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飲茶與坐禪

\

  茶禪一味。⊿ame sense in tea and buddhism)佛教語匯。學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訣,收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后成為佛教與民間流行語。

  佛教僧眾坐禪飲茶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晉代!晉書。藝術(shù)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在后趙都城鄴城“今在河北臨漳”昭德修行,除“日服鎮(zhèn)守藥”外,時復(fù)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唐代陸羽曾在寺院學習烹茶術(shù)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經(jīng)”記載的“煎茶法”即源于叢林【佛教僧眾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亦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甚飲茶。人年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終使僧人飲茶成風,有的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升華。飲茶時注重平心靜氣品味,參禪 則要靜心息慮體味,茶道 與禪 悟均著重在主體感覺,非深味之不可。如 碾茶要輕輕拉慢推,煮茶須三沸判定,點茶要提壺三注在,飲茶要觀色,品味,這些茶事過程均有體悟自然本真的意蘊,由此便易體悟佛性,即喝進大自然的精英,使神清意爽,有助領(lǐng)略般若真諦。遇吃茶遇飯吃飯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是參禪 第一步。故清代湛愚老人心燈錄稱贊趙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叢林中也多沿用趙州方法打念除妄想。

  茶禪一味流傳廣泛,飯后三碗茶成為禪寺和尚家風。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漱了吃了東事西 事國。飲茶為禪 寺制度之一,寺中設(shè)有茶堂 ,有茶頭專管茶水按時擊茶鼓召集僧眾飲茶。禪寺還開辟茶園,種植茶樹。

  茶禪 國味還傳至海外,南宋乾道年間榮西和尚將茶葉帶到日本,并著吃茶養(yǎng)生記,將飲茶與修禪 結(jié)合起來,在飲茶中體味清虛淡遠的禪意,后來逐漸形成規(guī)詳宗二記既細的日本茶道。日本冊,同,山上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 為依歸。澤 庵祈求無茶意。為知禪 味亦既不知茶味。

  佛教與茶【Buddhism and tea】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至少在江淮以南廟中的僧侶,已有尚茶之風。唐時北方禪教大興,促進了飲茶的晉及,進而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佛教禪宗的飲茶風尚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視。在名寺大廟中,均設(shè)有專門茶寮、茶室,一些法器亦用茶命名。中唐后,南方許多寺廟都種茶,出現(xiàn)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記載山僧種茶、采茶、炒制及沏飲茶的情景。

  中國寺廟飲用茶葉、崇尚茶葉,且生產(chǎn)、研究、宣傳茶葉,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唐時的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蘄州門團黃等,北宋蘇州西山水月茶、杭州于潛(今臨安)天目山茶、揚州蜀岡茶、會稽日鑄茶、洪州雙井白芽等,近代安微的黃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黃芽、休寧松蘿等,多為僧侶創(chuàng)制并成為珍品。佛教的茶葉文化促進了中國茶業(yè)的了展。

  “禪茶一味”雖然與佛教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的傳播等方面的巨大貢獻密切相關(guān),而其暗藏的許多禪機和蘊藏的深刻內(nèi)涵歷經(jīng)滄桑也依然難以“參透”。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么?”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到。”師又曰:“吃茶去!”后院主問:“為什么到也去’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云’?師喚院主,院主應(yīng)諾,師仍云”吃茶去!“

  趙州三稱”吃茶去“,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據(jù)說,一落人妄想分別,就與本性不相應(yīng)了。

  祖宗常講”平常心“。何謂”平常心“呢?即”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這是參禪的第一步。禪宗又講”自悟“。何謂”自悟“?即不假外力,不落理路,全憑自家,若是忽地心花開發(fā),便打通一版新天地。”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凈心境,唯是有清凈心境,方可自悟禪機。“(葛洮光《佛影道蹤》)因此,清代湛愚老人《心燈錄》稱贊:”趙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江西的黃龍慧南禪師是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宗的開山祖師,他也有偈云:”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吃趙州茶“。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誰辨滿甌花。”

  禪宗強調(diào)明心見性,也就是對本性真心的自悟。所以,在禪宗歷代祖師眼中,任何事物都是與道相通的,正所謂:“一切圓通一切性,一法遍今一切性,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永嘉大師禪宗集》)“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景德傳燈錄》)“吃茶去”三字,應(yīng)當是“直指人心,見心成佛”的“悟道”方式之一。而由“吃茶去”引伸開去的“茶禪一味”,實在是一種智慧的境界,是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東西----茶,與禪宗最高境界的追求----開悟(或頓悟)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立和開辟了一種新的大眾樂于接受的禪修理念。

  后來,叢林中多沿用趙州的方法打念頭,除妄想。例如,楊岐方會,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敗將不斬,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不將語默對,來審將甚么對?”義存答:“吃茶云”。再如,僧問保福從展禪師:“古有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從展拈起茶盞。還有,人稱"百丈(道恒)有三訣:吃茶、珍重。 (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