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圓覺經(jīng)原文及譯文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fā)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慈大悲的世尊,能夠善巧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最上乘的修行法門,從因地開始依法修行的漸次方便;即是要先覺悟圓覺,給不同種類的眾生講法,讓他們開發(fā)智慧,不再迷惑。“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翳是眼病,在會的法眾承佛慈悲教誨,親聞法音,心開意解,這幻有的眼病因此而消除,本有的智慧之眼于是得到清凈。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后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愿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金剛藏菩薩代眾生請問:
一、如果諸眾生本來是佛,為什么又有無明?
二、這無明是眾生本有,為什么如來又說眾生本來是佛?
三、十方各類異生本來成佛道,后來起無明而成為眾生,一切如來什么時候復生一切煩惱呢?“異生”是各種各類的眾生,不是圣人。
此三個問題的立論是:
一、覺悟本有,一向來是覺悟的佛。
二、無明本有,一向來是無明的眾生。
三、先是佛,后起無明。
那么,一向來是覺悟的佛,應該沒有無明,為何卻同時有無明?一向來是眾生,具有無明,為何卻說全都是本來成佛?如果先是佛,后來有無明,這無明是什么時候生起?
這是因為有佛見與眾生見而有的矛盾,在本經(jīng)中說,在佛看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我與佛都沒有差別。在眾生看來,一切佛也是眾生,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都是眾生。這是迷惑造成的問題。迷惑者認為有迷惑的眾生,有覺悟的佛,然后這兩個法相比較,就得出上述三個問題。
“唯愿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無遮大慈”,即無緣大慈的意思,是平等濟度,寬容一切,行無緣之法施的意思。唯愿不舍平等寬容的大慈大悲,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即是愿佛設諸方便,令菩薩曉了。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令末世一切眾生,得聞本經(jīng)中所闡述的最究竟法門,永遠斷除懷疑佛法不究竟,斷除悔恨自己沒有慧根。“了義法門”,佛法分為:一、不了義法,佛為了破除某一類的眾生執(zhí)著,就依其執(zhí)著而說的法。比方說觀身不凈,不凈并不是世間真實的道理(真理),只不過是因為眾生執(zhí)著身體好看,所以佛教導這個修行法門;二、了義法:是佛向菩薩開示佛親證的境界,不是隨不同眾生說的法,了義法的說理必定是非常透徹和究竟的法門。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很多人都說佛是沒有秘密的,其實佛對不同眾生保留不同的秘密。因為有些道理不能讓無信心者知道,知道了會壞事,在我們來說,那就是佛的秘密,但是在佛而言,是因緣未到而不說。比方說,密宗的修法不可以隨便讓一般人知道,知道了會破壞與造惡業(yè),所以不對非器眾生說就是秘密。現(xiàn)在本經(jīng)中所闡明的教法也是秘密,因為講了之后,有些眾生不信,不可以隨便開演就是秘密。有緣聽聞此法門,千萬不可逢人就說。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這個圓覺法門是最上教誨、最了義的大乘,最了義的大乘在小乘人前是秘密不宣的。“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不了義的大乘依人間迷惑的境界而說菩薩六度萬行,會讓聽聞者覺得佛說法自相矛盾,最了義的大乘依佛所覺悟的境界而說菩薩圓覺法門,能夠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到?jīng)Q定信仰,而且永斷懷疑和悔心。
本經(jīng)中所闡明的圓覺法門,在有些經(jīng)論中把它稱為如來藏思想。很多人反對如來藏的說法,也有人認為是方便說,這包括相信唯識教法的人、研究經(jīng)教的人等等。如此說來,這個如來藏的教法應該屬于秘密。非圓覺信根的菩薩,聽了菩薩教法的如來藏法門半信半疑,這就是為什么要秘密。我的能力只能以人類現(xiàn)有的知識,盡量地解說諸佛的圓覺,讓你相信如來藏所顯現(xiàn)的一切都在覺中。而這個覺,并不是你現(xiàn)前所認識的知覺。我已經(jīng)以克隆羊來解釋這一點,當人類的知識越豐富,科學越進步,越證明了佛法的正確:你一出世,你的身心就知道你的一生的樣子了。
再以克隆羊為例,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什么模樣,但是你認為細胞死后就消失,這是以人類的眼光來看而得的結論。人死了,業(yè)力知道下一世會去投胎。同樣的,細胞死了知道再生與你再相聚。我們這一群人死了,我們的業(yè)力知道下一世再來碰面,就等于是群體再生,一切法皆如此。但是,你認為細胞死后就消失,就如一般人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學了佛之后,你知道人死了還會繼續(xù)投胎轉世,但是你卻不一定同意一群細胞死了也會繼續(xù)群體再生,并且再度與你在一起。
佛說器世間(物質的世間)有成、住、壞、空。世界毀壞之后,又會形成,那么,它就要知道。“它”是誰?就是眾生的心力、業(yè)力在作用。同樣的道理,我們身上的細胞也會再形成。我們的身心是無量心識的組合,其中一部分組合成我們身上的細胞、組合成我們的眼睛,依業(yè)力的說法,我們的業(yè)里有形成眼睛的業(yè),也有形成細胞的業(yè),這些細胞的業(yè)不但知道我們今生是怎么個樣子,它們都是過去世屬于我們的細胞群體的業(yè),都知道自己將來生在我們身上某個部位,因為它們在過去已經(jīng)和我有緣了,它們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它們都知道自己是細胞群體重生、重生……一直在我們身上重復生死,所以不只是一個人在生死輪回,我們身上的細胞也隨著我們而重復生死。不只是如此,和你緣分深的過去的好多親友,也陪著你一起輪回到如今,而你卻把他們忘記了呢!那么,我們這一群聽《圓覺經(jīng)》的法眾,也會有整體的生死輪回,今天散會以后,大家又會碰面,這就好像是死后又生,因果就是如此。
進一步想想,你身上的一切細胞和你的緣分如何?比一般人還要深吧,難道它們在你身上只當過一次細胞嗎?不但如此,只要有因緣,一朵花、一粒沙、一個玩具也會再生,及至地球也會再生呢!因為因緣從過去到未來都不會斷滅,也因為業(yè)叫它們再來。請別忘了,心、業(yè)與因緣是沒有時空與樣貌的。比如你世世以不同樣子重生,并多次與我再度重逢;萬物再來時也是另一個樣子,也會再度重逢,它們都彼此知道對方。我倆累劫相逢,你還認識我嗎?你的煩惱總說我不知道你是誰!因為我變了樣子。其實,好多人都認不出兒時的好友呢!同樣地,你身上的衣服,不會統(tǒng)統(tǒng)只是今生才和你有緣吧,只是你不記得它們過去的樣子,它可能是一個、可能是多個、也不一定是衣服,難怪你忘啦!可是業(yè)力不曾忘記,讓它們與你會遇,業(yè)力有迷惑嗎?真不可思議。∧愕臉I(yè)力就是你的心力,凡夫真不可思議。∧阏娴拿曰罅藛?絕不!只是煩惱在迷惑,你!不是一個多個,不在這里那里,不曾迷惑而且圓覺遍滿法界。
當你對以上的道理能意開信解,就會相信果位菩薩的法界清凈圓覺觀是那么廣大圓滿,就知道中觀見不圓滿之處,更不會滿意有染凈執(zhí)取的阿賴耶識緣起的方便說。經(jīng)中說:聽聞大乘佛法者,有驚怖不已,有如聾如啞,有毛孔豎然,有法喜悲涕;聽聞到圓覺妙心廣大圓滿的道理,你感受如何?佛恩難報呀!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后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是指世間萬法從開始到結束,一個接著一個變化的生滅,“前后有時”是指過去與將來萬法的存在與不存在,“聚散起止”是見到有聚合與分開,于是以為有開始與結束,這是從外境說生死輪回。
“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取是執(zhí)著,舍是放棄。佛說眾生感覺到各種現(xiàn)象——始終、生滅、前后、有無、聚散、起止,這些境界只是迷惑者心念的迷惑幻象,此迷惑心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不已,更從中生起種種的取舍心,這是從心念說生死輪回。
一切眾生的生死輪回現(xiàn)象是一種迷惑。在迷惑中,眾生見到有世界的始終、法的生滅、時間的前后、東西的有無、因緣的聚散、事件的起止。進一步說明是因為眾生的心執(zhí)著,念念相續(xù)地取舍為實有內(nèi)心外境,于是以為這些相續(xù)地取舍的心境是外在的輪回,其實輪回就是念念相續(xù)的取舍。
有人聽了問:“如果這樣的重生沒有時間性,會受距離影響嗎?”我的回答是:佛教認為時間、空間、物質皆依不同眾生有不同感受。其中物質是色法的聚合,空間及時間卻非因緣聚合的心不相應行,只是妄心與妄境分別得來的妄想分別。本段經(jīng)文說:“一切法的生滅,散聚起止,皆是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這告訴我們輪回可以小至細胞乃至原子也是循環(huán)往復,大至一個社會族群也會循環(huán)往復,再大至地球會循環(huán)往復地成住壞空。這樣的輪回是無前無后,是念念相續(xù),并非在時空里相續(xù)。輪回是圓覺妙心的顯現(xiàn),所顯現(xiàn)的萬法,一一法皆互相含攝而無所不至,并非在一時一處出現(xiàn),與時空等假象無關;如果一定要以時空的概念來了解,只好說是每一個法的活動,其影響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并非僅限于一時一處一物。某時某處見到某物,是執(zhí)取六根等的觀察結果,這樣的結果正如下一句經(jīng)文所說的。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云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眾生還沒有跳出輪回以外,要在輪回中辨別圓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本來的圓覺性,被辨別成“即同流轉”。前面說一切法本來圓覺,因為眾生以輪回的心來看,結果就算是圓覺的本性,也被眾生看成是流轉的。“若免輪回,無有是處”,那樣要避免輪回,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是以有輪回的心來分別,看要怎樣沒有輪回,這是不可能的。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譬如眼睛不停旋轉,則看到湛然不動的水會搖晃。“又如定眼,由回轉火”,又比如你定眼看火把旋轉,就看成是一個光圈。“云駛月運”,你看云飄動時會覺得月亮在行走。“舟行岸移,亦復如是”,船在行駛,覺得岸在移動。這就是以有輪回的心來看世間的一切,結果都隨輪回心而生滅變化。
現(xiàn)代科學以時、空、物質的觀念觀察研究,認為在現(xiàn)有的時空之外,有另一個反時空里出現(xiàn)相對應的反物質及相反的活動,一個原子在此運動,在反時空里有一反原子在作相反的運動,其實是業(yè)力令原子運動,科學家不知道現(xiàn)有的時空活動是業(yè)力的作用,力學原理中,即推動萬物的業(yè)力必定是反方向運動的,結果把業(yè)力的作用看成是反時空里出現(xiàn)相對應的相反的活動。在本經(jīng)中說,“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即是說,以有輪回生滅的心去分別本來不動的法界,結果是分別心加上新的造作心去影響觀察結果。以時、空、物質之知見觀察時,得到的知識還是以時、空、物質來了解,于是把業(yè)對時間的影響說成反物質及反活動了。因此說,輪回心分別的結果“無有是處”,最終被后來者推翻。“彼圓覺性即同流轉”告訴我們,因為以未出輪回的眼根等觀察“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互相攝入的萬法”,結果即同流轉成為“某時、某處、見到某物”。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種種旋轉沒有停止,要那些令人錯覺旋轉的景物先停住不動,尚且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的污垢心,都還沒有清凈,以污垢心來觀佛圓覺,哪有不旋轉的道理!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所以你們就生起上述三種迷惑:一、如果諸眾生本來是佛,為什么又有無明?二、這無明是眾生本來有的話,為什么如來又復說眾生本來是佛?三、十方各種各類的眾生本來成佛道,為什么說后來起無明?一切如來什么時候復生一切煩惱呢?
問題一和二是無明與覺同時存在的矛盾,問題三是先覺后無明,即是佛后來起煩惱。這就是輪回心而有的問題。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盤,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花翳!
“翳”是眼角膜的斑點障蔽視覺。“幻翳”是眼睛的毛病產(chǎn)生的錯覺,由錯覺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如果毛病解決了,不可說眼病已經(jīng)滅除,什么時候再生起種種眼病。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一些佛教學者把緣起解釋成相待:即根、塵、識都是相關相待的緣起。在本經(jīng)中說,翳、花二法不是相待的,是幻翳見空花存在。翳本身已是幻,空中實在無花,見空中花是幻上加幻,二者皆是幻,并無幻翳與空花二法相待。所以說,二法相待是迷者的智慧所見,二法非相待是悟者的智慧所見。更進一步說有“妙覺圓照離于花、翳”,意思是妙覺心一向圓照萬法,不曾被幻化的花、翳影響而迷失。
“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本來不是實在的空花,你卻看到它滅了,空花本身已不是實在的,當然滅也不是實在的滅,那么,你不可以說,虛空什么時候還會生起空花來。意思是說,在迷惑時,你認為這遍滿法界圓覺妙心有生死輪回,當不再迷惑生死輪回時,你不可以說,圓覺妙心什么時候還有迷惑。
“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為什么呢?虛空本來沒有花,根本沒有生起空花以及后來空花滅失。意思是說,本來在覺中,當你知道圓覺妙心不曾有迷惑時,絕對不會問還會再度迷惑嗎?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生死就是起——輪回的出現(xiàn),涅槃就是滅——輪回的消失,生死和涅槃如同空花起滅的道理。“妙覺圓照離于花、翳”,原本微妙圓覺的心照遍一切法,它本來就不跟迷惑所見到的花、翳的現(xiàn)象在一起。意思是說,你所看到的空花、眼睛的毛病,都不是實在的事情,你不可以說它們在什么時候還會再生起來,它們本來都沒有生起來,本來是妙覺圓照。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虛空就是空間,古人認為空間是空的、是存在的,但是,佛法說空間不曾是空的,也不曾是存在物。在地球上的空間充滿空氣,地球以外的空間叫做太空,現(xiàn)在的天文學家都知道太空充滿各種輻射線,這些輻射線是高能量的粒子,可見太空里的空間不單純是空間本身,它是無數(shù)非眼睛所能看到的高速粒子組成。不論在地球或太空,空間都充滿光線和高能量的粒子,所以說空間不曾是空的。
一般人都認為在宇宙里確實存在著空間,確信虛空是有那么回事的存在著,就是它是不變、不動、處處均勻沒有差別的。《相對論》卻說空間會隨引力場大小而彎曲變形呢,就是對于物質而言,空間是有不同形狀(引力場)而讓物質介入其中。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空間與時間是互相依存地時時變化,空間是不平坦不均勻的。另外,你家里房子的空間隨地球轉動而換位子,它無法保留在那里讓你使用,你卻認為我家的房子一向來就保留在那個空間。由于所有的星球與空間都在互相遠離,造成天文學家觀察到星球的光譜向紅色移動,從星系的紅位移證明宇宙在膨脹,膨脹的空間不會停留在固定位置,這更證實沒有一個固定均勻不變的空間。
天文物理學家已證明宇宙中的黑洞,使時間放慢腳步,使空間變得有不同層次的彈性。所以佛法說虛空不曾是獨立的存在物,它不過是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系的另類描述——心不相應行。佛法說不可思議的菩薩能夠把空間變大變小,也說虛空是假有不實在的,沒有它自己的本質,是依六根、六塵、六識等因緣產(chǎn)生的錯覺。
本經(jīng)說:當知你現(xiàn)前所知的虛空不是暫時有的,也不是暫時無的。此句提示我們輪回與生死也不是暫時的有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何況如來圓覺妙心,如果你隨順圓覺妙心而覺悟,你就知道圓覺妙心有如虛空,本來平等,非有非無,沒有差別的性質!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jīng)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譬如你采金礦,金礦非純金,含有泥沙以及其他的礦物,然后把它提煉成金。“銷”是熔化金屬的意思。“金非銷有”,金并非因為經(jīng)過溶化金礦,提煉產(chǎn)生的,而是金本來就在金礦里。礦比喻虛妄煩惱纏縛,金性比喻圓覺。金性本有,非因銷有,即是說眾生本來成佛,只為虛妄煩惱纏繞,未能圓現(xiàn)。一旦圓滿覺悟,“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當金礦提煉成金之后,它就不再成為礦了。
“經(jīng)無窮時,金性不壞”,當金礦熔化而提煉成金塊,不論經(jīng)歷過多么長久的時日,那塊金的性質還是不壞,永不為礦。“不應說言本非成就”,不應該說金本來沒有在;“如來圓覺,亦復如是”,佛亦如此,一切眾生皆如此。
意思是說,煩惱時把圓覺妙心的顯現(xiàn)看成就是煩惱的眾生,就有如金礦提煉之前只見到礦砂;一旦圓滿覺悟,不應說圓覺妙心是先無后有,有如礦砂提煉成金,不應說金是先無后有;一旦圓滿覺悟,無再成眾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一切如來微妙的圓覺心,沒有所謂“菩提涅槃”,即是沒有覺悟成道,沒有解脫生死的涅槃現(xiàn)象,也沒有成佛以及不成佛。沒有虛妄的輪回,也沒有不輪回——真實的涅槃。意思是說,我們認為有眾生,有生死,所以我們才認為有所謂覺悟與涅槃。那么,也因為我們認為有眾生,才認為有成佛不成佛這件事。如果你覺悟本妙圓覺心,猶如金礦提煉成純金那樣,并非從無金變有金,就知道佛不是從非佛變成是佛,沒有虛妄的輪回及不虛妄的非輪回。那么,你就知道沒有眾生本來成佛、本來不是佛、后來成佛了、眾生本來有沒有煩惱……這些問題。在做眾生時猶如礦,成佛時好像被提煉出來的金,金不再成為礦,同樣的,佛不再做為眾生。
上幾講我已經(jīng)說過,我們應該如是了解:圓覺的心本來清凈平等,它的作用遍虛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個人真正覺悟的時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塵、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間任何一個法要與其他法作用,要影響對方,它們不但都要遍滿法界,而且都在覺中——不二的法界心覺遍十方。眾生迷惑以為每個法局限在某個小小的范圍里。但是當眾生迷惑時,所見到因緣幻化的萬法,本來就是覺性所幻化,是覺性令萬法互相影響,是覺性帶動因緣變化,是覺性幻化出有執(zhí)取的分別心,是覺性幻化出因緣聚散的作用。而我們就在覺性的幻化中認為有眾生。其實只不過是無量無數(shù)不可分割的心在變化作用;在此變化作用中,沒有所謂某一個是凡夫,某一個不是。然而在變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執(zhí)著:這些叫做我,這些叫做凡夫。
比方說,有很多人在路上行走,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屬于哪一群人,F(xiàn)在我們有緣聚在一起,待會兒大家一起在路上行走,就認為我們是同一群人,這就是分別。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別,就認為我們今晚是在做某某事,那么,就生起“每個星期我們都在做這件事情”的看法。
本經(jīng)說,沒有所謂的成佛不成佛。意思是說,成佛后不但覺悟眾生與佛皆不可得,亦無成佛及不成佛,也沒有眾生與不眾生。因為我們迷惑認為有眾生、有佛這回事,在里面生起分別,而產(chǎn)生“到底先做眾生,還是先做佛”的疑問。沒有誰先,也沒有誰后,甚至今天的我們,你是你現(xiàn)在的樣子,我是我現(xiàn)在的樣子,我們不會做回以前的那個樣子,我們一直在變化;佛及眾生都從過去一直變、變……及至變到成佛,佛沒有做回過去的。我們也是一樣,但是我們迷惑認為輪回的我還是做回同一個我。在我們的境界中,覺得現(xiàn)前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作用,把它們看成是個別獨立活動地在空間里占有“某位置”,而你本人也是獨立的在某位置,然后大家各就各位地互相作用。而實際上每一個法不曾各就各位。是任何一個法都影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遍滿任何其他的法。意思是說,你在某個人的心念中,可以找到別人對他的影響。任何東西都是如此,誰也不能擺脫誰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有一個我坐在這邊,有一個你坐在那邊,其實你、我、他及萬法都是沒有界線的。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xiàn)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聲聞”是指阿羅漢。以大乘佛教的說法,阿羅漢證悟解脫時,身心、語言皆悉斷滅。聲聞人認為六根門頭的身口意行為就是生死,為了要擺脫生死而修道朝向涅槃,所以修行重點就放在擺脫身口意的迷惑。因此,當阿羅漢不再執(zhí)著身口意時,就證悟到身口意行為都斷滅,六根境界不存在了。以大乘的說法,這是個小覺悟,因為阿羅漢的覺悟范圍只到自己的身心境界前,對一切現(xiàn)前境界都解脫自在,現(xiàn)前境界以外的大千世界如何因緣變化,他無法知道。菩薩要圓滿成佛,就必須要覺悟到現(xiàn)前境界乃至大千世界,都在圓覺之中。
這里說聲聞、緣覺所覺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為皆悉斷滅,是不圓滿的,只是舍棄了根、塵、識的分別執(zhí)取心,無分別執(zhí)取心不等于覺悟到心與境界都是圓覺心的妙用,因此說“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xiàn)涅槃”,意思是阿羅漢所證悟的涅槃也只是心所顯現(xiàn)的涅槃界,未能真正做到他們所向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說:佛所證悟的大涅槃,就是本來清凈涅槃——圓覺妙心,阿羅漢是無法知道的。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果阿羅漢用遠離身心語言有所覺悟的思惟,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眾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沒辦法知道如來的圓覺境界,因為圓覺境界不是入涅槃者所能知。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螢火”是螢火蟲腹部末端發(fā)光的器官所發(fā)出的光。用微弱的螢火,是不能燒須彌山的。以輪回心,自然生出輪回知見,以輪回知見想要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佛覺悟的心就有如大寂滅海那么廣大。“寂滅”可分兩種:一、小寂滅,是在個人身心及境界上寂滅,就是阿羅漢的寂滅;二、大寂滅海,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覺悟是寂滅的,一切眾生、一切佛都是寂滅的。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修行時,首先要斷除無始以來的輪回根本。即是說,要成佛道,先完成阿羅漢的覺悟,即先小寂滅;然后大寂滅,證佛的圓滿覺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雖然一切法都圓覺遍滿法界,但是眾生迷惑執(zhí)著在生死輪回之中,那么,首先就要斷除對生死輪回的執(zhí)著。生死輪回的執(zhí)著是怎么產(chǎn)生?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妄心造作的思惟妄想,這些妄想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六塵”是指外境。“妄想緣氣”是指我們的思惟妄想心。思惟妄想心所想的一切不過是法塵回憶,“非實心體”,法塵不是真正心“能知”本質。真正心的本質不是我們現(xiàn)前思考的作用,心的本質是一切都在覺中,沒有不覺的地方。因為一切在覺中,所以一切法、一切心互相作用,才可以遍滿任何一個法而起因緣關系。“已如空花”,妄想心本身有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用妄想的思惟辨別佛的境界,好像空花復結空果。此展轉妄想只是增加更多的妄想,最終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浮心是不實的心。巧見是小聰明。虛妄不實的心不論有多聰明,都無方便成就圓覺。“如是分別,非為正問”,如果是用這樣的分別心來問以上的問題,都不是正確的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圓覺。
金剛藏菩薩你應當知道,佛所覺悟的本來寂滅的法的本質——圓覺妙心,不曾有開始與結束。凡夫認為佛在某個時候成佛,但是佛成道時說不是如此。在大乘經(jīng)典中都有載,一切佛覺悟時都會說:佛本來就覺悟,并且是從無始以來都在覺悟中。如《法華經(jīng)》上說:眾生本來就是佛。不但如此,還說佛本來早就成佛了,而且在很多不同地方成佛,有不同的名號,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的名號,佛并不是什么時候開始成佛,而是本來就是佛了,所以佛沒有開始,也不是以涅槃為結束。當我們說某佛成佛,就是佛的道行完成,其修行有結果了,那是執(zhí)取有凡夫輪回、有佛解脫、有時間前后的結論。記!輪回無始終,成佛非最終的結果,任何事物若有結果就是對該事物執(zhí)取有無見、斷常見!正如經(jīng)文所說:
“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如果以輪回的心來思惟,會在里面更加旋轉,只能旋轉到輪回心的思惟這邊來,“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智慧之海。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譬如把金礦熔化提煉棄除一切雜質而成純金,并非因為提煉才有金,“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雖然礦中本來有金,但是金最后是從金礦中提煉而成。“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一旦成真金后,不再重為礦。把金礦里的金提煉出來,最后得到金塊,這就好像眾生本來是佛——本在覺中,只是虛妄煩惱纏繞,未能圓顯,現(xiàn)在通過修行,把眾生本具覺性——佛的本質顯現(xiàn)出來。所以成佛后,就不會再做回眾生。再度提醒各位,成佛不是結束!心的幻化無始終。本來無人無佛無生死可得,哪能通過修行了結生死!更不曾有佛修行結束了!
那么,什么叫做佛?金本在金礦的比喻告訴我們:覺性本來就遍滿一切法,但是我們以分別心來看,就認為唯有在圣者身上才有覺性,因為這樣,佛就以“金礦”與“金”來為我們解說。如果你認為:我是眾生。那佛就說:在你(眾生)里面就具有覺的本質。其實,修行不是增加什么,只是發(fā)現(xiàn)覺性所顯現(xiàn)的你本來在覺中。你認為你是眾生時,本來已具有覺性的一切本質,這就是為什么你能夠覺悟成佛道。因此,有人就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不能由此而說有佛性故一切眾生才能成佛,而是迷時覺性不曾迷失,所以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是佛。就是說,在金礦中的金本來就是金,你無法看到時,不認為它是一塊金。當金礦提煉成為金,你能看到時,就認為金出來了,金不再做礦了,所以說“不復重為礦”。為什么呢?原來一切業(yè)力因果、心念的作用一直在發(fā)展變化,當你迷惑的時候,心就發(fā)展變化你所執(zhí)著的事情;當你覺悟的時候,心就發(fā)展變化那些覺悟所做的事情,就是這么一回事而已。沒有所謂的誰最了不起,都是心在作用罷了。你認為凡夫是迷的,或佛是覺悟的,那是你迷惑六根境界,以迷惑者的有限知識比較所得的結果。但是,本來一切都是圓覺妙心遍滿法界,甚至你認為的物質、六根、六塵、六識也遍滿法界,這是本經(jīng)所強調的重要教法。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所謂的生死、解脫,凡夫以及諸佛,這都同為空花相。金礦是空花相,提煉所成的“金”也是空花相,你在種種相中分別,就認為那是佛,那是凡夫。“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思惟的心本身就是幻化,何況用幻化的思惟去追究那幻化是怎么一回事?這也是幻化。很多人聽到涅槃及佛為空花相,會認為這不是佛法,這是因為他不了解法本無相,其實諸法與佛皆是覺性圓滿的無相幻化,佛只是你心中的迷思——執(zhí)取有佛的相,如《金剛經(jīng)》所說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圓覺”,如果能夠知道、放下幻化的妄心,然后可尋求圓覺的心。
- 上一篇:圓覺經(jīng)今譯
- 下一篇: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白話版)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