剎中以最清凈識自在轉(zhuǎn)為相故。次一句顯主具足。次一句顯伴具足。次一句顯眷屬具足。于此眷屬具足中。所言摩睺羅伽亦攝在龍中。于凈土中若能住持身此是住持具足。亦以一句顯示。以此為食已復作何業(yè)。但成就一切眾生一切利益事。亦以一句顯示順攝具足。由凈土中無煩惱無苦故。亦以一句顯示彼中無有怨對之怖。由無魔故。于彼佛土中無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是故無有怖畏。此一句即是無畏具足。次一句顯住處具足。復以何道得入彼清凈佛剎。于大乘中聞思修智為體。即是大念慧行如其次第。此一句顯示道具足。以何為乘。于奢摩他毗缽舍那而趣于彼。此一句顯乘具足。以何門得入彼土。謂于大乘中空無相無愿為門故。此一句顯門具足次一句顯依持具足。猶如大地以風輪為依持。彼清凈佛土以何為依持。以無量功德大寶蓮華為依持。此句顯依持具足。彼凈土中果報一向凈妙者。由彼中無有糞穢等不凈物故。一向樂者。彼中唯有樂受。無有苦及無記等受。一向無嫌者。于彼中無有不善及無記故。一向自在者。以自心力不待因緣故。

論曰。復次此諸佛法界一切時有五業(yè)應知。一救護一切眾生逼惱中業(yè)。謂聾盲狂等逼惱。唯見即得救護故。二救護惡道業(yè)。從不善處拔出安置善處故。三救護非方便業(yè)。外道等以非方便求于解脫。開悟安置于佛正教中故。四救護我見業(yè)。為令超過三界教示以道故。五救護乘業(yè)。謂發(fā)行余乘諸菩薩。及不定性聲聞等。安立令修行大乘故。此五種業(yè)是一切諸佛平等業(yè)應知。此中說偈。

因依事念行別故業(yè)有異

世間有此異導師無彼別

釋曰。諸佛法界者。即是法身。彼有五業(yè)應知。救護一切眾生逼惱業(yè)者。由見佛故盲等即得眼等故。救護惡道業(yè)者。此業(yè)為救護惡道故。謂于不善處移諸眾生置于善處故。救護我見業(yè)者。說超過三界道名為救護。世間名為三界。即說此為我見。余二句義可解。此等五業(yè)是一切諸佛平等業(yè)應知。此等義以偈顯示。若諸佛平等業(yè)。世間眾生不平等業(yè)。此等因緣。以因依事念行等一偈顯示于世間中因異。由地獄因別。人天因別。乃至餓鬼因別。是故業(yè)有異。依異者。由依止身別異故。作業(yè)有異。事異者;蛴信d生或種田。此等業(yè)由此等事異故世間業(yè)體異。念異者。念名意欲。由此意欲異故。世間業(yè)亦有異。行異者。即是有為行。由所作有為行業(yè)異故名為異。誰有此異。偈言世間有此異故。導師無彼別者。謂佛一切作事無復功用。則無因等五異。是故諸佛作業(yè)無有差別故。

論曰。如是諸佛法身功德具足相應。不與聲聞辟支佛共。若爾者以何意故說一乘。此中有偈。

為引攝一分及安住余者

于此不定性說正覺一乘

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究竟唯一乘

釋曰。此二偈顯說一乘意。為引攝一分者。謂不定性聲聞。為引入大乘故。云何令彼不定性人于大乘中而般涅槃故。及安住余者。不定性菩薩。為令彼安住大乘。云何令彼不退舍大乘。于聲聞乘而般涅槃。為此義故佛說一乘不定性。二句義可解。法無我解脫一偈。此中顯別意說一乘。何者別意。法平等故。無我平等故。解脫平等故。于中法平等者。法即是真如。此如平等。一切聲聞等同趣彼如。故名為乘。以平等故名一乘。無我平等者。無有人我。既無人我。仍言此是聲聞此是菩薩者不應道理。由依此無我意故說為一乘。解脫平等者。聲聞等亦同解脫煩惱。依此意故說為一乘。何以故。由世尊說解脫與解脫等無有各各相故。性別者。由根性有差別故。于乘不決定性聲聞亦得成佛。由此意故說為一乘。二意得者。得二種意故。平等意者。由一切眾生一體攝故。我即是彼。彼即是我。如是攝已此得正覺。即是彼得正覺。依此意故說為一乘。第二意者。如法華經(jīng)中為聲聞授記。得此意故。謂但得諸佛法。如平等意不得法身。由得此平等意故。作如是念。諸佛法如。即是我等法如也。復有別義。于彼大眾中有諸菩薩。與諸聲聞同名授記得涅槃。如佛說我念過去無量百千數(shù)。于聲聞乘般涅槃。由此意故說一乘。以見諸眾生。應以聲聞乘而調(diào)伏者,F(xiàn)于彼般涅槃故。究竟者。此即是一乘。以究竟無有別趣故。然有差別。以聲聞乘等異于佛乘。由此意故世尊說為一乘。

論曰。如是一切諸佛同一法身而有多佛。此以何因緣可見。此中有偈。

一界無有二一時多成就

次第非道理故成有多佛

釋曰。由此因緣一切諸佛平等法身;蛞换蚨鄳毩酥。次當顯示。于中應知一者。法界平等故。諸佛以此為體。由法界平等故諸佛是一應知。復次應知一者。于一時一世界中無有二佛并出故。是故唯一應知。復次若多若一如偈中顯示。所謂一界等。一界無有二者。此一句顯示一義。謂于一世界中無有二佛并出世故。余句顯示眾多佛一時多成就者。于一時中有無量諸菩薩。同修資糧成滿此等。若已福智資糧成滿。而不得佛果。此等資糧則為虛棄。由有眾多菩薩同修資糧成滿故。有多佛應知。次第非道理者。無有次第得正覺義。若修菩提資糧時待次第成滿?傻米C正覺時亦有次第。然由眾多菩薩修資糧無有次第故。證正覺時亦無次第。是故有眾多佛。

論曰。于法身中諸佛非畢竟涅槃。非非畢竟涅槃云何可見。此中有偈。

解脫一切障所作未究竟

佛畢竟涅槃亦不般涅槃

釋曰。復有別部師說。諸佛無有畢竟涅槃。有別部聲聞乘人則言。有畢竟涅槃。有如是等二意。以偈顯示。解脫一切障等者。于中若解脫煩惱障智障。由此意故。言諸佛畢竟涅槃由所作事未畢竟。未成熟者成熟之。已成熟者解脫之。應作此等事。由此意故不畢竟涅槃。若異于此則同聲聞涅槃。由畢竟涅槃故。所作誓愿便則無果。

論曰。何故受用身不即如是成自性身。有六因緣故。一色身顯示故。二無量大眾輪中差別顯示故。三隨彼欲樂應現(xiàn)自體不定顯示故。四隨異異顯現(xiàn)自體變動顯示故。五菩薩聲聞天等種種大眾和雜處和雜顯示故。六阿梨耶識及生起識等轉(zhuǎn)依不相應顯示故。是故受用身非自性身義成。

釋曰。今次顯示由此道理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一色身顯示者。謂佛色身非即法身。由所見色非即法身故。是故受用身不是法身。又此受用身有差別。諸佛大眾輪差別故。法身則無如是差別。由此道理不相應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隨其所欲現(xiàn)受用身故。如修多羅說。有人見佛黃色。有人見佛青色。如是等具說。受用身則有如是等體相不定。若言自性身體性有不定。則不應道理。自性身由有如此不相應故。非受用身。即自性身。又復受用身有一眾生。初見余色。后即于彼身復見余色。若法身自性動異。則不相應。是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復受用身常與天等諸眾和雜。自性身如是和雜。則不相應。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又復由阿梨耶識轉(zhuǎn)依已。即得自性身。若即此自性身是受用身者。生起識轉(zhuǎn)依已。復得何身。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由此六種不相應故。不得成一。

論曰。何因緣故化身亦非自性身。有八因緣故。一諸菩薩從久遠已來得不退三摩提于兜率天及人中生不成故。二于宿命書算數(shù)印工巧雜論等及受用欲行中無智不成故。三已知邪說正說法教而往詣外道所不成故。四善知三乘道而行苦行不成故。五舍萬億閻浮洲于一處證正覺轉(zhuǎn)法輪不成故。六若離如是顯示證正覺等方便其余皆以化身作佛事者。則應于兜率天中證正覺。七何不于一切閻浮洲中平等佛出。既不如是。以無阿含及道理可證。八與一世界中無二如來出世不相違。以有眾多化佛故。言一世界者。是一四洲世界。如無二轉(zhuǎn)輪王并出。此中有偈。

諸佛微細化平等入多胎

一切種正覺為顯現(xiàn)受生

釋曰。今次顯自性身即是變化身不相應義。有八種不相應。于中初不相應者。諸菩薩從久遠無量劫來得不退三摩提。尚不生于兜率陀等諸天中。況復人間。是故世間所見是所化身。非自性身。復次諸菩薩已得宿命智而不知書算等事者。無有道理。是故化身為教化眾生故應作此事。復次菩薩于三阿僧祇劫修行時。不知正說邪說。云何于最后證正覺時。乃能知也。是故化身非自性身。復次舍萬億閻浮洲唯于一處證正覺轉(zhuǎn)法輪不應道理。若化身得成。由于一切處同時現(xiàn)化。是故化身非自性身。若言但一處證正覺余處顯示化身攝眷屬者。何故不即于兜率陀天中住證正覺。于一切四洲中示現(xiàn)化身也。若言一切四洲中不證正覺者。此義不成。以無有阿含及道理證說。于一佛剎中隨于一四洲中不證正覺。若汝言若爾者與修多羅相違。何以故。以經(jīng)說無二佛并出者應知。彼經(jīng)中所說以轉(zhuǎn)輪王為喻。如無二轉(zhuǎn)輪王并出者。此說于一四洲中無并出。非一佛剎也。二佛不并出亦爾。所言世界者。謂一四洲也。此中有偈顯示正覺。諸佛微細化等即是其義。佛于住兜率陀天宮時。若下入胎即于彼時。若與上座舍利弗等眷屬俱者應知。彼等皆是化所施設。如是施設已。即得顯示于一切相中證正覺。

論曰。為一切眾生故。發(fā)愿及修行成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發(fā)愿及修行無果報。是過失故。

釋曰。此中顯示畢竟涅槃不成義。諸佛為一切眾生故發(fā)大誓愿及修行。既作如是利眾生意已。隨諸眾生利益事作之。若于畢竟涅槃中而般涅槃。彼愿及行便為無果。若汝言如來法身常住者。受用身及化身無常。云何名常身。今成就此義故。

論曰。受用身化身二身無常。云何言如來身常住。依止常住法身故。受用身變化身。此二身受報不舍故。數(shù)數(shù)化現(xiàn)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佛身常住應如是知。

釋曰。二身是常。由依止常住法身故。此二身是常。復次受用身者。不舍受用故是常;碚摺3o@示證正覺般涅槃等。相續(xù)不斷故是常。于此二身以譬喻顯示其常。如世間言常受樂。非即得無間樂而得名為常受樂。又如言此人常施食。非即是常施。有時不施故。然得名為常施食者。二身常義亦爾。

論曰。有六因緣故。諸佛世尊化身不畢竟住。一所作究竟。謂已成熟解脫眾生故。二為轉(zhuǎn)樂欲涅槃。意令求常住佛身故。三為轉(zhuǎn)于佛所起修修。意令于甚深法正說中生覺了故。四為生渴仰。意若數(shù)見生無厭足故。五為生自精進。由知說者不可得故。六為令得極速成熟。自起精進不舍重軛故。此中有偈。

所作事究竟轉(zhuǎn)彼寂滅欲

為轉(zhuǎn)輕佛意令生渴仰心

為發(fā)自精進令其速成熟

是故佛化身非畢竟住者

諸佛法身。雖無始時無量。為得彼故不應不策勤也。此中有偈。

佛得無異無量因眾生于此舍精進

此得一切非因果如是因斷無道理

阿毗達磨大乘修多羅中。攝大乘品解釋竟。阿阇梨阿僧伽造。

釋曰。此中有難。若法身無始時無差別無限量。以是故堪能利益眾生者。何須為此故勤精進也。為遮彼難故。以偈顯示。彼諸佛所得無異無量。以此為因應起正勤。是故言諸佛無始時者。一切有過。何以故。此得于一切時不成因過失故。如此斷因無有道理。諸菩薩大悲在心。憐愍一切眾生。猶如一子于利益眾生事中。余人自作非我所為。此不應道理。余人作與不作我皆為之。應當如是。攝大乘釋論。于大乘部中制述無量。勝論者阿阇梨婆藪槃豆造竟。

攝大乘論釋序

沙門慧智慧愷述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窮。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涂易久。淪惑難息。若先談出世。則疑性莫啟。故設教立方。各隨性欲。唐虞之前。圖諜簡少。姬周以后。經(jīng)誥弘多。雖復制禮作訓。并導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未睹。故跡隱蔥嶺已西。教秘滄海之外。自漢室受命。方稍東漸。爰及晉朝。斯風乃盛。梁有天下。彌具興隆。歷千祀其將半。涉七代而迄今。法蘭導清源于前。童壽振芳塵于后。安睿騁壯思以發(fā)義端。生肇擅玄言以釋幽致。雖并策分鏕。同瀾比派。而深淺競馳。照晦相雜。自茲以降。篤好愈廣。莫不異軌同奔。傳相祖習。而去取隨情。開抑殊軫;蹛鹬緷u負槖。勤愧聚螢。謬得齒跡學徒。稟承訓義。游寓講肆。多歷年所。名師勝友。備得咨詢。但綜涉疏淺。鉆仰無術。尋波討源。多所未悟。此蓋慮窮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發(fā)興嗟。負心非一。每欲順風問道。而未知厥路。有三藏法師。是優(yōu)禪尼國婆羅門種。姓頗羅墮。名拘羅那他。此土翻譯稱曰親依。識鑒淵曠。風表俊越。天才高杰。神辯閑縱。道氣逸群。德音邁俗。少游諸國。歷事眾師。先習外典。備通書奧。苞四韋于懷抱。吞六論于胸衿。學窮三藏。貫練五部。研究大乘。備盡深極。法師既博綜墳籍。妙達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啟法門于未悟。以身許道。無憚遠游?缛f里猶比鄰。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屆建業(yè)。仍值梁季混淆。橫流薦及。法師因此避地東西。遂使大法擁而不暢。末至九江及游五嶺。凡所翻譯卷軸未多。后適閩越。敷說不少。法師每懷慷慨。所嘆知音者希。故伯牙絕弦。卞和泣璧。良由妙旨之曲難辯。盈尺之珍罕別。法師游方既久。欲旋反舊國。經(jīng)涂所亙。遂達蕃禺。儀同三司廣州刺史陽山郡公歐陽頠。睿表岳靈。德洞河府。經(jīng)文緯武?锏雷魰r?盗髅裼诎僭。建正法于五嶺。欽法師之高行。慕大士之勝規(guī)。奉請為菩薩戒師。恭承盡弟子禮。愷昔嘗受業(yè)。已少滌沈弊。服膺未久。便致睽違。今重奉值。倍懷蹈舞。復欲餐和稟德。訪道陳疑。雖殷勤三請。而不蒙允遂;腥皇D。心魂靡托。衡州刺史陽山公世子歐陽紇。風業(yè)峻整。威武貞拔。該閱文史。深達治要。崇瀾內(nèi)湛。清輝外溢。欽賢味道。篤信愛奇。躬為請主。兼申禮事。法師乃欣然受請。許為翻譯。制旨寺主慧智法師。戒行清白。道氣宏壯。志業(yè)閑瞻。觸途必舉?餄桓F。輪煥靡息。征南長史袁敬德。履行沖明。志托夷遠;臻嗲逄m。冰桂齊質(zhì)。弼諧蕃政。民譽早聞。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賢。為經(jīng)始檀越。辰次昭陽。歲維協(xié)洽。月呂姑洗。神紀勾芒。于廣州制旨寺便就翻譯。法師既妙解聲論。善識方言。詞有以而必彰。義無微而不暢。席間函丈。終朝靡息。愷謹筆受。隨出隨書。一章一句。備盡研核。釋義若竟。方乃著文。然翻譯事殊難。不可存于華綺。若一字參差。則理趣胡越。乃可令質(zhì)而得義。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質(zhì)相半。與僧忍等同共稟學。夙夜匪懈。無棄寸陰。即以其年樹檀之月。文義俱竟。本論三卷。釋論十二卷。義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論乃是大乘之宗極。正法之秘奧妙義云興。清詞海溢。深固幽遠。二乘由此迷墜。曠壯該含。十地之所宗學。如來滅后將千一百余年。彌勒菩薩投適時機。降靈俯接。忘己屈應。為阿僧伽法師廣釋大乘中義。阿僧伽者。此言無著。法師得一會道。體二居宗。詠玄鑒極。凝神物表。欲敷闡至理。故制造論。唯識微言。因茲得顯。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彞-糸+分]倫。舟航有識。本論即無著法師之所造也。法師次弟婆藪槃豆。此曰天親。道亞生知。德備藏性。風格峻峙。神氣爽發(fā)。稟厥兄之雅訓。習大乘之弘旨。無著法師所造諸論。詞致淵玄。理趣難曉。將恐后生復成紕紊。故制釋論以解本文;\小乘于形內(nèi)。挫外道于筆端。自斯以后。迄于像季。方等圓教。乃盛宣通;蹛鸩晦裉摫 G閼]庸淺。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駘足于長路。庶累毫成仞。聚爝為明。有識君子。幸宜尋閱。其道必然無失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