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在孤獨中感受佛教

\

  對于佛教,我非常崇敬,到過寒山寺、司徒廟、鐵頭寺、弘福寺,分別與那兒的和尚建立了聯(lián)系。前不久,一位名叫釋通思的法師送我的條幅,讓我百讀不厭。條幅寫道: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

  我是搞科學(xué)史研究的。在紛爭的塵世中,我常有弘一大師的體驗。為人真誠,是我做人的一貫原則。無論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也無論是高居顯赫的還是平民百姓,只要相求于我,我都真心相助的。然而,現(xiàn)實中許多不和諧的東西太多了,到那里去得到解脫的力量?在苦思中我找到了佛書,使我豁然,使我清新,使我大悟。

  想起了釋迦牟尼佛祖的經(jīng)歷,透過他一生的研究,使我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皈依佛教應(yīng)該走怎樣的路徑。佛祖只是離開林中苦行僧后,獨自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冥思苦想,最終才徹悟。如今許多教徒并沒有真正的宗教體驗。因為他們不是在孤獨中感受佛教,而是在公眾云集的場合,在信男信女甚至游客常去的寺廟里,在舉行人們常見的儀式中去領(lǐng)會一點宗教的感受。顯然,由此得到的宗教感受,怎能同佛祖在孤獨中感悟的境界一致呢?

  我是很贊成皈依佛教要完成三種境界修煉的說法。未入佛門,也只是凡夫欲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財是財,看色是色。”經(jīng)過佛教的熏陶,經(jīng)過孤獨中的修煉,你才達到第二種境界,那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財不是財,看色不是色。”我有這種體會。常常感覺到自己在空曠中,被空曠的寧靜所熔化了,不感到自身的存在。此時此刻,我覺得從未有過的新鮮。眼前好像出現(xiàn)了海洋,是那么無邊無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真實、那么全方位地呈現(xiàn)在自己的面前。不止是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地,而是真正感受到孤獨,感觸到那份永恒的感受。面對的是宇宙的全部,是萬物的整體,自己也在這孤獨的環(huán)境中得到理性的升華。一個人達到“看什么不是什么”的境界,豈不是真正皈依佛教了呢?然而,第三種境界不是所有人能達到的。那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看財還是財,看色還是色,”只是不為這一切所動。

  之所以提出在孤獨中感受佛教,是因為自己的體驗,也是因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才能使自己的靈魂與佛祖、與神靈、與宇宙的無限之際相遇。此時,你才有“與存在本身交談”的體驗,才有真正的“忘形的一體感”!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孤獨中感受佛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