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jīng)
大般涅槃經(jīng)(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大本涅槃經(jīng)》或《大涅槃經(jīng)》,簡稱《涅槃經(jīng)》。北涼曇無讖譯。40卷。
第二十一卷 南本大般涅槃經(jīng)
第二十一卷 南本大般涅槃經(jīng)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三
“復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惱起種種惡,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種種惡;以作惡故,輪回三趣具受諸苦。何以故?凡夫之人無念慧故,是故生于種種諸漏,是名念漏。菩薩摩訶薩常自思惟:‘我從往昔無數(shù)劫來,為是身心造種種惡,以是因緣流轉(zhuǎn)生死,在三惡道具受眾苦,遂令我遠三乘正路。’菩薩以是惡因緣故,于己身心生大怖畏,舍離眾惡,趣向善道。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養(yǎng)食,瞻視臥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當準法,戮之都市。’爾時,其人聞王切令,心生惶怖,舍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陀羅拔刀隨之。其人回顧,見后五人,遂疾舍去。是時五人以惡方,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詐為親善而語之言:‘汝可還來。’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中,窺視諸舍都不見人,執(zhí)諸瓨器悉空無物。既不見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聞空中聲:‘咄哉!男子,此聚空曠無有居民,今夜當有六大賊來。汝設遇者,命將不全,汝當云何而得免之?’爾時,其人恐怖遂增,復舍而去。路值一河,河水漂急,無有船筏,以怖畏故,即取種種草木為筏。復更思惟:‘我設住此,當為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者及六大賊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當沒水死。寧沒水死,終不為彼蛇賊所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運手動足,截流而去。既達彼岸,安隱無患,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菩薩摩訶薩得聞受持《大涅槃經(jīng)》,觀身如篋,地水火風如四毒蛇——見毒、觸毒、氣毒、嚙毒。一切眾生遇是四毒故喪其命。眾生四大亦復如是,或見為惡,或觸為惡,或氣為惡,或嚙為惡,以是因緣遠離眾善。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四毒蛇有四種姓,所謂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復如是有四種性:堅性、濕性、熱性、動性。是故菩薩觀是四大與四毒蛇同其種性。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為觀?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時當視,何時當觸,何時當噓,何時當嚙;四大毒蛇亦復如是,常伺眾生求其短缺。若為四蛇之所殺者,終不至于三惡道中;若為四大之所殺害,必至三惡定無有疑。是四毒蛇雖復瞻養(yǎng)亦欲殺人;四大亦爾,雖常供給,亦常牽人造作眾惡。是四毒蛇若一瞋者,則能殺人;四大之性亦復如是,若一大發(fā)亦能害人。是四毒蛇雖同一處,四心各異;四大毒蛇亦復如是,雖同一處,性各別異。是四毒蛇雖復恭敬難可親近;四大毒蛇亦復如是,雖復恭敬亦難親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時,或有沙門、婆羅門等,若以咒藥則可療治;四大殺人,雖有沙門、婆羅門等神咒良藥,皆不能治。如自喜人,聞四毒蛇氣臭可惡則便遠離;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聞四大臭即便遠離。爾時,菩薩復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馳走,修八圣道。
“五旃陀羅即是五陰。云何菩薩觀于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者,常能令人恩愛別離、怨憎集會;五陰亦爾,令人貪近不善之法,遠離一切純善之法。復次,善男子,如旃陀羅種種器仗以自莊嚴,若刀、若榡、若弓、若箭、若鎧、若槊,能害于人;五陰亦爾,以諸煩惱牢自莊嚴,害諸癡人令墮諸有。善男子,如旃陀羅,有過之人得便害之;五陰亦爾,有諸結(jié)過常能害人。是故菩薩深觀五陰如旃陀羅。復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無慈愍心,怨親俱害;五陰亦爾,無慈愍心,善惡俱害。如旃陀羅惱一切人;五陰亦爾,以諸煩惱常惱一切生死眾生。是故菩薩觀于五陰如旃陀羅。復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常懷害心;五陰亦爾,常懷諸結(jié)惱害之心。如人無足刀杖侍從,當知必為旃陀羅人之所殺害;眾生亦爾,無足無刀,無有侍從,則為五陰之所賊害。足名為戒,刀名為慧,侍從名為善知識也。無此三事故,為五陰之所賊害。是故菩薩觀于五陰如旃陀羅。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何以故?眾生若為五旃陀羅之所殺者不墮地獄,為陰殺者則墮地獄。以是義故,菩薩觀陰過旃陀羅。作是觀已,而作愿言:‘我寧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旃陀羅者唯能害于欲界癡人,是五陰賊遍害三界凡夫眾生。旃陀羅人唯能殺戮有罪之人,是五陰賊不問眾生有罪無罪悉能害之。旃陀羅人不害衰老婦女稚小,是五陰賊不問眾生老小女弱一切悉害。’是故菩薩深觀此陰過旃陀羅,是故發(fā)愿:‘寧當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
“復次,善男子,旃陀羅者,唯害他人,終不自害;五陰之賊自害、害他。旃陀羅人可以善言、錢財、寶貨求而得脫;五陰不爾,不可強以善言誘喻、錢財、寶貨求而得脫。旃陀羅人于四時中不必常殺;五陰不爾,常于念念害諸眾生。旃陀羅人唯在一處,可有逃避;五陰不爾,遍一切處,無可逃避。旃陀羅人雖復害人,害已不隨;五陰不爾,殺眾生已,隨逐不離。是故菩薩寧以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脫五陰。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脫,身心不為五陰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剛,心如虛空,是故身心難可沮壞。以是義故,菩薩觀陰成就種種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涉路而去,無所顧留。
“詐親善者,名為貪愛。菩薩摩訶薩深觀愛結(jié)如怨詐親。若知實者,則無能為;若不能知,必為所害。貪愛亦爾,若知其性,則不能令眾生輪轉(zhuǎn)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輪回六趣具受眾苦。何以故?愛之為病,難舍離故。如怨詐親,難可遠離,怨詐親者常伺人便,令愛別離怨憎合會;愛亦如是,令人遠離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深觀貪愛如怨詐親,見不見故,聞不聞故。如凡夫人見生死過,雖有智慧,以癡覆故后還不見;聲聞、緣覺亦復如是,雖見不見,雖聞不聞。何以故?以愛心故。所以者何?見生死過,不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觀此愛結(jié)如怨詐親。云何名為怨詐親相?如怨不實,詐現(xiàn)實相;不可親近,詐現(xiàn)近相;實是不善,詐現(xiàn)善相;實是不愛,詐為愛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為害故。愛亦如是,常為眾生非實詐實、非近詐近、非善詐善、非愛詐愛,常誑一切輪回生死。以是義故,菩薩觀愛如怨詐親。怨詐親者,但見身口不睹其心,是故能誑;愛亦如是,唯為虛誑實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眾生。怨詐親者,有始有終,易可遠離;愛不如是,無始無終,難可遠離。怨詐親者,遠則難覺,近則易知;愛不如是,近尚難知,況復遠耶!以是義故,菩薩觀愛過于詐親。一切眾生以愛結(jié)故,遠大涅槃,近于生死;遠常樂我凈,近無常、苦、無我、不凈。是故我于處處經(jīng)中說為三垢,于現(xiàn)在事以無明故,不見過患,不能舍離。愛怨詐親,終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薩深觀此愛,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及一詐親,涉路不回。
“空聚落者,即內(nèi)六入。菩薩摩訶薩觀是六入,空無所有猶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見有一居人,遍捉瓨器不得一物;菩薩亦爾,諦觀六入空無所有,不見眾生一物之實,是故菩薩觀內(nèi)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賊遠望,終不生于空虛之想;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于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輪回生死受無量苦。善男子,群賊既至,乃生空想;菩薩亦爾,觀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則不輪回生死受苦。菩薩摩訶薩于此六入常無顛倒,無顛倒故,是故不復輪回生死。復次,善男子,如有群賊,入此空聚則得安樂;煩惱諸賊亦復如是,入此六入則得安樂。如賊住空聚,心無所畏;煩惱群賊亦復如是,住是六入亦無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師子虎狼種種惡獸之所住處;是內(nèi)六入亦復如是,一切眾惡煩惱惡獸之所住處。是故菩薩深觀六入空無所有,純是一切不善住處。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內(nèi)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處誑不實故,空無所有作有想故,實無有樂作樂想故,實無有人作人想故。內(nèi)六入者亦復如是,空無所有而作有想,實無有樂而作樂想,實無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實。復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時有人,或時無人;六入不爾,一向無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見。是故菩薩觀內(nèi)六入多諸怨害,修八圣道不休不息;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怖著正路。
“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六大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xiàn)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復次,善男子,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內(nèi)人,若無內(nèi)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內(nèi)有眾生知見常樂我凈不空等相。若內(nèi)無有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內(nèi)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不善護故為其所劫。護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護故不被劫。是故菩薩觀是六塵如六大賊等無差別。復次,善男子,如六大賊能為人民身心苦惱;是六塵賊亦復如是,常為眾生身心苦惱。六大賊者,唯能劫人現(xiàn)在財物;是六塵賊常劫眾生三世善財。六大賊者夜則歡樂;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處無明闇則得歡樂。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六塵惡賊亦復如是,唯佛菩薩乃能遮止。是六大賊凡欲劫奪,不擇端正、種姓、聰哲、多聞、博學、豪貴、貧賤;六塵惡賊亦復如是,欲劫善法不擇端正乃至貧賤。是六大賊雖有諸王截其手足,猶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塵惡賊亦復如是,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諸佛菩薩亦復如是,乃能摧伏六塵惡賊。譬如有人,多諸種族,宗黨熾盛,則不為彼六賊所劫;眾生亦爾,有善知識,不為六塵惡賊所劫。是六大賊若見人物則能偷劫;六塵不爾,若見、若知、若聞、若嗅、若觸、若覺,皆悉能劫。六大賊者,唯能劫奪欲界人財,不能劫奪色、無色界;六塵惡賊則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寶。是故菩薩諦觀六塵過彼六賊,作是觀已,修八圣道直往不回;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路值一河者,即是煩惱。云何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彼駛河能漂香象;煩惱駛河亦復如是能漂緣覺,是故菩薩深觀煩惱猶如駛河。深難得底故名為河,邊不可得故名為大,其中多有種種惡魚。煩惱大河亦復如是,唯佛菩薩能得底故,故名極深;唯佛菩薩得其邊故,故名廣大;常害一切癡眾生故,故名惡魚。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長一切草木叢林;煩惱大河亦復如是,能長眾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譬如有人墮大河水無有慚愧;眾生亦爾,墮煩惱河無有慚愧。如墮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終;墮煩惱河亦復如是,未盡其底,周回輪轉(zhuǎn)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當知是人不得出離二十五有。一切眾生不能善修空無相故,常為煩惱駛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壞身,不能漂沒一切善法;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能壞一切身心善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沒欲界中人,煩惱大河乃能漂沒三界人天。世間大河,運手動足則到彼岸;煩惱大河,唯有菩薩因六波羅蜜乃能得渡。如大河水難可得渡;煩惱大河亦復如是,難可得渡。云何名為難可得渡?乃至十住諸大菩薩,猶故未能畢竟得渡,唯有諸佛乃畢竟渡,是故名為難可得渡。譬如有人為河所漂,不能修習毫厘善法;眾生亦爾,為煩惱河所漂沒者,亦復不能修習善法。如人墮河為水所漂,余有力者則能拔濟;墮煩惱河為一闡提,聲聞、緣覺乃至諸佛不能拔濟。世間大河,劫盡之時,七日并照能令枯涸;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聲聞、緣覺雖修七覺猶不能干,是故菩薩觀諸煩惱猶如暴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舍空聚落,隨路而去,既至河上,聚草為筏;菩薩亦爾,畏四大蛇、五陰旃陀羅、愛詐親善、六入空聚、六塵惡賊,至煩惱河,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以為船筏,依乘此筏渡煩惱河,到于彼岸常樂涅槃。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渡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菩薩如是尚無諸漏,況佛如來而當有漏?是故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來非無漏耶?如來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是故聲聞、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諸佛如來真實無漏。
“善男子,以是因緣諸佛如來無有定相。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謗方等經(jīng)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如是,如是,誠如圣教,一切諸法悉皆不定。以不定故,當知如來亦不畢竟入于涅槃。如佛先說,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聞不聞中,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
爾時,佛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薩得念總持,乃能如汝之所咨問。
“善男子,如世人言,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眾生、大眾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天中天,有道、大道;涅槃亦爾,有涅槃,有大涅槃。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饑餓,得少飯食名為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病得差則名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人怖畏,得歸依處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貧窮人,獲七寶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人觀骨,不起貪欲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饑渴故、病故、怖故、貧故、生貪著故,是名涅槃,非大涅槃。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聲聞,或因世俗,或因圣道,斷欲界結(ji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能斷初禪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ji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為大涅槃也。何以故?還生煩惱有習氣故。云何名為煩惱習氣?聲聞、緣覺有煩惱氣,所謂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諸佛如來入于涅槃,涅槃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凈,是則名為煩惱習氣。佛、法、眾僧有差別相,如來畢竟入于涅槃,聲聞、緣覺、諸佛如來所得涅槃等無差別,以是義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無常樂我凈故。常樂我凈乃得名為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處能受眾水,名為大海;隨有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入之處,名大涅槃;四禪、三三昧、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隨能攝取如是無量諸善法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則名為大。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見于佛性,則得名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
“善男子,若摩訶那伽及缽揵陀大力士等,經(jīng)歷多時所不能上,乃名大山;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摩訶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見,如是乃名大涅槃也。
“復次,善男子,隨有小王之所住處名為小城,轉(zhuǎn)輪圣王所住之處乃名大城;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為涅槃;無上法主圣王住處,乃得名為大般涅槃。以是故名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四種兵不生怖畏,當知是人名大眾生;若有眾生于三惡道煩惱惡業(yè)不生怖畏,而能于中廣度眾生,當知是人得大涅槃。若有人能供養(yǎng)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所言誠實,無有欺誑,能忍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菩薩亦爾,有大慈悲憐愍一切,于諸眾生猶如父母,能度眾生于生死河,普示眾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為大般涅槃。
“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議。若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所不能信,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唯佛菩薩之所見故名大涅槃。以何因緣復名為大?以無量因緣然后乃得故名為大。善男子,如世間人以多因緣之所得者,則名為大;涅槃亦爾,以多因緣之所得故,故名為大。云何復名為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為我。何等為八?
“一者、能示一身以為多身,身數(shù)大小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界。如來之身實非微塵,以自在故現(xiàn)微塵身。如是自在,則為大我。
“二者、示一塵身滿于三千大千世界。如來之身實不滿于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無礙故,直以自在故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三者、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過于二十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而無障礙。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為輕重。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如來有時或造一事,而令眾生各各成辦。如來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為根自在耶?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如來六根亦不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為大我。
“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諸法故,名為大我。
“七者、說自在故。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jīng)無量劫,義亦不盡,所謂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來爾時都不生念‘我說彼聽’,亦復不生一偈之想。世間之人四句為偈,隨世俗故說名為偈。一切法性亦無有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以演說故,名為大我。
“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復次,善男子,譬如寶藏,多諸珍異,百種具足故名大藏;諸佛如來甚深奧藏亦復如是,多諸奇異具足無缺,名大涅槃。復次,善男子,無邊之物乃名為大;涅槃無邊,是故名大。復次,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槃。何等為四?
“一者、斷諸樂故。不斷樂者則名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槃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槃名為大樂。以是義故,名大涅槃。復次,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異,故名大樂。復次,善男子,有三種受: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是亦為苦,涅槃雖同不苦不樂,然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二者、大寂靜故,名為大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
“三者、一切知故,名為大樂。非一切知,不名大樂。諸佛如來一切知故名為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四者、身不壞故,名為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世間名字,或有因緣,或無因緣。有因緣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鋡羅道人,生摩鋡羅國,因國立名,故名摩鋡羅道人;如目揵連,目揵連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揵連;如我生于瞿曇種姓,因姓立名,稱為瞿曇;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為名名毗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濕生故,故名濕生;如因聲故,名為迦迦羅,名究究羅、呾呾羅。如是等名,是因緣名。無因緣者,如蓮華、地水火風、虛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實——一名殿堂、二名飲漿,堂不飲漿,亦復得名為曼陀婆;如薩婆車多,名為蛇蓋,實非蛇蓋。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如坻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強為立名,名為食油,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無有因緣,強為立名。
“善男子,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為大;涅槃亦爾,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得名為大般涅槃。以純凈故,名大涅槃。云何純凈?凈有四種。何等為四?
“一者、二十五有名為不凈,能永斷故得名為凈。凈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
“二者、業(yè)清凈故。一切凡夫業(yè)不清凈,故無涅槃。諸佛如來業(yè)清凈故,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槃。
“三者、身清凈故。身若無常,則名不凈。如來身常,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槃。
“四者、心清凈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凈,佛心無漏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經(jīng)》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 上一篇:曇無讖與《大般涅槃經(jīng)》
- 下一篇: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涅槃思想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涅槃經(jīng)》十句經(jīng)典語錄
- 經(jīng)常煩惱的話,煩惱也會跟著增長
- 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涅槃思想
- 大般涅槃經(jīng)四相品斷肉食章
- 大般涅槃經(jīng)論
- 曇無讖與《大般涅槃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卷第三十
- 《大般涅盤經(jīng)》略釋(下)
- 《大般涅盤經(jīng)》略釋(上)
- 《涅槃經(jīng)》與涅槃師
- 《大般涅槃經(jīng)》在北朝隋唐時期的傳播與影響
- 涅槃傳譯與中國涅槃宗的形成
- 涅槃學派——弘傳《涅槃經(jīng)》而得名
- 涅槃經(jīng)原文
- 涅槃經(jīng)文章
- 涅槃經(jīng)講解
- 涅槃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義記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