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rèn)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內(nèi)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四十二章經(jīng)是誰翻譯的?譯者迦葉摩騰、竺法蘭簡介

\

  《四十二章經(jīng)》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jīng)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jīng)》之后,遇到天竺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漢臣在回國時,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也應(yīng)邀一起來到中國,他們居住在洛陽白馬寺從事佛經(jīng)翻譯。

迦葉摩騰簡介

  迦葉摩騰(-73),又稱攝摩騰、竺攝摩騰、竺葉摩騰,中印度人,印度著名高僧。迦葉摩騰出身中印度婆羅門家庭,原是在印度宣揚佛法佛教高僧,曾游西印度一小國,應(yīng)請講《金光明經(jīng)》。其時適有鄰國起兵來攻,師據(jù)經(jīng)典云:『能說此經(jīng),地神為護,所居安樂!凰焓乖搰庥诒,師因而聲譽大振。漢朝廷遣蔡悟等人邀請其進入漢地,與竺法蘭等一同攜經(jīng)卷、佛像至洛陽,在漢明帝所建的白馬寺中合譯《四十二章經(jīng)》,為漢傳佛教譯經(jīng)之初。

  永平十四年(71)正月初一日,五岳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請帝以火驗佛道二教之優(yōu)劣。同月十五日,帝集眾于壇上,驗燒二教經(jīng)典,道教之書盡成灰燼,而佛經(jīng)完好無損。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于是出而宣揚佛德,凡見聞?wù),皆相?a href="/remen/guiy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皈依佛門。永平十六年(73),迦葉摩騰圓寂于洛陽。

竺法蘭簡介

  竺法蘭,意譯為『法寶』,中天竺(今印度)人。東漢高僧。東漢明帝時到中國傳授佛教,成為漢地沙門之師。他所譯經(jīng)文是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jīng),《高僧傳》將其排列位首,可見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永平十年(67),竺法蘭與迦葉摩騰一起來到中國,很快學(xué)會漢語,在京都洛陽傳授佛法,翻譯佛經(jīng)。兩人同被尊為中國佛教的鼻祖。圓寂后安葬于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本為天竺國學(xué)者之師,他自言能誦經(jīng)論數(shù)萬章,為天竺學(xué)者之師。漢明帝派蔡憎一行十二人出使其國訪尋佛法時,竺法蘭正好與攝摩騰一起游化。他們受到中國使臣的邀請后,準(zhǔn)備相偕同往東土,卻被其學(xué)徒盡力挽留并設(shè)法阻止。無奈,竺法蘭只得從間道潛行,最終到達東漢京城洛陽,與攝摩騰一起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陽不久就能說漢語,并著手翻譯蔡憎等人從西域帶回的佛經(jīng),曾先后譯出《十地段結(jié)經(jīng)》、《佛本生經(jīng)》、《法海藏經(jīng)》、《佛本行經(jīng)》等數(shù)部,還與攝摩騰共同翻譯了《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后因經(jīng)歷多次戰(zhàn)亂,前四部經(jīng)書均遺失,只有《四十二章經(jīng)》傳世,中國后代諸經(jīng)都以它為始。

  早在西漢時,漢武帝穿過昆明池底,身上有黑灰,當(dāng)時曾問于東方朔,朔云不知,讓問西域人。竺法蘭至洛陽后,眾人遂追問其事,他說: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就是見證。竺法蘭的說法印證了東方朔的預(yù)言,因而信眾遂多。竺法蘭后來圓寂于洛陽,春秋六十有余。

摘自:覺醒《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