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怎樣才能修養(yǎng)身心?平和

怎樣才能修養(yǎng)身心?平和

  在這浮躁的社會里,人難免會常感煩躁不安,要想靜心歸來,煩惱遠去,我們又該抱著怎樣的心態(tài)呢?

  北宋易學家卲雍曾說:“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卲雍大師的平和之氣,這對今人來說,無疑是一副安心良藥。

  平,意為“解恕和好”;和,意為“不剛不柔”。而平和,則是性情溫和不偏激,安靜、恭順、謙遜。

平和,是一種風度

  平和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成就,也不會以身份來標榜自己,或鄙視他人。他們不在乎名利得失,即使無為無功,也不因此墮落自卑。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一個平和之人。他一生縱情山水、且歌且行,與當時通過科舉求功名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但如此風度翩翩一生,也是極其快意瀟灑呀!

  欲得此風度,僅需常有平和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自然誠摯之心來對待對一切世事,快樂自然隨風而來。

平和,是一種哲學

  這一哲學并非只有圣人才能領悟,無論王侯將相,還是麻布粗衣,都是能將其頓悟于心的。因為它只需人的心里能存下這樣一種境界:即要洞悉怒火中燒的可怕、暴跳如雷的可憐、趨炎附勢的可悲、小人得志的可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洞悉這一切之后,平和則能給予人一種安全感,因為它能將人的情感之河以堤壩豁開,與周邊一切保持同一個高度,誰也不會淹沒誰。

  平和的哲義就在于此,它保護了平和之人能夠以最自然舒適的姿態(tài)在這社會上立足,自由而無束縛。

平和,是一種品格

  心態(tài)好的人,通常都是平和的,因為平和是一種品格,它能使初見者欣賞,久識者信任。友誼一點點增多,怨尤一點點減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劉禹錫在《陋室銘》的一句似是自嘲但實為樂觀豁達的話,雖說屋子簡陋不堪,但他的德馨滿室,這就不失為一種富有了。擁有如此平和之心,故能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平和,是一種心境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說:“如來,如來,本來如是”。心中若是印有松風水月,那么花香與鳥鳴就會很自然地涌入心間,這里所崇尚的便是一種平和的心境。眾所皆知,鐵礦能煉出鐵因為它本質是鐵,金礦煉出金,是因為它本質是金,我們硬要從鐵礦煉出成金,豈非妄想?這與鵝卵石中孵不出小雞的道理是相同。

  對于子女的生養(yǎng)教育亦是如此:提供正常的長身體和學習條件以外,讓他們懂得人生大道理就夠了,不必過多操心。俗話說:“世上本無枷,心鎖困住人。”若把世事煩惱招進心里,那么自然就鑄成了困擾自身的枷鎖,毫無自在可言。平和的心境就是能放得下自己,也容得下他人,一切不必強求。長此久往,清風自然徐來,煩惱自然遠去。

  跟叱吒風云相比,平和是什么也沒做。人生的奧妙正在于此:跋山涉水尚可做到,無為反而艱難。而這種“無為”恰恰又是大作為。

  只需謹記:靜守心房,順乎自然,無欲無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場”,場靜,周圍亂也變靜;場亂,周圍靜也亂。所以佛家講“境隨心轉”,“心凈則一切凈。”這就是平和的修養(yǎng)身心之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