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呼快樂
春之卷
每天三呼快樂
世間的名利就像枷鎖一樣,會縛住我們的身心;
不破名利束縛的人,才能自在。
佛陀的父王看見兒子、孫子都有出家了,江山無人繼承,只好王族中找一位繼承人,這個人名子跋諦。他當(dāng)上了國王之后不久,王族就遭琉璃王滅掉了;但跋諦地琉璃王尚未侵境之前,也隨佛陀出了家。
他出家后專心修行,每日三次高呼:「我真快樂,我真快樂,我真快樂!
其他的弟子聽到了他天天喊快樂,以為他還在懷念當(dāng)國王時的快樂,食欲心仍未消除,因此有人就向佛陀稟告這件事。
佛陀為了讓大家明白跋諦已修到心地清凈,于是召集大眾,問跋諦:「跋諦啊!你還不忘當(dāng)國王時的那段快樂時光嗎?」
跋諦說:「佛陀!我并沒有回想過去的快樂啊!」
佛陀說:「那你為什么每天三呼快樂呢?你真正的快樂是什么?」
跋諦說:「我當(dāng)國王時,居住的王城都有層層的衛(wèi)兵保護,身心實在不得自由。除此之外,夜聞更聲也使我的心驚膽戰(zhàn),怕有亂人來犯,日夜恐慌,每天不得自在。自我出家以后,日中一食,逍遙自在;夜晚坐在樹下休息,聞不到更聲,置身于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毫無牽掛、自由自在,這就是我真正的快樂。為了感謝佛陀給我的快樂,因此每日三次宣唱快樂,感謝佛恩!
心動的僧人
修行要系緣修心、藉事煉心、隨處養(yǎng)心。
佛陀住世時,有位發(fā)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團里,每位出家人都悠然自在,很是羨慕,便放棄家庭,加入僧團。
他在僧團住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人生短暫又可貴,應(yīng)該找個靜處精進修行,就對佛陀說:「佛陀呀!我在那么多的人群中,心無法靜下來,能否讓我有一個較好的修行環(huán)境呢?」
佛陀點頭應(yīng)允說:「你自己去找一個適合你修行的地方吧!」他便離開僧團到了一個山頭的地方,找一個靜處坐定下來,開始修行。
因為周遭一個人影也沒有,所聽到的都有是有如鬼魅的聲音,于是整個腦袋里都有是鬼魅的幻影,他開始惶恐了!心想:我在比丘群中無法定心,而這兒十分安靜,卻不斷生起惶恐的心念。我還是停止修行,回家享福吧!
這心念一動,佛陀正好來到他的面前。佛陀問:「你在這么靜的地方,周圍沒有人影,怕不怕?」
他雖然內(nèi)心害怕,口頭上卻回答說:「不,我不害怕!」
佛陀就說:「好,我們坐下來談?wù)!?/p>
剛坐下來時,正好看到遠處有只大象走來,在離他們不遠的一棵大樹下,很安詳?shù)靥上聛硭X。佛陀就問他:「你有沒有看到那只大象在哪兒睡覺?」
「有!
「這只象有眷屬五百只,日夜圍繞,非常吵鬧,所以想暫時在此好好在休息。象是畜生類,都懂得舍鬧取靜,可惜有很多人卻不懂得愛惜靜謚的環(huán)境。鬧,往往是心在鬧,有人修行是『人在鬧事,心清靜』;也有人是『人在靜中,心紛亂』。修行,一定要堅定心志,安于靜境!
他聽了非常懺悔,對佛陀說:「佛陀啊!在僧團里,可以相互勉勵、精進修行,弘揚佛法,我卻不知惜福、惜緣而離開僧團;現(xiàn)在一個人在靜中,心又紛亂,真是慚愧!我愿意再隨佛陀回僧團,與眾比丘一同接受教法、相互勉勵!
經(jīng)去:「菩薩常念——我當(dāng)為十方一一眾生,住無量劫,成就眾生,心無疲厭,共止住而不舍離……!
天臺大師的弟子問他:「師父啊!你現(xiàn)在證得幾品的果位呢?」
天臺大師答:「我若不領(lǐng)眾,可以證十信果位;現(xiàn)在我領(lǐng)眾,只證五品果位。」
這是何其大的差別啊!天臺大師因為眾生,煩惱未斷,必須犧牲他的果位。
我最初學(xué)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要「了生死」必須先去除煩惱。然三十多年來,為了「慈濟功德會」,我擔(dān)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心從未清閑過。
哪一天我臨終時,或許也無法「了生死」。但愿盡此一報身,功行德回向諸眾生。
金籠子中的金絲雀
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有在對我們說法;
無聲的說法,有時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和臺北幾位委員一起去訪視貧戶,一共三部車,十多個人。從三重、蘆洲,再到觀音山上,記問四位長期接受濟助的資貧戶。
他們都是貧病或低能者,居住在違章建筑或用木板簡單拼成的矮房中。屋內(nèi)避陰陰暗暗,又零亂堆放了許多雜物,還有一股強烈的怪味道,實在令人悲憐!
我問隨行的某大化妝品公司董事長夫人:「你以前看過這樣的貧戶嗎?」
她回答:「從來沒有!
我說:「你好像金籠子中金絲雀,今天飛出來,看到人間的另一個世界了。」
阿難受難
經(jīng)去:「色欲,世之枷鎖也,世之炎禍也。……細思之,人身垢穢,常流不凈物,有何美色可言!
有一次阿難獨自去托缽,走了一段路后,缽還是空的。這時他口渴難耐,剛好前面有一品古井,有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旁時,這名女子抬起頭看到這位出家人,她眼前一亮,心想:「多么莊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叫做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里無形中生起了紿烈的愛念。她想盡辦法要得到阿難的愛,即使造業(yè)也在所不惜。阿難受到她的蠱惑,漸漸失去正念而進入她的房內(nèi)。佛陀遙知阿難的處境,立即派文殊菩薩前去救護他,并一心持楞嚴咒,以恢復(fù)阿難的正念。
阿難在即將破戒時,忽然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精舍。摩登伽女見阿難離她而去,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
佛陀問:「你真的很愛阿難嗎?」
她說:「我真的非常愛他。」
阿難此時正在沐浴,佛陀就叫人把阿難沐浴后的水端出來,再問她:「阿難那一點值得你愛?」
她說:「阿難全身都散發(fā)出一股吸引人的魅力,我愛他身體的全部!
佛陀說:「既然這樣,那么請你把這盆阿難的洗澡水喝下吧!」
摩登伽女看看洗澡水,緊皺眉頭說:「佛陀啊!這么臟的水,我怎么喝得下去呢?」
佛陀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么臟。現(xiàn)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jīng)嫌臟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你又將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聽了佛陀的話后,頓然領(lǐng)悟「人身不凈」的道理,當(dāng)下斷除貪欲,證悟初果。
問情何物
內(nèi)心有遍法界的大愛,才能透徹一切;
不致像濕黏的泥濘一樣,一沾上就會灰頭土臉。
有一位會員,好的先生是一位企業(yè)家。過去夫妻倆什么都沒有,后來兩人攜手并肩創(chuàng)下了一番事業(yè);現(xiàn)在生活富裕了,先生卻分心了。過去貧困的時候,雖然背著孩子去做工,住的房子又是租的,身上沒有任何裝飾,但是她卻感到很滿足、幸福;而現(xiàn)在住在高樓大廈、生活富足,反而讓她天天哭、日日都苦惱。
我對她說:「你應(yīng)該滿足了。雖然現(xiàn)在的生活中少了一分先生對你的愛,但是你還有四個兒女,你已經(jīng)到得了子女的愛,應(yīng)該把母性的愛發(fā)揮出來,好好教育他們,照顧家庭,再把這分愛發(fā)揮到社會人群;如能這樣,雖然失掉了一個人的愛,卻是擴大了無量無邊的愛心。何況,情愛并不是硬爭就能得到的;它如同一個球,愈是硬碰,它彈得愈高、愈遠。一切順其自然,該來的自然會來;它若不來,你愈想盡辦法去爭取,就會離你愈遠。如能擴大感情的范圍,放棄一對一的私情,那不是會很安穩(wěn)泰然嗎?」
她回答道:「可能是這樣吧!」
被財產(chǎn)遺棄的老人
有得必有失。凡夫追求財物,圣人追求真理。
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濟醫(yī)院之前,他的雙腳已經(jīng)被鋸斷了。醫(yī)院每天必須為他洗腎三次,卻沒有親人來照顧他。慈濟醫(yī)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幫他洗澡,并教他念佛。
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應(yīng)他兩個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聲「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應(yīng)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說出了自己的報應(yīng)故事。
他年輕時,也有四位兄弟姐妹。因為父親很有錢,臨終時,大家就開始爭奪財產(chǎn)。由于他是父親生前最寵愛的兒子,終于爭到了一分最有利的財產(chǎn),但是兄弟親戚都因此對他很不滿,從此斷絕了手足之情。
后來他把這分財產(chǎn)拿來做事業(yè),但是每做必夸;且到后來錢夸空了,他的太太也死了,他就這樣孤零零地一個人直到今天。
他說:「當(dāng)初若不是為了那些財產(chǎn),如今也不會這么孤苦零丁,這是因果報應(yīng)啊!今天我以最虔誠的心,發(fā)露懺悔自己的過錯。我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原諒我,會來接我引我。好了!我們來念佛吧!」
大約經(jīng)過了一個多小時,老人的念佛聲由大聲到小聲,終于沒聲息,安靜地往生了。
游覽凈土的老太太
外界景物之美,過眼即逝;心地風(fēng)光之美,終生難忘。
有一位年逾九十歲的老太太過生日,幾個孩子要她出國去觀光。她問兒子們說:「那你們要給我多少錢?」
子女們回答說:「我們第個人各準(zhǔn)備了五萬元,要給您做生日!
老太太說:「一個人五萬元,你們六個人,總共是三十萬元。把錢拿來吧!」
其中一個兒子就說:「媽!您把身份證拿給我,我?guī)湍k手續(xù)!
老太太說:「你們不必辦,只要帶我去花蓮住七天就行了。三十萬元我要給師父建醫(yī)院,在師父那里我可以念佛;你們就當(dāng)我已經(jīng)出國玩去了,七天后再來接我!
她到「靜思精舍」住了七天,帶回滿心的歡喜!
無盡的感恩
社會的進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所以對人要有敬仰心,時時尊重別人。
我每次到工地,如果是夏天,慈誠隊員就要找到站到陰涼的地方;否則就要我趕快回去,免得受烈日的煎熬,我即選擇站在太陽底下。因為我頭戴斗笠又沒有出力,而他們在烈日下挑沙、搬磚,付出這么多的勞力,還受到天煎地逼的苦難,我實在很心疼!
如果我是在下雨天到工地,他們往往又會說:「師父,下雨了。你為什么不到里面避避雨?」
我站在那里還撐著傘,他們卻任憑風(fēng)吹雨淋,到底是雨水、還是汗水都有分不清,我真的好感激他們!
每次到工地看到工人爬得很高,我的心真是又緊張又感激!他們爬那么高,萬一腳底踩個空呢?
站在底下的人往上望去,都會為他們捏把冷汗,難道他們不害怕嗎?所以我深深感覺到他們所付出的真是千辛萬苦,不知流了多少汗、經(jīng)歷多少險啊!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怎能完成這分利益人群、福利社會的事業(yè)呢?
老人之死
不善用錢財,即如危身之火;
不善教子女,即成傷人之虎。
有一天,某醫(yī)院一位外科主任很感慨地說了一件他親見親聞、令人嘆息的病房現(xiàn)象。
有一位十多歲的老人病危時,醫(yī)護人員正忙著為他急救。突然有兩位處輕人匆匆跑進來,他們不問病人的情況如何,只是猛搖著病人的肩膀問:「爸!你到底還有多少錢放在別人家沒拿回來?誰借了錢沒還?」
醫(yī)生他們正忙著急救,而他的孩子卻在旁邊不斷打岔。外科主任就把他的手拔開,說道:「拜托你不要再搖了!再搖,病人會斷氣了!」
結(jié)果,那位老人在他兒子一陣亂搖之后,真的斷氣了,他們沒有問出錢的下落。
幕后的兇手
天下的父母都愛子女。但是,溺愛會害了子女;
要用菩薩的智慧去教育他們。
佛陀曾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個女人很溺愛她的孩子。孩子小時候玩泥巴,看見沙中有蟲,就會把蟲捉起來,然后用竹子從頭穿到尾巴。
做母親的看了不但不教,還說她的孩子很聰明。
孩子長大一點時,開始把泥巴捏成人的形。然后用力把泥人的頭、手、腳捏斷,分成好幾塊。
當(dāng)母親的仍說:「我這個孩子好能干喔!他會捏泥人呢!」
直到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她仍是一味在溺愛,后來孩子從事劊手的職業(yè)。
有一次他竟為了一個女人,慘無人道把一個家庭毀掉,被判了死刑。在行刑之前,他知道自己錯了。當(dāng)判官問他:「你還有話要說嗎?」
他大叫著說:「我今天會落到這種下埸,完全是我母親害的;我的命生于我的母親,但也毀于我的母親!
陋室里的病人
苦難的眾生,需要愛心人士的幫助,
人生才不會顯得太冷酷。
曾經(jīng)有委員提報一件貧戶個這案,案主住在一個廢棄菜市場的樓上。這個人平常既傲慢又愛喝酒,一旦喝了酒就會與人起爭執(zhí)。他曾結(jié)過兩次婚,但都離婚了,兩個太太各自帶著孩子離開他。一年多來,他因病不能行動,很少與人接觸;只偶爾爬出門外,向人要食物吃,境況很可憐!我們的會員發(fā)現(xiàn)這個個案之后,就向分會報告。委員馬上相約去看他。
委員進入了他的住處后,一股惡臭味立即撲鼻而來。屋內(nèi)臟亂不堪,而案主卻長期生活在這間垃圾堆內(nèi)。
委員見狀不忍心,馬上捲起袖子準(zhǔn)備幫他打掃。
這時圍觀的鄰居好奇地問:「你們是他的什么人?」
委員回答:「我們與他非親非故!」
「那為什么來看他,又不怕臟、不怕臭地幫他打掃?」
「我們是慈濟的委員,師父教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他的病痛和我們病痛沒有差別;因為不忍心見他抱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所以我們要幫他清理!
鄰居聽了馬上說:「你們不用做了,讓我們來。你們的他沒有任何關(guān)系都有可以這樣做,更何況我們是他的鄰居。以前當(dāng)他開門時,臭味便從樓上傳下來,就是沒有人想到要去幫他打掃;而你們卻能夠主動來關(guān)心,實在令我們太感動了!
墻界官司
執(zhí)迷不悟時,煩惱隨之,如云蔽月;
轉(zhuǎn)迷成悟時,菩提隨之,云消見月。
二十多年前,「慈濟功德會」要花蓮草創(chuàng)之初,有位會員每個月都有會捐助二十元。
有一天我們的委員前去她家收會費,這位會員隨口說也:「唉!最近好煩!」
委員便問那位太太:「為何事心煩?」
原來那位太太的隔壁鄰居正在改建房屋,地基挖過了兩家的地界。那位太太覺得對方欺人太甚,彼此爭執(zhí)不下,便打起了官司。
我們的委員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就問她:「你知道我今天為何到府上來嗎?」
「當(dāng)然知道,來收會費啊!」
「你知道這些錢的作用嗎?」
「救濟啊!」
「你知道要救濟誰嗎?」
「這我就不知道了!」
「對啊!是誰遭受苦難需要幫助,你并不知道,卻能夠每個月捐出二十元來;如今只為了墻界,就和相處了四十幾年的老鄰居打官司。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么做值得嗎?」
那位太太聽了恍然大悟,立刻向法院撤銷訴訟,兩家重修舊好;鄰居事后也太感歉意,主動將墻界后退數(shù)遲。如此一退一讓,兩家之間竟突然空出了一條巷子來。
老乞丐的感嘆
佛陀在王舍城中,遇到一位身上穿得又臟又破的老乞丐。
佛陀走過去問他:「你為何如此狼狽呢?難道你沒有兒子嗎?」
老人回道:「我有兒子、有田園,也有房子。兒子出生時,我很高興地將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為了他,我認真工作,奮斗事業(yè);兒子大了,我為他娶妻、建立家業(yè)。不料,媳婦嫌我是糟老頭、兒子嫌我太哆嗦;他們都不要我,我只好離家出門要飯吃!
佛陀問她是否想回家?
老人說:「我怎么不想回去,但是有家卻歸不得啊!」
佛陀教他念一首詩,并囑咐他走到哪里念到哪里。
佛陀念道:
「生子心歡喜,為兒娶財物,
復(fù)為子娶妻,舍自家外出。
邊鄙田舍兒,違負于父命,
人形羅剎心,逆棄舍老父。
曲杖為最勝,為我訪惡牛,
杖能劫惡狗,扶我暗處行。
避深坑空井,全仗此杖力,
杖能制一切,唯難制逆兒!
老乞丐就把這首詩背誦起來,走到哪里念到哪里。別人聽了,都認為這個兒子太過分了!有人跑去罵他兒子,也有人去勸他。兒子聽了到父親的心聲后感到非常慚愧,立刻把父親接回家奉善養(yǎng)。
說與行
經(jīng)云:「佛法貴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以生動的譬喻,描繪了人性的真實面。
一架從巴黎盡往東京的飛機上,機艙里坐滿了來自各國的人士,大伙在飛機行途中,無所不談。由于國情不同、文化背景迥異,所談的話題不免帶有濃郁的本位主義色彩。
甲君首先發(fā)言,自詡甲國的文化歷史最悠久、人民心胸最寬大,必要時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等。乙君聽了也不肯服輸,便強調(diào)乙國人的意志力最堅強、民族性最勇敢,遭逢失敗時能切腹贖罪……。座中唯有丙君一言未發(fā),而露微笑,很有禮貌地在一旁聆聽。
突然,機長宣布飛機的一具引擎已經(jīng)失靈,挽救此危機的唯一辦法,是減輕飛機的負重,要求大家將行李丟出機艙外。
大伙正在張望之際,只見丙君很快地站起來,將他所有的行李一棄,唯獨甲君卻猶豫不決,面有難色。
乙君不禁語帶諷刺地質(zhì)問甲君:「剛才你不是說貴國人民心胸最寬大豁達嗎?為什么你的行李最多最重,卻偏偏舍不得丟掉呢?」
甲君為情勢所逼,只好慢吞吞地著起來,百般不情愿一將行李一丟棄。
等到行李都丟完了,飛機還是未達穩(wěn)定的程度,機長只得再宣布:「為了讓飛機安全著陸,現(xiàn)在只好再減少機艙內(nèi)的人數(shù)了。」
丙君一聽,馬上率先站起來,整理好衣冠,帶著滿臉笑容向大家揮手,說了聲:「來生現(xiàn)見!」就打開機門勇敢地跳下去了。
然而飛機減輕的重量還是不夠,此時乙君也奮然站起,隨丙君之后跳出機外。那位自夸民族文化最高、最能在緊在關(guān)頭舍生取義的甲君,站在一旁與其他人相互推諉。最后還是在哭啼聲中,被人推出機外……。
這三種人,你會是哪一種人?
楊市長不要拐杖
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
前臺北市長楊金欉先生,有一次到花蓮慈濟。當(dāng)時我在大殿,他沒見到我,就先帶朋友到天祥去;他回來時,正好在開會。
我一聽楊市長來,便請他和大家見見面,他一上臺就激動得流淚。
他告訴大家:「我認為人生不能不信因果,要及時修行。我今天的身體能夠復(fù)原,首先要感謝師父。當(dāng)我第一次來見師父時,需要手持拐杖;第二次來見師父時,我對師父說,我要放棄拐杖;第三次就不必拿拐杖了,甚至和師父約定說我要慢跑。人生的地位和名利都是虛假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
賣心蓮的老婆婆
我做多得,少做多失。肢體殘障不可怕,怕的是心殘障。
「樂生療養(yǎng)院」的病患當(dāng)中,有一位失明的老婆婆響應(yīng)慈濟建院,發(fā)起了「一人一萬」的運動。雖然這位老菩薩兩眼失明、手又殘障,腳也不方便走路,但是她能將《地藏經(jīng)》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
雖然身患社會人士認為很可怕的麻瘋病,但是老婆婆的人緣很好;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分超然的愛心。當(dāng)她聽到師父講「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后,靈機一動,便開始賣起心蓮來了。
接連幾天,她都走上一公里遠的路去賣心蓮。沿路上,朋友見到她來就問:「緣姊,有什么事嗎?」
「我來賣心蓮!
「什么是心蓮?您為什么要賣心蓮?」
她開始為他們介紹慈濟世界,大家聽了之后都非常感動,問她:「心蓮一朶賣多少錢呢?」
「一萬元!
馬上就有人響應(yīng)。
但是也有人說:「雖想?yún)⒓?但是我的環(huán)境不允許一次拿出一萬元!
「你們可以兩個人合買一朶啊!」
朋友問她:「西方的蓮花有兩個人一朶的嗎?」
「有呀!雙胞胎的!」
就這樣,她由自己的口,將所認識的「慈濟」介紹給大家認識。經(jīng)由她的愛心與熱心,一共賣出了三十多朶蓮花,寄回本會四十多萬元。她真的是一位有智慧又叫人感動的老菩薩!
十四歲少年的弘愿
逆境如磨玉之石,能使璞玉發(fā)光、發(fā)亮。
二次世界在戰(zhàn)前,日本的一位十四歲的少年,名叫金次郎。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位沿街托缽的出家人在誦經(jīng),他聽了非常高興,就恭敬地向師父合掌問道:「師父,請問您誦的是什么經(jīng)?」
出家人告訴他,這是《觀音經(jīng)》。
金次朗很恭敬地請師父再誦一遍。當(dāng)他聽完后,就在出家人面前立下弘愿,說:「從今天起,我要盡我一生壽命效法觀音行。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遭遇到任何困難,我都會堅持觀音的慈悲為我處世的中心,以其智慧為我行動的力量……!
出家人聽了,異常的驚嘆與敬服,并虔誠地為他祝福!
離開出家人之后,他就跑到了附近的壇那寺。寺后有他祖先的墳地,他在祖墳的面前跪拜下來,口里念念有詞、禱告了一段時間,沒有人知道他在念什么。
壇那寺的住持看到這小孩在墳前祈禱多時,就特別注意他。金次朗祈禱完后,走進寺內(nèi)的觀世音菩薩座前禮拜,默禱了頗長的一段時間。之后,他轉(zhuǎn)身看到和尚,就向和尚說:「師父,我今天發(fā)了一個愿,請師父替我作證!
他把經(jīng)過說給和尚聽,并請和尚注意他往后的日子是否依誓愿行事。
和尚聽了很感動,贊嘆地說:「我修行了這么久,從未發(fā)現(xiàn)有人只聽了兩遍《觀音經(jīng)》就有所啟發(fā);更難得的是,又請三寶來證明。能效法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就是依『法』行事;又在菩薩面前發(fā)愿,就是請『佛』作證;如今又請師『僧』作監(jiān)視,這的確難能可貴的弘愿呀!」
和尚非常愛他,想收他做徒弟、傳授道法,并示意以后繼任住持權(quán)職。但被金次朗婉拒了,他說:「此時不是我得到名利的時候,若此刻就有名利,以后我如何實現(xiàn)我的愿力呢?況且我的父親剛過世不久,母親又患病,弟妹年幼,家庭的重擔(dān)全落在我身上,我不能棄之不顧啊!我可以做您的在家弟子!
拜別師父不久,他的母親就過世了,接著,大火燒毀了他的家,水災(zāi)流失了他們的產(chǎn)業(yè)。關(guān)東地區(qū),一大片的良田、一幢幢的房舍,全都付諸流水。這一連串的災(zāi)難雖然給他的打擊很大,不過他也深深覺悟到世間本是多災(zāi)多難,人生就是要經(jīng)過千磨萬擊的淬煉,才能成就菩薩堅忍不拔的精神。正如一尊佛像的塑成,也要經(jīng)過烈火燒煉、鐵錘敲擊鑄造,成是經(jīng)過千錐萬刀的雕琢后,才能成就一尊莊嚴的佛像。因此,他毫無怨言地承受了。
他勇敢地站起來重建家園,把砂石和其他漂流物搬走,又翻開土壤重新下種。
由于他堅強的毅力,不辭辛勞地工作,感動了全村村民,大家都來響應(yīng)他重建家園。經(jīng)過大家同心協(xié)力地開墾經(jīng)營,三年后,開東地區(qū)又恢復(fù)青蔥翠綠良田美景。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慘敗后,全國民眾都有很沮喪。于是,日本政府就以金次朗重整家園的故事,來鼓無全民的士氣。他們說:「一個十四歲少年能得整家園,為何全國人民不能效法他的精神,重振國威呢?」
孩子,媽好心疼!
人間因有苦難眾生,才有救苦救難的菩薩
我的蘇澳地區(qū)委員去訪貧戶時,鄉(xiāng)人提供我們一件個案。
有一位鄭姓的小弟弟,才九歲,他出生時就有先天性心臟病,嘴唇、指甲都有是紫黑色,連步行到學(xué)校,心臟者無法負荷!因此,母親只好每天背他上下學(xué)。
他的父母以撿破爛維生,生活十分清苦。
我問他的母親:「孩子病得這么嚴重,怎么不去看醫(yī)生?」
孩子的母親說:「他的病,看醫(yī)生要花很多錢啊!我也不忍心眼睜睜看著孩子這么痛苦,但是又能怎么樣呢?」
雖然她愛孩子,卻無力幫助孩子脫離痛苦,她是多么無奈啊!她哭了,我們的委員也哭了。
后來,我們把小弟弟送到林口長庚醫(yī)院就醫(yī),經(jīng)過手術(shù),當(dāng)我去醫(yī)院看他時,他的氣色已經(jīng)好多了,我們都為他感到高興。
心靈的強心劑
人心之病,更甚于人身之病,它能令人一病不起。
有一位年輕人,因為父親罹串肝癌,臥病在床希望見我,所以來請我去和他父親見面。
當(dāng)時他的父親坐在椅子上,身上用一條繩子綁著,我問:「為什么坐要椅子上,還要用繩子綁著呢?」
他說:「我父親已經(jīng)有一年多沒有起床,現(xiàn)在坐也坐不住,不稍微綁著,人會往下滑。他很期待看到師父,知道今天師父要來,他一早七點就坐在椅子上等了!
我和老人談了一些話,鼓勵他要振作。
當(dāng)我告辭走出書房的時候,老人突然從后面大聲地說:「師父!我站起來了!
一年多來,他不曾起床走動。在我和他談過話、鼓勵他之后,他竟然站起來了。
我回過頭,歡喜地對他說:「你要拿出這樣的勇氣來!
他執(zhí)意要送我。當(dāng)他送我到大廳時,對他兒子說:「趕快為我照張相!
這時,他還將兩只腳抬高我看。
我們要離開時,我告訴他:「你送我到大廳就好了!
他還是堅持送我到車子旁邊,看著我們離開。
他過去是一位杰出、頗有成就的人,忽然之間染患絕癥,使他經(jīng)不起打擊,因此精神完全受制于身體;身體一病,精神也隨之被打垮了。經(jīng)過一番鼓勵,他的力量重現(xiàn),又站了起來,甚至于可以走出來。
他還告訴我:「師父,我的身體若是好起來,我愿意到醫(yī)院服務(wù);只要我的身體能支撐,即使是掃地,我都會很歡喜!」
我說:「好!你要趕快將身體治療好。掃地也是光榮的事,只要身體健康,什么樣的工作都可以做!
爸爸,我錯了!
匙在湯中,終日酌物,而不知其味;愚者亦如是……。
《法華經(jīng)》中有一段經(jīng)文說:有一個人,全身是病,他的父親是一位醫(yī)術(shù)高明的醫(yī)生,就為兒子診斷下藥。但是,兒子卻不相信父親的醫(yī)術(shù),一直不肯服藥。
有一天,他的父親將他必須服用的藥準(zhǔn)備好、留在家中,然后遠赴他國。過不久,父親派人回去告訴他兒子說:「你的父親已經(jīng)死在他國,再也不能回來了。」
他一聽到父親的死訊,除了心中無比悲傷外,也開始惶恐:今后還有誰能醫(yī)治我的病呢?
他更后悔自己的無知,竟然把父親的關(guān)懷視為多余,不愿服和父親開出的治病藥方,以致久病不愈。這時他心焦如焚,于是開始用父親為他準(zhǔn)備的藥物,不久就將病治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犯這重毛病呢?
針線功德
莫輕少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佛陀有一位眼盲的弟子正在穿針,穿了半天穿不過去,就說:「請肯發(fā)心積功德,請為我穿個針吧!」
這時佛陀正好從他的身邊經(jīng)過,便伸手接過他手里的針,將線穿發(fā)之后,遞給他說:「我是個喜愛功德的人!
弟子聽到后,趕緊跪下說:「佛陀,您的功德已經(jīng)這么大了,不缺乏這一點點小功德。」
佛陀告訴他:「你知道嗎?我還是要為斷地積聚功德。我今天的功德之所以不缺乏,乃是由于過去生活中點滴和累積中!」
仁慈的象王
把犧牲當(dāng)作享受去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會法喜充滿。
傳說佛陀曾經(jīng)現(xiàn)身為象王,并且長有六根象牙。一位獵師見此象有六根牙,比普通的象多了四根,于是起了貪婪之心,將毒藥抹在箭上,朝著象射去。
象王中箭之后,周圍的象群全部圍攏過來,象王馬上用鼻子繞在獵師,使他不受象群的傷害,并對周圍的象群說:「我發(fā)心行菩薩道,就要有透徹的大愛;即使受到傷害,也要以寬大的心量來包容,怎能對人生起瞋心呢?」
說完之后,便問獵師:「你為什么要用毒箭射我呢?」
獵師回答:「因為我需要你的象牙啊!」
象王一聽,就以牙撞石,把撞斷的象牙送給這個獵師。象王的寬容大量,感化了獵師。從此以后,他不但不再打獵,并且現(xiàn)身說法感化了所有獵人,一起保護山林的象群。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xué)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fēng)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