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佛經的基本結構,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佛教經典雖然按內容來說有經、律、論之分,按派別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別,但這些典籍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
經題
經題是佛經的題目,一般由“人”(人名)、“法”(教法)、“喻”(譬如)三個元素組成。這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共有七種命名方式:
以人名為佛經名的《維摩詰經》;以教法為名的《大般涅槃經》;以譬喻為名的《梵網經》;以人名和教法為名的《佛說人王般若經》;以教法和譬喻為名的《妙法蓮華經》;以人名和譬喻為名的《如來師子吼經》;同時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通過經題,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內容,也可以初步判斷它是屬于經、律、論的哪一部。
經:經題形式一般為《ooo經》,如《阿含經》。
律:經題形式一般為《ooo律》、《ooo戒本》,如《四分律》。
論:經題形式一般為《ooo論》、《ooo疏》、《ooo釋》,如《大智度論》。
另外,從經題我們還能大概判斷佛經的派別,可以看出它是顯教還是密教。
顯教佛經:大多能從經題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為《ooo經》、《ooo律》、《ooo論》。
密教佛經:無法從經題文字上看出內涵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為《ooo教王經》、《ooo陀羅尼》、《ooo儀軌》。
雖然我們通過經題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分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經題了解佛經的內涵。相傳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翻譯者
當初釋迦牟尼說法時,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語,不立文字,盡量做到簡單易懂。在釋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弟子將他的言教寫成巴利文的佛經。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為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后,中國的僧眾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巴利文到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周轉,再加上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F在,我們讀到的佛經大多文字優(yōu)美、不可增刪,這個結果是經過中外200余位譯師的10個世紀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經的翻譯中,主要以鳩摩羅什和玄奘所翻譯的佛經流傳最廣。
鳩摩羅什,他一生翻譯了300多卷、近300萬字佛經,影響深遠。在語言和文風上,鳩摩羅什和他的譯經團隊一改以往佛經翻譯過于樸實的不足,不僅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筆流暢優(yōu)美,甚至成為文學名篇。如現在我們看到的《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佛經,最為流傳的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以鳩摩羅什為界,中國的佛教翻譯被分為兩個時期,在他之前翻譯的佛經被稱為舊譯,自他之后翻譯的佛經被稱為新譯。唐代初期,因為漢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已經難以閱讀了,這讓當時的僧眾倍感困惑。于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并帶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學精華,在他回到長安后,他組織了譯場對這些佛經進行翻譯。由于玄奘通曉中印兩國語言,他和他的團隊所翻譯的佛經更接近梵文經書的旨意,譯場所設立的潤文一職也保證了經書的可讀性。
正因為佛經的翻譯者人數眾多,水平各異,所以我們在閱讀佛經時一定要注意翻譯者,如果翻譯者不同,同一本經書的內容就很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理解。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金剛經》,從后秦到唐代,就有6種譯本,其中,我們最常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無聞了。
正文
正文是佛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正文,佛經的教義得以闡明,因此佛經的正文也是佛經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體
佛經的教義主要通過佛經的正文表現,而佛經的體裁就是通過佛經的文體表現。一般來說,佛經的文體通常分為長行、偈頌和密咒三種形式。
長行,是指直說佛教教義的長行散文。由于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極有文學底蘊,為了便于傳教,他廣泛利用了古印度的神話、傳說、格言等多種文學形式宣說教義,因此,他的傳教說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天馬行空、揮灑自如的說教。
偈頌,是指與長行相對的韻文,主要分為應頌和諷頌。應頌是以韻文形式贊頌前面的長行詩文,重復前文的教義;而諷頌則是直接以偈頌體裁顯示教義,并不重復長行詩文的內容。一般來說,佛經中有二者混用的情況,并沒有過于明確地區(qū)分。漢譯佛經的韻文主要是五言、七言。
密咒,又名真言,是佛教諸圣的密語。因為密咒是凡人無法了解的大智慧,漢語中也沒有能表達其含義的詞語,所以佛經中一般只有密咒的音譯,并不翻譯密咒的含義。在佛門密咒中,一般人最熟悉的應該是“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大致意思就是“皈依觀世音菩薩!希望您的大力加持,使我顯現清凈無染、隨意變現的自性功德,到達我想去的任何境界!”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知足少欲少煩惱
- 多也足,少也足
- 什么是滿足?
- 容易知足是不求上進?
- 知足就不會抱怨
- 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 最自在的生活享受
- 真正的解脫
- 幸福是什么?
- “忙”不是問題
- 都是新的
- 忙中有序地趕工作
- 快不一定就好
- 把工作當成趣味的生活
- 保持平靜的心
- 好壞不放心上
- 工作要懂得隨順因緣
- 面對工作調整,要能夠隨遇而安,別挑三揀四
- 放下身段大有可為
- 別做一行怨一行
- 以諒解解開壓力
- 把希望當成壓力
- 少一點得失心
- 轉壓力為自我期許
- 盡其在我
- 把自己放空一下
- 壓力是成長助力
- 心甘情愿就不苦
- 挫折是正常的
- 不和過去比較
- 化解壓力
- 不求人關心
- 堅持走下去
- 機會總會輪到你
- 讓彈力球變成棉花
- 在機會中發(fā)展與成長
- 盡其在我,雖敗猶成,僥幸而得,雖成實敗
- 自我激勵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健全的性格
- 對于生活要心存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