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無讖與《大般涅槃經(jīng)》

\

  曇無讖與《大般涅槃經(jīng)

  方步和

  張掖大佛寺所藏《涅槃經(jīng)》有:《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簡稱《北藏》)本《大般涅槃經(jīng)》、明萬歷間姑蘇坊刻本《大般涅槃經(jīng)》、萬歷二十五年弘仁寺金書《大般涅槃經(jīng)》、順治十年弘仁寺住持定坤募補墨書《大般涅槃經(jīng)》等幾種版本。均為北涼曇無讖譯《涅槃經(jīng)》的傳承。

  曇無讖(385~433)北印度人,6歲喪父,隨母親織毛席為生,他的母親見僧人比較富裕,就讓他出家為僧。十歲的曇無讖就聰穎超群,一天能背誦三百多頌經(jīng)文。最初他學習小乘佛學,后來遇白頭禪師,就跟著專功大乘涅槃學。約公元411年,曇無讖攜《大般涅槃經(jīng)》和《菩薩戒經(jīng)》東適北涼弘揚佛法,當時北涼國都仍在張掖,北涼王沮渠蒙遜對曇無讖接待甚厚,他給張掖僧人法進初傳菩薩戒,法進再發(fā)揚廣大,曇?guī)熼T徒眾多。曇無讖頗為看重法進,兩人合譯《戒本》一卷。曇無讖于421年譯出《大般涅槃經(jīng)》,涅槃學由此興盛,曇無讖成為中國涅槃宗的宗師。 由于北魏太武帝一心想要博學多識、秘咒神驗的曇無讖,并禮兵相加,北涼王沮渠蒙遜“既吝讖不遣,又迫魏之強”,妒心發(fā)作,于北魏延和二年(433)三月殺害了曇無讖。曇死后,張掖大佛寺(當時的迦葉如來寺)為紀念曇無讖,更加弘揚涅槃學思想,并造涅槃像供奉,該寺便成為涅槃宗的重要發(fā)祥地。 《大般涅槃經(jīng)》又稱《大本涅槃經(jīng)》,簡稱《涅槃經(jīng)》,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全經(jīng)十三品,宣說釋迦牟尼在拘尸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婆羅雙樹間臨涅槃時向大眾所說佛法,闡述佛身常駐不滅,及常樂我凈之義、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等旨,被列為大乘五大部經(jīng)之一。公元421年曇無讖譯出后,初傳于北方,后傳至南方。劉宋時僧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籌對之加以修訂,增加品目,成為二十五品,世稱《南本涅槃經(jīng)》!洞蟀隳鶚劷(jīng)》譯成后,解決了當時中國佛教界一場有關“佛性”問題的大辯論,具有劃時代意義,隨之而來的就是大乘《涅槃經(jīng)》占據(jù)了當時佛教的重要地位,廣為流傳,涅槃學興盛一時,形成中國的涅槃學派,即涅槃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