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東方化的面孔?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東方化的面孔?

  我們到佛教寺院的時候,一進門總能看到一尊笑臉盈盈、大腹便便的佛像。非常多的人都知道,這是“彌勒佛”!

  但,其實這是錯誤的。

  不過,也不完全錯,因為彌勒佛是我們的未來佛。

  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后才會下誕到娑婆世間,成為第五尊佛(現(xiàn)在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而現(xiàn)在,我們民間所說的“彌勒佛”,是以菩薩身在兜率天宮內(nèi)院,為天人講經(jīng)說法。所以他現(xiàn)在是:彌勒菩薩。是等待著時機成熟才成佛的“菩薩”。

  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但是為什么我們的彌勒菩薩是這么的東方化的面孔呢?然而…

彌勒菩薩(筑于公元第三世紀(jì) 犍陀羅藝術(shù))

彌勒菩薩(筑于公元第三世紀(jì) 犍陀羅藝術(shù))

  哎呀!怎么和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彌勒菩薩完完全全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我國唐末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個胖胖的和尚,名叫契此。他常年提著一個布袋,大腹袒露,笑口常開,出語無定,隨處寢臥,而且幽默風(fēng)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人們又稱他為布袋和尚。有人向他求教佛法,他往往以幾句富含禪意的詩偈示人。比如:“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等等。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當(dāng)屬這首《插秧偈》:手持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公元589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在岳林寺東廊一塊磐石上,說了一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說完便圓寂了。這個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從這以后,彌勒菩薩的造像就都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而塑造。

  今日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布袋和尚的紀(jì)念日。我們知道了布袋和尚的故事,除了對他的紀(jì)念之外,更要理解其中的深意,學(xué)習(xí)他歡喜和包容的生活態(tài)度,凡事不要太執(zhí)著,認(rèn)真而不較真,才能沒有煩惱。所以首先要有肚量,能夠包容萬物,不與人計較;再次要有慈悲,以笑臉迎人,以歡喜之心去接納一切。所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們文殊院的“空林修養(yǎng)”是“承當(dāng)、奉獻、歡喜、包容”,其中“包容”和“歡喜”就是傳承布袋和尚的精神而來。

  彌勒菩薩教我們為人處世之道,要心地豁達,營造輕松的心境與人際關(guān)系。在與人相處時,多想想彌勒菩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時時觀照自我的內(nèi)心,是否懂得用智慧去化解、疏導(dǎo)憤怒的情緒?是否通過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在不斷地磨煉自己?

  進入漢傳佛教寺院,在彌勒菩薩造像旁邊,往往還能看到一副楹聯(lián)概括其精神和對世人的教誨——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今日三月初三,你開口笑了么?今天,明天,明天的明天……記得布袋和尚對我們示現(xiàn)的教誨,一切以寬廣如大海般的胸懷去面對,人生定能更加圓滿。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成都文殊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