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拜佛的講究與拜法,以及參拜不同菩薩的意義

拜佛的講究與拜法,以及參拜不同菩薩的意義

拜佛的講究

  到廟中拜神可有發(fā)覺除了廟中主神外,還有許多香爐例如福德、天地、門神或其他神祗,如果沒有留意的便要注意了。俗云:“入廟拜神、入屋叫人”這是一種尊重及禮貌入廟拜神要供香但并不代表神祗會吸這些香這是一種與神靈打招呼的方式。

  首先說選門進,寺廟建筑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鄭博士提醒注意:只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1、進門時,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

  2、燒香的話,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3、先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因為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人們就常說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進門叩頭了。叩頭的話,要認準佛祖菩薩或羅漢。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薩一陣猛叩頭。

  4、跪拜的姿勢是這樣的,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這個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還有一個儀式叫“開光”,當然是由得道高僧來主持最好。平時開光的東西置于家中,須得初一十五凈手焚香,否則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開普光,則不同,開光的物件可隨身攜帶。供開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5、把開光的物品和寫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記不住生辰八字可不寫)的紙用紅紙或紅錦囊包好,遞上隨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數(shù)字相關),請大師幫忙開光。言語需恭敬,否則冒犯了大師,不給你開光。

  開光的過程是把所有的開光物件放于一托盤,置于佛前,大師念經數(shù)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賦于靈氣與法力,可以帶在身邊保佑你了。

拜佛的具體拜法

  拜佛宜從佛制,其拜法與俗制不同,茲將拜法詳述如下:

  (一)兩手(十指并攏)和掌(斜向上)當胸,站于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ǘ┓钟艺葡蛳拢从谄褕F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于蒲團上

 。ㄈ┮宰笳瓢从谄褕F之前左邊;

 。ㄋ模┮杂艺茝闹行囊朴谄褕F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

  (五)以頭按于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六)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ㄆ撸┮詢墒智阜崔D,仍按于蒲團之原處;

 。ò耍╊^離蒲團由伏而起;

 。ň牛┮杂艺埔朴谄褕F之中心;

  (十)以左掌離蒲團,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狀;

  (十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于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shù)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畢后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內,迭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齊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迭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迭至右至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

參拜不同菩薩的意義

  1、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么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會對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贊,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了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2、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后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3、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4、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fā)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5、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