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什么是佛教中說的閉關?

什么是佛教中說的閉關?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閉關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方式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明之際,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赡軠Y源于早起長期洞窟修煉,《禪林象器箋》中說:“自入元,始有閉關之說。……自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如果環(huán)境許可,確實需要,也可為期一年、三年,乃至六年、九年、數十年。但并不一定是單獨地個人修持。例如:釋迦時代的結夏安居,中國禪林的冬、夏兩季禪期,是集合許多人共同修行的。天臺宗祖師們編撰的懺法、儀軌,都是集合六、七人或數十人共同結壇而修的。在佛世時的結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或于樹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是個別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現在所說的閉關。

  古代禪宗中流行一句話:“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可見對禪僧來說,必須等開悟后,才能有資格閉關。因為閉關修行需要一定基礎,否則,閉上三、五年,不是一無所成,便是因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來的誓愿。除禪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閉關之舉。如凈土宗為了念佛修行,閉凈土關;華嚴宗為了修法界觀,讀誦《華嚴經》,閉華嚴關。在佛教中,有一種名為“閉生死關”最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發(fā)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脫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幾年或十多年在閉關生活中度過,直到自己覺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關;如果沒有把握,便誓不出關。

  現在的叢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閉關修行,一般閉關的人有兩種目的:一者,為了能集中精力閱讀大藏經;二者,能夠順利專修某一法門。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數月,也有數年的。閉關者住的房子稱為“關房”,一般都建在僻靜處,關房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如有小陽臺能讓閉關者曬到太陽,內有廁所等等。在閉關期間,以不出關房為原則。所以在關房外,必須有人護持飲食、醫(yī)藥等事,稱為“護關”。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閉關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舉行很隆重的閉關儀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維那師舉香贊,接著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大悲咒》三遍,《心經》一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唱觀音贊“菩薩號圓通”,關主(閉關的人)行十方禮,感謝大眾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薩加持。接著,唱“觀音菩薩妙難酬”八句偈,大眾念觀世音菩薩圣號,每人拿一枝香,送“關主”到關房前。在關房前預設香桌,方丈和尚、關主拈香,接著敲引磬三陣,方丈說法,說明閉關的重要意義,勸關主能珍惜這殊勝的因緣,在關中努力修行。說法后,和尚說“請”,關主進門時,回首禮謝大眾,三拜關門,大眾回大殿念回向偈。

  關主閉關結束時,寺院也舉行很隆重的儀式來祝賀,并且有很多信徒供養(yǎng)關主。首先由客堂掛“啟關牌”通知大眾,大眾在聽到午梆后齊集大殿,唱香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接著念“天上天下無如佛”四句偈。大眾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圣號到關房前,悅眾敲引磬三陣,方丈和尚說法,說畢,和尚用“如意”一擊關鎖,喊“開”,關主出關后,隨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謁,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后,關主必須在大殿中禮謝大眾。

  閉關修行能夠放下雜務,杜絕外緣,是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須具備許多因緣條件,一者閉關者的禪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