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法師答:佛教界的講經說法跟社會上的演講、講課、講座有什么

  清遠法師答:所謂講經交流活動,實際上是結合了社會上一些演講會的形式,也結合了一些研討會論文發(fā)表的形式,也借鑒了電視臺主持人選拔比賽形式,所以它是一個比較新的形式,傳統上的法師講經是非常莊嚴、隆重的法事活動,會有一個很隆重的迎請儀式,光這個儀式就占了前面一大部分,起碼十分鐘到二十分鐘左右,先對信眾形成一種攝受力,使他們靜下心來,然后在法師講的時候就會讓他們生起信心,產生對法的恭敬性。而在現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宣傳佛法,形成互動,讓大家更快地去了解佛法,卻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那么講經的方式就要與時俱進,就要跟現代社會生活的節(jié)奏方式相適應。比如看書,很多人會覺得太慢了,所以盡量通過在網絡上搜索,找自己需要的東西,或者看書愛看一些圖文并茂的,只要看一下圖片,看一下說明就了解了一些信息,當然這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為太快地表達往往缺乏自身的內涵和沉淀。就像快餐一樣,有速度但缺乏營養(yǎng)。這就是我們有時候不能非常準確地表達佛經的原因。

  聽經聞法只是一個方面,通過聽經可以生起信心,而依教奉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就是將法師所講的和自己信奉理解的,與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佛教是一個實踐的宗教,“講”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講”是一只船,要把人渡到彼岸,“講”也是一個指著月亮的指頭,要讓人因指見月,而不是光看到指頭的本身,看不到月亮在哪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