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茶道茶影響成都影響世界

\

  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對一個地方的民俗民風(fēng)、普通民眾的性格心理、社會文化的結(jié)構(gòu)層次等,往往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正好就是歷史上宗教文化繁育生長的豐沃土壤。成都作為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和佛教文化的歷史重鎮(zhèn),一直都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作為民間土壤中影響最深、涵蓋面最廣的佛、道信仰,也是成都地方文化眾多元素中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專題系列從佛道信仰對地方民俗的影響、成都著名佛寺道觀、成都佛道藝術(shù),以及佛道信仰對成都茶文化、飲食文化、市井文化、民間節(jié)日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全面勾勒出成都佛道信仰與民間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從而對認識成都地方文化、了解成都人的獨特性格、構(gòu)建和諧的天府之國,提供一個新的文化參考角度。

  有“茶仙”之稱的唐人陸羽,在其著名的《茶經(jīng)》中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又說蜀中茶的品級,“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神農(nóng)本草》中說:“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在這些中國早期的典籍之中,凡是說到茶,都離不開巴山蜀水一帶,那時候成都平原和盆地周邊山區(qū),氣候溫潤適宜,正是中國茶的原產(chǎn)地之一。

  陸羽所在的唐朝時期,中國疆域廣闊,對外交往頻繁,國都長安更是當(dāng)時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的主體精神,就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而西蜀成都又是大唐天子兩度避亂駕臨之地,所以,蜀中的茶文化也一度冠蓋于全國。

  東方民族全民皆好飲茶,傳至西方之后,如今飲茶更成為風(fēng)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首。法國人認為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英國把茶視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日本,飲茶的傳統(tǒng)則與中國一脈相傳,他們不僅視茶為“百病良藥”,還將之提升到“道”的高度。現(xiàn)在的中國,雖然西洋飲品席卷而至,且品種花樣繁多,但除了吸引小孩子那好奇的眼球外,對全民飲茶的習(xí)慣并無多大改變。究其原因,飲茶除了解渴這等功能性的實用價值外,內(nèi)里還大有文章,其精神高度和文化含量,是一切外來飲品所難以企及的。

寺廟道觀的茶藝茶禮

  就成都而言,老成都人愛坐茶館,其嗜茶好飲之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各地。無論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鬧市野外,大小茶館可謂比比皆是,一直到今天也長盛不衰。那里的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碗茶具、老虎灶、紫銅壺,以及茶倌跑堂時添水吆喝的特色,都形成了一套川味濃郁的茶館文化,難怪世有“蜀土茶稱圣”之說。

  其實,中國茶從一誕生起,就與蜀中高邈而神奇的禪、道文化密不可分。

  在唐代,蜀中禪、道盛行,這些修行之人除日?唇(jīng)習(xí)教之外,最重要的修煉方式,就是長時間靜坐,以期“存神靜慮”、“調(diào)息入定”,一般俗稱打坐。無論是禪、道兩家,對靜坐修行的要求,除晚上不吃任何食物之外,還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于一心一境,這樣才可能達到身心輕安明凈,最終開悟證道的目的。靜坐修行最大的障礙是昏沉嗜睡,心不清明,而飲茶所特有的提神養(yǎng)心、換氣醒腦的作用,既可以讓出家人有效地保持長時間靜慮存神的功夫,又可使他們晚間減輕饑餓感,增強體質(zhì)。所以,當(dāng)時無論是禪門還是道家的修行人,都首選上好茶葉作為其助道的飲品;日常的寺廟經(jīng)濟也以種茶、制茶為主。到了后來,寺廟道觀形成了飲茶的定制。佛教寺廟以“請茶”、“普茶”等作為日常禮儀;而道觀里則以入“茶寮”參加“神仙茶會”為禮儀。由此看來,在禪門、道家的禮數(shù)當(dāng)中,吃茶這種休閑娛樂的方式,早已從它的原始功能中衍化開來,上升為一種修心養(yǎng)性的精神活動。

  唐人飲茶,以煮茶為主,到了宋代,改唐人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并在色、香、味上更加精細講究。至南宋時,又出現(xiàn)泡茶法,使飲茶之習(xí)得以簡化,從而由寺廟宮觀普及到尋常百姓家。宋代飲茶技藝如同當(dāng)時的其他傳統(tǒng)藝術(shù)一樣,均已達到一個高峰。這在整個歷史上是鮮見的,沒有哪個朝代的文人如宋人一樣熱衷于茶的感官趣味。當(dāng)時的著名茶客大多數(shù)都是著名文人大家和僧道中人,如歐陽修、王安石、蘇門三杰、黃庭堅、梅堯臣等,以及與他們作方外之游的名僧高道。當(dāng)時的情形是詩人寫茶詩,書家寫茶帖,畫家工茶畫。而普通老百姓,則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融洽社交的手段,并發(fā)展成為民間禮節(jié)。據(jù)載,北宋流行的民俗是,有人搬進新居,左鄰右舍便要彼此“獻茶”;鄰居之間請喝茶叫“支茶”,等等。宋人對茶的熱愛使茶藝有了極大的發(fā)展,甚至以“斗茶”、“茗戰(zhàn)”這種激烈的品茶競爭方式,作為日常娛樂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茶葉生產(chǎn)方式和飲用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沖泡法的興起,使從唐宋沿襲下來的茶具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明代的紫砂壺藝的興起,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清代則使茶館文化更加深入民間。

  成都茶館,除了供人們閑時品茗之外,更是重要的娛樂場所和社交場合。聽?wèi)蚩磿⒓埮坡閷、賞花買彩票、談生意做交易,諸如此類,可謂是成都市民社會生活習(xí)俗的一面鏡子?梢赃@么說,如果不去成都的老茶館,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成都人的精神狀態(tài),更不可能體會成都地方獨具魅力的民間生活。

蜀中禪茶:日本茶道的源頭

  一天傍晚,在極具傳奇色彩的日本一休禪師的道場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輕禪僧結(jié)束了一天的苦參,端起自己心愛的茶具,準備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湯,滋潤一下已經(jīng)精疲力盡的身心。但是,就在茶碗剛剛送到嘴邊的一剎那,悄悄來到他身邊的一休禪師,突然在他耳旁大喝一聲,緊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起鐵如意,將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這是在日本禪宗史上意義非凡的一刻!——應(yīng)聲粉碎的,不僅僅是那套名貴的日本茶具,也包括這位年輕禪僧內(nèi)心的是非得失、名利榮辱、苦樂生死!在一休禪師的鉗錘棒喝之下,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輕禪僧,終于在飲茶的一瞬間大徹大悟了!到了今天,他已經(jīng)被全日本尊奉為“禪茶之祖”了。

  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后,他的老師一休禪師便將自己平生所得的禪法心髓傳給了他,并且還將自己秘藏多年的寶貝——來自中國成都昭覺寺的一代宗師圓悟克勤禪師手書的“禪茶一味”遺墨,一并傳付與他。珠光對這幅墨寶珍愛之至,一直將它作為自己的茶室掛軸懸在正中,以時時提醒自己,要以一個禪者的堂堂威儀進行點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儀禮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須有格高脫俗的字畫掛軸,尤其以高僧大德所書之佛言祖語和歷代禪門祖師畫像為極品。圓悟祖師的這幅“禪茶一味”墨寶,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為日本禪茶的至寶。想來也只有在這樣恒時散發(fā)著德行光輝的墨跡面前,人們才能虔心恭敬,才能從裊裊出壺的茶香中,品嘗出禪茶中的妙諦來。

  除了圓悟祖師這一幅“禪茶一味”的書法以外,日本禪茶與成都還有什么淵源呢?

  原來,茶葉的栽培制作自唐代傳入日本之后,到了宋代,寺廟飲茶之道的東傳,形成了日本飲茶文化的第二次高潮。當(dāng)時成都昭覺寺一代禪門領(lǐng)袖圓悟克勤大師的臨濟宗法脈,經(jīng)由得法弟子佛;圻h,傳至日本來華參學(xué)的睿山覺阿上人,想來這幅“禪茶一味”的墨寶,可能就是此時傳至日本的。成都昭覺寺圓悟禪師一系法脈經(jīng)過數(shù)代傳承,使臨濟禪宗在日本大興于世。據(jù)《巴蜀禪燈錄》記載,鐮倉時代全日本有24家禪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成都昭覺寺圓悟克勤禪師一系。

  對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禮”,普遍的說法是來源于成都大慈寺的“無相禪茶之法”。當(dāng)年昭覺寺圓悟克勤禪師的師父、綿竹人五祖法演,便曾在成都大慈寺學(xué)習(xí)佛教經(jīng)論及佛門禮儀,對大慈寺歷代相傳的茶禮也十分熟悉。他離開大慈寺到湖北省黃梅縣五祖山講禪,向同門師弟劉元甫談及大慈寺的茶禮,劉元甫以此寫了一本《茶道清規(guī)》,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飲茶理論。

  后來,蜀僧道隆禪師東渡日本,先后擔(dān)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將大慈寺傳承已久的茶禮也傳遍了日本。道隆收有一位日本弟子南浦紹明。這位紹明禪師后來又到中國求法,并專程將劉元甫所著之《茶道清規(guī)》一書請至日本。從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飲茶禮儀無不帶有成都大慈寺的影子。《茶道清規(guī)》中“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正是如今日本茶道的“四規(guī)”,成為茶道信徒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

青城道茶:道家養(yǎng)生的仙品

  至于道家飲茶,原本并不講究太多的規(guī)矩形式,而是從道教貴生、養(yǎng)生的目的出發(fā),以茶飲的自然藥用價值來助長道行功用。如果說佛家之禪茶,重視的是靈明玄妙的精神品質(zhì)的話,那么道家之道茶,則偏重于長生保命、益壽延年之功果。

  蜀中產(chǎn)茶,歷來以雅安蒙頂茶、青城山雪芽、大邑霧中茶、峨眉竹葉青等最為著名。這幾處盛產(chǎn)茶葉的地方,在過去都是道教所謂的“仙家靈地”,尤其是被后世道教尊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更是翠峰幽谷,溫潤怡人,適宜茶樹的生長。加之此處為仙家修真的圣地,地脈風(fēng)水奇佳,物產(chǎn)多含靈氣,故歷來盛產(chǎn)仙茶名品。

  道教有多神崇拜的傾向,所謂“聰明正直,死而為神”,因此以著述《茶經(jīng)》而聞名的唐人陸羽,自然也就被尊奉為“茶神”。青城山上如今有茶神廟,不僅供奉了陸羽,同時還供奉有神農(nóng)氏的石刻像。相傳南朝著名的煉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過道,他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又說:“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斷,茶的飲用和藥用功效,青城道士們很早就已經(jīng)掌握并運用了。據(jù)說早在唐宋時代,大凡入青城山沿丹梯石級而上的朝山者,每每在人困力乏,口渴難耐之時,就會遇到沿途道士所設(shè)的施人茶水的攤點。此施茶濟水之風(fēng)一直延續(xù)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可以在青城盤曲的古徑之上,看到那些令人感動的道人身影。

  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對青城山古建福宮遺址進行了試掘,在發(fā)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中,有一件宋代的仿建窯兔毫紋黑釉深腹小圈足茶盞,顯得造型精巧,別具一格。古建福宮為青城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由此可見,青城山道茶在唐宋時代,便已經(jīng)有較高的茶藝水準了。另據(jù)青城山一帶的傳說,晉代蜀中的天師道首領(lǐng)范長生,曾率領(lǐng)道徒在其所住的長生宮、碧落觀附近,開墾山地,廣種茶樹。每年所制茶葉,除留下道觀自用的部分以外,其余便分贈各處前來祈福的道徒,使種茶飲茶的習(xí)俗遍及蜀中。

  長生宮遺址位于青城山進口處,原本依山而建,層層迭迭,為登臨青城道教洞天的第一仙宮。入得山門,舉目但見青嶂影影,滿耳但聞鳥鳴幽幽,的確是福地洞天,清凈怡人。如今,長生宮原址上所建之鶴翔山莊,已儼然是當(dāng)代青城道茶的中心。其公開表演的道家茶藝,禮數(shù)細致,程式井然,融表演與科儀于一體。在表演過程中,沖泡后的第一口茶水先敬“三官”——所謂天官、地官、水官是也;接下來沖泡的茶水,才開始敬獻賓客,乃至共飲。整個茶藝中包含了道教洞經(jīng)音樂、道家茶禮、太極養(yǎng)生及武術(shù)等,號稱是“三味杯里通天地,一品壺中藏乾坤”。

  據(jù)說,現(xiàn)在的青城道茶,是為青城山茶葉中的極品,在茶樹土壤環(huán)境、茶樹品種選配、茶葉采摘季節(jié)、制茶和沖泡工藝等方面,都完全遵循傳統(tǒng)道家之法度。青城道茶的茶形清秀如劍,茶質(zhì)湯色淡碧,清冽耐泡,具有典型的道家清靜無為之氣。道茶所用茶葉,連葉帶莖一起采集和制作,即古時的稠梗一齊入茶。按道教說法,稠為陽,梗為陰,泡制之后茶葉在茶杯中清晰地分為上下兩層,與道教天人合一之玄義暗通。

  雖然,現(xiàn)在的青城道茶以其豪華和顯貴,與往昔孤身住山清修的道士們所飲之茶水,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此一時也彼一時,古人那種不拘禮儀形式、取法自然之道的道茶,在如今這個物欲橫陳的時代,早已化為陳跡往事,不復(fù)重現(xiàn)了。想起蘇東坡《汲江煎茶》詩中那“枯腸未易茶三碗,坐數(shù)荒村長短更”的句子,不禁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作者手記

  在成都生活,如果沒有去過大慈寺、文殊院、青羊?qū)m等寺廟道觀的露天茶鋪喝茶,那簡直就不算是一個真資格的成都人。而筆者對飲茶之道與佛、道文化的興趣,也正是在這種熙熙攘攘、其樂融融的場合下,漸漸培養(yǎng)出來的。

  過去禪門有“吃茶去”的公案,更有“禪茶一味”的禪悟境界,遂使茶文化成為成都文化的一道特別的風(fēng)景線。雖然作為一個現(xiàn)代成都人,到寺廟道觀喝茶已經(jīng)沒有古人那種寓禪道于茶道之中的精神和境界,但是一把竹椅、一碗清茶、一片陰涼,也足以讓我們從紛擾紅塵中獲得片刻的寧靜。更何況,在茶湯入腹的同時,還可能聽到晨鐘暮鼓的裊裊回響,嗅得縷縷不絕的淡淡梵香;秀敝,你也許會有穿越時間隧道的感覺,仿佛在一瞬間回到了老成都那緩慢而悠遠的時光之中;仿佛在一瞬間,你的靈魂得以釋放,心靈完全憩息于一片吉祥的凈土之中。

  大慈寺內(nèi)的露天茶鋪變化最大,過去還是市立博物館的時候,除了少量的陳列展廳以外,整個寺廟完全是一個大茶鋪,可以說是市井生活的天堂。到大慈寺露天茶館喝茶的人是形形色色,應(yīng)有盡有,各種民間技藝、地方藝術(shù)也匯聚在一起。如今,大慈寺恢復(fù)寺廟功能以后,雖然仍有為市民而設(shè)的露天茶鋪,但氛圍跟以前已經(jīng)大不一樣了。寺內(nèi)每天有僧人早晚上殿課誦,經(jīng)常也有法師講經(jīng)說法,為此,過去那些打鑼唱戲的、買賣字畫古玩的、溜鳥嬉戲的人等,就再也不能來了。除了規(guī)模已經(jīng)大大縮小的露天茶鋪之外,寺內(nèi)還另辟了一院清靜雅致的禪茶堂,雖然面積不大,但在桂影婆娑之下品茗,也的確有幾分禪意。

  文殊院的露天茶鋪近年來也作了一番整理,不再像過去連通道走廊上都擺滿竹椅茶桌。一個大院墻圍起了露天茶鋪,把茶客的喧囂與寺廟的清靜分隔開來,從而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一切都變得章法有度。而位于城西的青羊?qū)m,作為都市紅塵中的著名道觀,它的露天茶鋪也充滿了人間煙火,成為人們聚會、聊天、閑耍的絕佳去處。在茶鋪周圍,幾株巨大的古銀杏樹在秋陽中搖動它金燦燦的枝葉,仿佛已是修成正果的神仙真人,默默地俯視著滾滾紅塵中的蕓蕓眾生。

  隨著近年來舊城改造的進程,如今成都市區(qū)內(nèi)像樣的露天茶館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好在還有一些開放的公園,還有這些古老的寺廟道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