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為天下蒼生祈福,放生的意義不容小視

為天下蒼生祈福,放生的意義不容小視

  中國漢地放生習俗歷史悠久,也已形成傳統(tǒng),對于喚醒世人的惻隱、仁恕、慈悲之心,為天下蒼生祈福,德被萬物,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客觀上也有利于生態(tài)保護。

  近百年來,隨著科技發(fā)展、工業(yè)革命,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給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帶來極大的富足和便利,另一方面則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各種自然資源加速流失。從人文層面看,更是出現(xiàn)了精神空虛、道德淪喪、戰(zhàn)爭威脅不斷、恐怖主義盛行;從生物界來看,各種生物種類正以空前的速度在減少,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不是被人類大量捕殺,就是因人類的活動而失去美好的家園,各種動物的權益受到空前的大規(guī)模的剝奪,甚至受到殘酷的虐待。

  這一切已引起廣大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和反省,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它們的權益應當?shù)玫骄S護,正如當年非洲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權益應當維護一樣,一些大眾媒體為此仗義直言,各種環(huán)境保護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紛紛建立,一些歐美國家還制訂了各種保障動物福利的法律。這一反對物種歧視、為動物爭取福利的運動,是在20世紀隨著反對種族歧視和爭取婦女權利運動而興起的,這個運動的目標,是把利他主義的精神從人類自己擴大到非人類動物,因為那些動物也同人們一樣,能夠感受痛苦與快樂。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我們的任務是要解放我們自己,這需要擴大我們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靈和美妙的大自然。”哲學家康德說:“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一些社會學研究證明,兒童時期對動物殘忍的人,成年后犯罪率升高。

  因此,在21世紀,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具有特殊而積極的意義。提倡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殺戮和恐怖主義,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諧的社會;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抑制不合理的消費和奢靡、腐敗之風,改變不良的餐飲習慣,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從佛教修行來說,更是增長慈悲心,減少罪障、疾病,增福增壽,感得現(xiàn)世與來生善果的功德之行。

  當然,當代佛教徒在放生護生形式上應更靈活一些,不宜拘泥于傳統(tǒng);在內(nèi)容上應結(jié)合現(xiàn)實,作相應的擴充,充分發(fā)揮其積極的影響,避免消極的影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