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施麥得道

  久遠以前,有一名窮人靠打零工賺得六升麥子,正想拿回家維持家計時,在半路遇見一位正在托缽的沙門。窮人心想:這位沙門容貌莊嚴、威儀具足,令人生起恭敬之心。若能供養(yǎng),不知有多么殊勝!沙門察覺到窮人的心念,跟隨他來到河岸邊。

  窮人請示:“我有麥子想要供養(yǎng)您,可以嗎?”沙門回答:“當然可以。”窮人立即在地上敷衣,請沙門就座。窮人取一升麥子,和成一面團,供養(yǎng)時起心動念:如果這是位持戒清凈的得道圣人,請讓我現(xiàn)世成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

  沙門食用畢,嘆言:“為什么這么少、這么小?”窮人以為法師食量大、還沒吃飽,于是馬上再取一升麥子,和成面團,并于供養(yǎng)時又起了念頭:如果這是位持戒清凈的得道圣人,請讓我現(xiàn)世成為二個小王國的國王!

  沙門伸手取回面團,依然感嘆不已:“為什么這么少、這么小?”窮人內心不禁思惟:這位修行人食量真是大得驚人!已經供養(yǎng)兩升麥子,還嫌太少。不過,既然我已經決定供養(yǎng),就應該讓對方吃飽!邊打著妄想,窮人邊取出二升麥子,和成一個大面團,恭敬地供養(yǎng)對方,同時在內心暗暗祈求:如果這真的是一位持戒清凈的得道圣人,請讓我現(xiàn)世成為四個小王國的國王!

  沙門領受后,喟嘆如前:“唉!為何這么少、這么小?”窮人一聽,將剩余的二升麥子悉和成團,全部供養(yǎng)道人,并在內心祈愿:如果這確確實實是一位持戒清凈的得道圣人,請讓我現(xiàn)世作波羅奈國王,統(tǒng)領四小國,證得初果。

  沙門取得最后兩升麥子,仍嘆息不已:“為何還是這么少、這么小?”窮人恭敬地回答:“請您盡量食用,假如不夠,我愿意變賣身上的衣服,換取飲食再供養(yǎng)您!”沙門聞言,便將缽中五升面團悉數退還給窮人。

  此時,大惑不解的窮人不禁問道:“尊者,您原本嫌面團太少、太小,現(xiàn)在為什么只吃一升,不全部吃完呢?”沙門回答:“你供養(yǎng)我一升面團時,內心冀求成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供養(yǎng)第二升面團時,只求作兩個小王國的國王;供養(yǎng)第三、第四升面團時,只愿現(xiàn)世成為四個小王國的國王;供養(yǎng)剩余兩升面團時,亦僅僅發(fā)愿作波羅奈國國王,統(tǒng)理四個小國,并于其后證得初果。所以我一次又一次提醒你:你的愿怎么這么少、這么小?并不是因為所供養(yǎng)的面團數量多寡啊!”

  窮人一聽,產生種種自我懷疑:現(xiàn)世成為統(tǒng)理四小國的波羅奈國國王并非小事啊……恐怕不會應驗吧!可是,能夠知道我的心思,必定是得道圣人,是殊勝的大福田,應該不會欺騙我才對呀!

  沙門察覺到窮人種種心念,于是將手中的缽拋擲到空中,騰空飛起,化成量齊虛空的巨大身形;隨之又縮小如微塵,一化無量,無量化一,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行走在水面上如同行走在地上一般平穩(wěn),行走在地上如同在水中滑行一樣迅捷輕快。在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之后,沙門對窮人說:“好好發(fā)愿,發(fā)大愿,內心不要懷疑憂慮!”言畢隱身而去,不見蹤跡。

  窮人親眼目賭圣者示現(xiàn)神通變化,對佛法、布施功德信心大增,于是決定出發(fā)到波羅奈國首都去。在半路上,碰巧遇見波羅奈國國王的宰相,宰相仔細端詳衣衫襤褸的窮人,開口問道:“你莫非是某某人的兒子吧?”窮人老實回答:“的確。”宰相再問:“怎么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窮人不禁悲從中來:“少時失怙,家道中落,孤苦無依、無親無故,一生都在窮困苦惱中度過,才會潦倒落魄到這種地步!”

  宰相親自帶著窮人,來到國都王宮,入宮向波羅奈國王稟報:“國王,您某某親戚的兒子現(xiàn)在正在宮門外,憔悴貧苦。”波羅奈國國王敕令臣下引進窮人,問明身世原委之后,證實的確是親人的獨生子,再三叮嚀務必親近自己,切莫遠離、流浪異鄉(xiāng)。

  七天之后,波羅奈國國王重病不治,舍報往生。眾臣商議:此王素無子嗣,僅僅這名窮子,是現(xiàn)存唯一至親,宜應推舉他作波羅奈王,統(tǒng)領四小王國。

  窮人先前布施圣者所發(fā)的愿實現(xiàn)了,然而登上王位之后,卻不行仁政,廣肆暴虐,令百姓苦不堪言。此時,當年應供的得道沙門忽然現(xiàn)身于波羅奈王宮宮門前,于虛空中結跏趺坐,對惡王開示:“你先前發(fā)愿要證得初果,為何現(xiàn)在廣造惡業(yè),違背本愿?”隨后對他廣說種種妙法。惡王見恩人示現(xiàn),懺悔自責,慚愧悔過,行善修道精進不退,終于證得初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四—-貧人以糗團施現(xiàn)獲報緣》

  省思 :

  三寶福田誠不可思議!布施供養(yǎng)之福,現(xiàn)世得天人福報,進而得道證果。點滴善法,隨愿力不同,所感果報個個殊異。因此我們不僅要發(fā)愿,更應該發(fā)大愿、發(fā)善愿、發(fā)無上悲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堅定信心,于學佛路上勇健不退,終必能圓滿心愿,福慧具足,廣益群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