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與什么區(qū)別?

  大乘和小乘

  上座、大眾部的分裂

  佛陀在世時,僧伽有嚴密的組織和戒律,僧眾遇有疑問或者發(fā)生爭論,都可以請示佛陀,所以當時的教團是統(tǒng)一而和諧的。

  可是在佛入滅后約一百一十年,僧伽因為對于戒律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分裂成兩派,保守的稱為「上座部」,進步的稱為「大眾部」。后來,又因教理的觀點不同,一再分裂成二十個派別。

  大乘繼小乘而興起

  后來一部份的大眾部發(fā)展為大乘,他們把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其他派別通稱為小乘。在印度,小乘佛教一直流行了五、六百年之久,他們只著重自我的解脫,求證阿羅漢果,而且認為他們才是正統(tǒng)的佛教。直至西元二世紀到五世紀,有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論師相繼出現(xiàn),提倡菩薩之道,以自利、利他為修行的目標,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符合佛陀創(chuàng)立佛教的本意。大乘因而興起,小乘則日漸衰微。

  小乘和大乘的區(qū)分

  依照龍樹菩薩所作的「大智度論」所說﹕「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俱為自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由此可見小乘只是著重自己的解脫,大乘則著重利益一切眾生;而唯有大乘才能解決一切眾生的苦惱。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傳入中國后,以大乘教義最受推崇,并且得以發(fā)揚光大,進而產(chǎn)生了凈土、天臺、三論、法相、律、華嚴、禪、密等八大宗派,歷代高僧輩出。

  在世界各地的傳橎

  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世界各地,大乘佛教主要流傳于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小乘佛教主要流傳到亞洲的其他國家,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

  近半世紀以來,佛教更流傳到歐、美的國家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