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還是幡動
說起禪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過于“風動幡動”了。禪宗六祖慧能受具足戒之前住在法性寺,有天晚上他偶然聽見兩位僧人正為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爭論不休,于是他朗聲插了句話。此言一出,非但兩位僧人若有所悟,連主持印空都頗感驚愕,乃親自為他剃度,并拜其為師。
那么目不識丁的慧能究竟說了些什么能令老和尚也大為折服的話呢?原來他說的是:“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風和幡是外在的、虛幻的,人心才是超越時空,永恒寂寥的,它的本體是清靜的。人應該領悟自性的空寂,向內(nèi)心求佛,不被外物迷惑。那兩位僧人執(zhí)著于風、幡之類的具體形象,殊不知“本來無一物”,倒徒惹得心旌動搖,把清靜的本性給覆蓋住了。
禪宗主張人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反對立偶像、拜偶像。梁武帝嘗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jīng),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的答復是:“并無功德。”表上看,梁武帝為造寺院大興土木,勞神費力,可謂虔誠,自然是功德無量?墒“南朝四百八十寺”如今安在哉?這種拘泥于形式,不肯自省的所謂“求佛”,全求錯了!達摩說他“并無功德”還算是客氣的,宋朝的虞愿直斥欲建湘宮寺的宋明帝:“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之,當哭哀愍,有何功德?”佛是要普度眾生的,愚蠢的統(tǒng)治者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佞佛,這走的哪里是正道啊!
圭峰宗密提出“五味禪”的理論,指出修正佛法有五種境界,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其中外道禪只求趨福避禍,非常功利化,是與佛教“修福不等于修德”的觀念背道而馳的。而趨福避禍正是一般善男信女拜佛的終極目的。誰料他們求了一輩子的佛、燒了一輩子的香、磕了一輩子的頭、念了一輩子的經(jīng),竟弄得離佛法精義愈來愈遠,想來真要教人喟嘆的。
盡管“五味禪”同禪宗的理念有別,卻頗能道出一般善男信女葉公好龍的本質(zhì)。
禪宗主張人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性即人性,領悟人性當然只能向內(nèi)求自己的真性情,明心方能見性。有人以為明心須得苦行,這是誤解。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苦行了整整六年,在餓得皮包骨頭后他覺悟到苦修并非成佛法門。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僧八指頭陀固然曾燃二指供佛,但他悟道的關鍵并不在于這一形式。
禪宗也是反對苦行的。禪宗經(jīng)慧能改革后,打破了以往繁瑣的教條陳規(guī),強調(diào)頓悟,提倡當頭棒喝、直指本性,甚至認為坐禪也“是病非禪”。那該怎樣修行呢?《大珠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即睡覺。”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萬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前半計較,所以不同也。”
“饑來吃飯,困即睡覺。”,是多么的順其自然,無所執(zhí)著?墒沁@種看似平常的心態(tài)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禪宗的妙理實際上便蘊含在日常生活里。
這里還有一個類似的公案。有一次懷海禪師正與僧眾務農(nóng),此時暮鼓敲響,一僧聞聽鼓聲旋即扛起镢頭,大笑而返。懷海不禁贊嘆說:“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那個僧人不滯于外物,不刻意修行,坦蕩磊落,了無煩惱,“該吃飯時便吃飯”。可見生活中亦有禪機,生活瑣事亦可入禪。這種自然灑脫的境界正是佛法的真諦。
對于凡夫俗子來講,這一真諦并非高不可攀。在禪宗看來,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慧能拜謁弘忍,當弘忍得知他從嶺南來便道:“嶺南人無佛性,還求佛干什么呢?”慧能脫口而出:“人既有南北,佛性豈然?”意思是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平等,均有佛性,何來東西南北、高低貴賤之分呢?慧能的話讓我想起班固在他的《漢書》里把人分成九類,并判定圣人和愚人是先天鎖定,不可更改的。比起班固濃重的等級意識,慧能顯然更貼切人性,也更具備現(xiàn)代精神。
明乎禪宗哲理,就要堅持,做到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馬祖道一派人對法常說,我原本跟你說即心是佛,現(xiàn)在有了變化,要改成非心非佛了。法常立即回答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道一聞訊后意味深長的說:“梅子熟也。”法常對自己的本性體悟擁有充分自信,不再盲目跟隨別人的“指點迷津”,得到了大師的贊譽。而神會面對論敵崇遠的威脅,斬釘截鐵的表示為宣揚佛法,“豈惜身命!”更是蕩氣回腸,令人感佩。
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一刻不得閑,不少人內(nèi)心焦慮,于是近兩年“回歸自然”,赴名勝古跡旅游之風日炙。其實要求內(nèi)心的真正平靜又何必在乎身在何處呢?慧可法師向達摩請教安心的方法,達摩反要他“將心來,與汝安”;劭上肓税胩,說道:“覓心了不可得。”是啊,不從自己的本心著手,汲汲求取于外人的安撫又有什么用呢?
禪宗是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佛曰:“不可說,不可說。”我卻啰哩叭嗦地寫了這么多,想必早已離佛十萬八千里了罷?
- 上一篇:救蟻延命
- 下一篇:調(diào)和僧團 佛法久住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