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經(jīng)論》中的黃金如毒蛇,要怎么理解?

曙提法師:大莊嚴經(jīng)論中的黃金如毒蛇,要怎么理解?

問題:

  最近聽講座,當中引用了一段《大莊嚴論經(jīng)》里面農(nóng)夫與黃金的故事,來闡述貪婪所帶來的災難。請師父大致介紹下這部經(jīng)典吧?

曙提法師

  《大莊嚴經(jīng)論》,或稱《大莊嚴論》、《莊嚴論》也有稱作《大莊嚴論經(jīng)》、《大莊嚴經(jīng)》等,古印度馬鳴菩薩所撰寫的論,后秦鳩摩羅什漢譯,全論共十五卷,列《大藏經(jīng)》本緣部,屬確認的正法經(jīng)論無疑。

  另,尚有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jīng)論》,乃唯識宗所依經(jīng)論。

  本論側(cè)重譬喻說法、因緣破執(zhí)。佛菩薩為破眾生種種煩惱,常常應機施教。有智慧的人,給他金山銀山他也能善用而不執(zhí)著;貪婪的人,滴水也難消受,何況黃金呢?

  您所舉事例,出《大莊嚴經(jīng)論》第六,佛與阿難喻地下黃金為毒蛇,農(nóng)夫見了卻如獲至寶據(jù)為己有,一夕致富終有牢獄之災。

  此喻兩層意思,一是說明貪欲過患,倡少欲知足。如本論卷二云:“復次夫少欲者,雖有財物心不愛著。猶得稱之名為少欲。”少欲也并不是看表面,表面上什么都沒有內(nèi)心卻貪得無厭的大有人在,所以論中說:“今修此苦行,貪渴五欲故。此人實虛偽,詐現(xiàn)少欲相。為貪故自苦,實非少欲者。”

  凡夫在金錢美女等五欲面前,并無幾人能把得定,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是凡夫境界,所以初修行人應視如毒蛇白骨遠離以避免助長貪欲,此非黃金美女之過,實在是我們凡夫定慧不夠啊。

  第二層意思,不要貪小利而有大患、失大利。說喻之前論文即有“復次若聞善說應當思惟必得義利,是故智者常應聽受善妙之法。”在修行人眼里,財富乃至眷屬都屬無常法,縱有眼前短暫快樂,不免歸于苦果,這是小利,如農(nóng)夫貪圖地下金子而有牢獄之災;出家修道,盡舍外物,出離生死,一勞永逸,這是大利,如同農(nóng)夫老實交還財物,反獲自由。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同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