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風動還是幡動

\

  說起禪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過于“風動幡動”了。禪宗六祖慧能受具足戒之前住在法性寺,有天晚上他偶然聽見兩位僧人正為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爭論不休,于是他朗聲插了句話。此言一出,非但兩位僧人若有所悟,連主持印空都頗感驚愕,乃親自為他剃度,并拜其為師。

  那么目不識丁的慧能究竟說了些什么能令老和尚也大為折服的話呢?原來他說的是:“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風和幡是外在的、虛幻的,人心才是超越時空,永恒寂寥的,它的本體是清靜的。人應該領悟自性的空寂,向內(nèi)心求佛,不被外物迷惑。那兩位僧人執(zhí)著于風、幡之類的具體形象,殊不知“本來無一物”,倒徒惹得心旌動搖,把清靜的本性給覆蓋住了。

  禪宗主張人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反對立偶像、拜偶像。梁武帝嘗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jīng),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的答復是:“并無功德。”表上看,梁武帝為造寺院大興土木,勞神費力,可謂虔誠,自然是功德無量?墒“南朝四百八十寺”如今安在哉?這種拘泥于形式,不肯自省的所謂“求佛”,全求錯了!達摩說他“并無功德”還算是客氣的,宋朝的虞愿直斥欲建湘宮寺的宋明帝:“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之,當哭哀愍,有何功德?”佛是要普度眾生的,愚蠢的統(tǒng)治者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佞佛,這走的哪里是正道啊!

  圭峰宗密提出“五味禪”的理論,指出修正佛法有五種境界,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其中外道禪只求趨福避禍,非常功利化,是與佛教“修福不等于修德”的觀念背道而馳的。而趨福避禍正是一般善男信女拜佛的終極目的。誰料他們求了一輩子的佛、燒了一輩子的香、磕了一輩子的頭、念了一輩子的經(jīng),竟弄得離佛法精義愈來愈遠,想來真要教人喟嘆的。

  盡管“五味禪”同禪宗的理念有別,卻頗能道出一般善男信女葉公好龍的本質(zhì)。

  禪宗主張人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性即人性,領悟人性當然只能向內(nèi)求自己的真性情,明心方能見性。有人以為明心須得苦行,這是誤解。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苦行了整整六年,在餓得皮包骨頭后他覺悟到苦修并非成佛法門。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僧八指頭陀固然曾燃二指供佛,但他悟道的關鍵并不在于這一形式。

  禪宗也是反對苦行的。禪宗經(jīng)慧能改革后,打破了以往繁瑣的教條陳規(guī),強調(diào)頓悟,提倡當頭棒喝、直指本性,甚至認為坐禪也“是病非禪”。那該怎樣修行呢?《大珠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即睡覺。”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萬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前半計較,所以不同也。”

  “饑來吃飯,困即睡覺。”,是多么的順其自然,無所執(zhí)著?墒沁@種看似平常的心態(tài)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禪宗的妙理實際上便蘊含在日常生活里。

  這里還有一個類似的公案。有一次懷海禪師正與僧眾務農(nóng),此時暮鼓敲響,一僧聞聽鼓聲旋即扛起镢頭,大笑而返。懷海不禁贊嘆說:“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那個僧人不滯于外物,不刻意修行,坦蕩磊落,了無煩惱,“該吃飯時便吃飯”。可見生活中亦有禪機,生活瑣事亦可入禪。這種自然灑脫的境界正是佛法的真諦。

  對于凡夫俗子來講,這一真諦并非高不可攀。在禪宗看來,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慧能拜謁弘忍,當弘忍得知他從嶺南來便道:“嶺南人無佛性,還求佛干什么呢?”慧能脫口而出:“人既有南北,佛性豈然?”意思是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平等,均有佛性,何來東西南北、高低貴賤之分呢?慧能的話讓我想起班固在他的《漢書》里把人分成九類,并判定圣人和愚人是先天鎖定,不可更改的。比起班固濃重的等級意識,慧能顯然更貼切人性,也更具備現(xiàn)代精神。

  明乎禪宗哲理,就要堅持,做到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馬祖道一派人對法常說,我原本跟你說即心是佛,現(xiàn)在有了變化,要改成非心非佛了。法常立即回答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道一聞訊后意味深長的說:“梅子熟也。”法常對自己的本性體悟擁有充分自信,不再盲目跟隨別人的“指點迷津”,得到了大師的贊譽。而神會面對論敵崇遠的威脅,斬釘截鐵的表示為宣揚佛法,“豈惜身命!”更是蕩氣回腸,令人感佩。

  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一刻不得閑,不少人內(nèi)心焦慮,于是近兩年“回歸自然”,赴名勝古跡旅游之風日炙。其實要求內(nèi)心的真正平靜又何必在乎身在何處呢?慧可法師向達摩請教安心的方法,達摩反要他“將心來,與汝安”;劭上肓税胩,說道:“覓心了不可得。”是啊,不從自己的本心著手,汲汲求取于外人的安撫又有什么用呢?

  禪宗是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佛曰:“不可說,不可說。”我卻啰哩叭嗦地寫了這么多,想必早已離佛十萬八千里了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