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足心儀之行 莊嚴神往之旅
——記重慶大足石刻之印象
2004年11月30日上午,我們一行6人,在重慶雙桂堂身振大和尚的陪同下,驅(qū)車前往川東佛教圣地大足寶頂山。一路上,由身振大和尚作向?qū)В驗槲覀兊能囎邮菑奈錆h開過來的,司機對重慶的路況不熟。重慶這座山城,道路不同于其它的城市,街道不是上山就是下坡,曲折蜿蜒。外地人在重慶開車,十分的不習慣。不過對于坐車子的人,其實也別具味道。離開城區(qū),抵達寶頂山圣壽寺行程不到兩個小時,距離重慶81公里,高速公路直抵大足縣城,交通十分便利。
朝寶頂山圣壽寺
圣壽寺,俗稱大寶頂,乃寶頂山之中心。至今有800多年歷史,元、明兩遭兵焚,屢有修繕,保存至今依然氣勢非凡,F(xiàn)占地23畝,有最完好的古廟類建筑5000余平方米,六重大殿依山而筑,青山綠水,雄偉壯觀,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古寺梵剎,石刻造像,嘆為觀止。
圣壽寺為川東靈山古剎,被譽為西南佛教圣境,系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圣壽寺以佛教石刻聞名于世,是大足佛灣石刻的發(fā)源地,有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刻——維摩示疾像方丈臺,還有最大的灌木變喬木的黃荊樹奇觀。寺院內(nèi)保存著百多尊歷史悠久的木雕、石刻、泥塑造像,有乾隆皇帝的圣旨石碑,更有寶頂山大佛灣摩崖造像的藍本。整座寺院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藝術陳列館,是研究中國佛教、道教、石建筑及石刻發(fā)展歷史的藝術寶庫。
我們進入寺院里時,寺內(nèi)十分安靜,沒有什么游客。我們先在觀音殿禮拜,殿中供奉的千手觀音菩薩與眾不同。精美絕倫的造像藝術,令人贊嘆不絕。我們參觀過無數(shù)的寺院,就是沒有見過如此匠心獨具的精品。它既是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也是佛教意境上的偉大創(chuàng)意。只有對佛菩薩具足無上崇敬之仁者,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人間絕品。接著又參觀了大雄殿、天王殿,其實天王殿就是一個回廊。我對于這樣的建筑創(chuàng)意特別有好感,因為它很有創(chuàng)意。我認為寺院建筑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顯出人們對于這座寺院文化的更多認識和記憶。當我們走到財神殿時,我叫同行的幾位先生要拜財神菩薩,保佑你們發(fā)財。出來之后一看是帝釋殿,我在心中暗暗好笑,沒有想到這個圣壽禪寺,有這么多地方與眾不同。帝釋,俗稱玉皇大帝。按佛教所說,即是三界(欲、色、無色界)之中的欲界第二層天,名叫忉利天。忉利天四周又有三十二重天,加上忉利天就是三十三重天,帝釋天主就是忉利天的天主,這不同于三界二十八天之說。此外殿堂還有三世佛、維摩殿、本尊殿等。寺內(nèi)有一觀音洞,洞內(nèi)系宋刻觀音立像,兩邊龍神,有聯(lián)云:
寧以守戒貧賤而死
不以破戒富貴而生
參觀大足石刻
寶頂山又名香積山,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宏大的石窟造像區(qū),開鑿于南宋淳熙至淳時期(公元1174年——1252年),歷經(jīng)70余年修造而成。從佛教史來看,石窟一詞來自古印度,阿旃陀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開山第一窟。大足石刻是中國乃至世界石窟中后期,佛教處于衰落之中的“菊殘猶有傲霜枝”,是中國石窟藝術最后的豐碑。與阿旃陀相對應來說,寶頂山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的壓軸之作。
“石窟又稱石窟寺院、石室、窟寺、窟院、窟殿。即將山岳之巖質(zhì)斷崖鑿成洞窟,并安置佛以作為寺院者。其起源甚早,西元前一、二世紀之古代印度既已有之。法顯、宋云、玄奘等旅印游記中即有有關開鑿石窟寺院之記載,其中有一部分至今尚有保存。我國石窟之開鑿,依目前所發(fā)現(xiàn)者推知,約在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門樂尊于敦煌鳴沙山試鑿開始,直至十五世紀,歷時千余年而不衰。其分布遍于中國西部、北部。自新疆高昌、庫車,甘肅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之云岡,洛陽之龍門,太原之天龍山,河北河南之鄉(xiāng)堂山,濟南之千佛崖,南京之棲霞山,杭州之飛來洞,以至遼寧之萬佛洞等,規(guī)模均極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畫名聞中外;云岡、龍門則以石刻著稱于世。”雖然《佛光大辭典》中沒有記錄下大足石刻,可見中國佛教之大,絕非一兩本書能夠說得清楚。南京、杭州兩處石刻,相比大足石刻的佛教造像藝術,難以相提并論。
大足石刻是縣境內(nèi)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其中75處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有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市級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巖、千佛巖;縣級有峰山寺等66處。造像1030龕(窟),約5萬余尊。內(nèi)容以佛教為主,道教次之,余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大足石刻始于初唐,興于晚唐、五代,盛于兩宋,余續(xù)延于明、清、民國,經(jīng)六個朝代,約1300年。形成兩個造像高潮、兩個中心地帶(一是晚唐五代的北山造像;一是宋代的寶頂山造像),開創(chuàng)了中國宗教石刻藝術的一個時代。
沒有來到大足之前,我是在電視上看到的。因為電視畫面太美了,由此產(chǎn)生去大足的念頭。今年8月底,借前往峨嵋山開會的機會,先飛往重慶。我還把云南昆明的崇化法師約過來,準備一道前往大足。后來因為時間關系,大足之旅未能如愿。這一次趁前來重慶與武漢科益藥業(yè)舉辦一次佛學講座的機會前來大足。大足石刻在我以前的心目中,認為會在一座高山叢林之中。我們的車子開到了大足縣城境內(nèi),不見深山、古木,好生奇怪。
我們一行從圣壽禪寺的后門,行走至寺廟的大門,門口前方是一個偌大的放生池,后來才知道這原來是山之巔。身振大和尚對我講,這個放生池現(xiàn)在是景區(qū)的,而不是寺院的放生池。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頓時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涌上心頭。生活在景區(qū)中的寺院,或多或少與景區(qū)的關系,都不可能太好,因為我的寺廟也在風景區(qū)中,對此我有切身感受。阿彌陀佛!還是言歸正傳,走出寺院不遠,只見眼底一道深深的峽谷,一條曲折靜止的湖面。進入景區(qū)大門,徑直沿著臺階前行,眼前的景象打動著我。我被這宏大的石刻建筑群深深地吸引住了。面對這些造像,我心如止水。一尊尊神清氣閑的菩薩,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造型。如果不是佛教的力量,如果不是信眾的這份虔誠心,如果不是對佛教有深厚信仰之士,如果不是工匠大師們的奇思妙想,我們不可能在這里見到如此絕妙曠世佳作。我想這是人的精神力量,也是人對神靈信仰的一種神往境界!
我可以說,沒有什么能夠比這更美的作品了,我想說沒有人敢說他見過比這更美的藝術。人的私心雜念,在這里可以完全凈化;人的一些不好的念頭,在這里可以化作無影無蹤。我不懂藝術,對藝術是門外漢。當我來到這里,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心一下子完全融入到了這個世界,好像身體不屬于自己的了。思緒隨著目光,貪婪地顧視著崖壁上的一切,六道輪回圖、華嚴三圣像、1007只手的千手觀音,手勢優(yōu)美。如孔雀開屏般布滿觀音殿整個崖面,可謂舉世罕見,嘆為觀止。長31米的巨型臥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臥佛,膝下肢隱沒于南崖里,刻工意到筆伏,以示佛大不可度量。太子降身,九龍吐水石刻等,還有吹笛女的悠然神情,養(yǎng)雞女的怡然自得,人們見后總被他的美麗神情所嘆服。截膝地獄的苦難,喚醒人們對于因果的畏懼。圓覺洞造型的巧妙、觀音、文殊、普賢菩薩等慈愛的容顏,無不觸動著凡夫的心靈。
雖然我們參觀的僅僅是寶頂山,但感受到的卻是佛教對石刻藝術的深遠影響。
2005年12月3日晚于東方山
- 上一篇:弘化禪寺工程紀實
- 下一篇:青山溪長古道場 都市宗風續(xù)佛傳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佛陀的相貌為什么會修得如此清凈莊嚴?
- 正慈法師:林下相逢,只談因果;山中作伴,莫負煙霞的解讀
- 正慈法師:大足石刻,將佛法的真諦講述給一代又一代人
- 大安法師:極樂世界有多莊嚴
- 正慈法師:愿春雨化解洗卻受傷的心靈
- 正慈法師:不真發(fā)心,不發(fā)真心,禪境好難
- 正慈法師:我這還不是痛,痛還是要堅持練
- 正慈法師:面對生死,要好好生活,善待自己
- 正慈法師:一支香一支香的堅持就是修行
- 正慈法師:“不立佛殿,唯樹法堂”禪宗寺廟為何有此格局?
- 正慈法師:“禪”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
- 正慈法師:最美的風景是一顆純粹的心
- 正慈法師:心靜了,會用心來感知就有辦法了
- 正慈法師:寫字、做人,干干凈凈的
- 正慈法師:黃石的這座山是怎么成為藥師佛道場的?
- 正慈法師:解暑良方:下地干活、誦誦《金剛經(jīng)》、練練書法
- 正慈法師:稱念圣號后,看到佛菩薩示現(xiàn)加持,該怎么辦?
- 正慈法師:古德講日日是好日,哪天不是好日子呢?
- 正慈法師:什么是禪?整個人安靜下來就是禪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