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熄滅貪嗔癡,學佛為眾生離苦得樂

熄滅貪嗔癡,學佛為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學佛為離苦得樂。要離苦得樂,首先要熄滅我們的貪嗔癡。

  貪嗔癡啊,在佛經里面稱為三毒藥。它是眾生累生累世積累下來的,而且還不容易發(fā)現,無形當中就會生起來。

  特別是在生活當中,這個貪嗔癡時時刻刻都有。

  貪嗔癡如果沒有減少,沒有消除,你的心很難定下來。即使我們在誦經,在念佛也是如此。

  我們到這邊來共修,只不過環(huán)境比較殊勝,對我們只是當下起那么一點作用;我們一離開這個環(huán)境,貪嗔癡又開始蔓延。

  我們一直講隨喜功德。但是我們很多時候是隨喜不起來的。

  我們每個人都比較煩,因為每個人都要面對是是非非。沒有哪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沒有是非。

  是非,是由于我們有貪嗔癡才生起的。

  如果我們一面對是是非非,就對它很煩,那本來是人家造業(yè)的問題,我們卻馬上被填滿了,生起煩惱。

  煩惱一生起來,我們就開始造業(yè)。

  佛菩薩不是這樣。佛陀成佛以后,也有好多外道在傳他的是非。

  甚至他的弟子提婆達多還想加害他。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佛陀厲害,他要做教主。但是呢,佛陀不為這些是非所動,他有一個堅定的心,有至高無上的智慧。

  但我們就會生煩惱,一直去找為什么。“我沒有對不起你,你干嘛要說我?”等等一系列想法。

  因為我們有個我執(zhí),就為了我自己。佛陀他是為了眾生,他沒有考慮過自己怎么樣,而是眾生怎么離苦得樂。

  因為他自己也是從眾生走過來的,世間的苦他也嘗過。

  所以他成佛以后,第一堂課就是講苦諦,講苦集滅道四諦法。

  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哪就是苦的,他已經受過了。這個苦,他現在認識到根本了。

  后面又告訴我們,這個苦是可以斷的,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原來一直認為不可以解決。

  佛陀只是想把他經歷過的苦,他認識到的這個苦,后面他如何斷掉這個苦,怎么把這個傳授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他的心里面只有這個想法。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去加害他,去說他,傳他的是非,他的貪嗔癡都不生起來。

  那我們就不是。因為有個“我執(zhí)”,所以經書里講了很多對治的方法。

  實際上我執(zhí)不外于自己的貪心引起,后面就是嗔恨心在作怪。

  嗔恨心一起來,智慧就被屏蔽。所以人家一傳是非,自己就生煩惱。

  為什么是嗔心在作怪?換個角度說,因為你有傲慢心。

  你覺得自己做得挺好的,很有智慧的,很有能力的,別人不如你。所以人家一說你,你就生煩惱。

  或者看到別人做什么,你就生煩惱。

  我們換一種思維去認識它。

  從自己來說,如果人家在傳你的是非,一個人傳,兩個人傳,就說明什么呢?你有那么一點點的作用,有一點點的能力。

  也許那兩個人做不到你這樣,他在嫉妒你,他的嗔恨心也生起來,所以他才說你。

  如果更多的人在傳你是非,在說你,說明你的能力更大,認可你的人更多。

  當人家說我們是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以嗔恨心去對待,更不應該生煩惱。我們應該生歡喜心去接受。

  因為他已經認可你了,而且可能你某方面做的不到,他把你的問題指出來了,幫你改進。

  所以是非不管對與錯,都是能幫你的。如果沒有一個人說你,說明你已經是個沒有用的人。那才是可悲的事情。

  如果你的念頭這么一轉,煩惱就不生起來了。少生一個煩惱,你的貪嗔癡就會少了一點。修行就是這樣慢慢地修。

  我們看到人家有錢的,看不慣,也會生煩惱。這個嫉妒心、嗔心就生起來:“有錢有什么了不起?”

  是沒什么了不起,但是人家有錢是怎么來的。啃福報來的。沒有修福報呢,錢就不來的。

  我們無形當中嫉妒心就起來了,嗔心就起來了。

  我們不是去贊嘆,去隨喜:“哦,人家有錢是修來的,不容易。”

  我們沒有這個隨喜贊嘆,沒有隨喜功德。我們起的是嗔恨心。

  看別人長得漂亮,看別人長得帥,會嫉妒。

  “長得帥有什么用?什么也不是。長得漂亮有什么用?什么都不是,能做什么?”

  我們都是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

  人家長得好看,是前世修來的。他修的時候就專門修好相,沒有修別的福報。我們應該去隨喜贊嘆。但我們沒有。

  我們的貪嗔癡在生活當中就是這樣表現的。到修行上也是如此。

  “你有什么能力呢?你有什么了不起呢?你不是比我多出家兩天嗎?你不就比我多學佛兩天嗎?你有什么牛?”

  我們修行都是這樣一個心態(tài)。這都是嗔恨心的一種,會引發(fā)我們去造業(yè)。

  我們來到這邊共修也是如此。這個貪嗔癡是無所不在的,只是你沒有發(fā)現它。

  并不是說,“哎喲這個東西它很漂亮,我非要占為己有。”這樣才是貪嗔癡。不是的。

  我們在生活當中,從根本上,我們無形當中就有了。一遇到對境,有意無意就會引發(fā)出來。

  由于這樣的心,我們造業(yè)招感了很多眾生。好多的眾生就是因為這樣跟著你。

  這種心態(tài),特別在生活當中,世間的精神障礙。這樣的人不外于兩種原因:就是貪嗔癡太重,后面自己生煩惱而引起。

  因為貪嗔癡太重,他沒有包容心。積壓下來,精神上就出現問題。

  有附體的,也是如此。它為什么附到你身上,不附到別人身上?因為你跟它志同道合。不是一家人哪,不進一家門。

  我們要離苦得樂,要給十方冥陽兩界共同離苦得樂,在這邊念佛,唯一的就要把心放在佛號上,以一句佛號去成全冥陽兩界一切眾生。

  你心都放到念佛上,它一跑了,提醒自己:“我現在要為十方冥陽兩界離苦得樂,念好一句佛號,我不能想別的。”

  看到別的東西,貪嗔癡一生起來,馬上把它滅掉,不給它點燃:

  “我現在就要為十方冥陽兩界離苦得樂念一句佛號,我不能生起這樣的心”。

  我們這樣念一句佛號,就有功德。

  在生活當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碰到任何的煩惱,都是可以轉的。你念頭一轉,煩惱即菩提

  平時人家傳你是是非非,你一看到人家,一聽到的時候你就生煩惱。如果你一聽到人家傳你的是非,你馬上就:

  第一,自我安慰。說明我這個人還是有一點點用,所以有人在說我,在討論我。

  再深一步,可能某一個地方我做得不好。再反省一下自己。你這樣去想,煩惱就變成你的智慧。

  日后如果你犯過錯了,就不會重犯。這也是懺悔的一種。

  看到人家比自己好,以前是生一個嫉妒心。后面一轉念:

  “他牛,有他的理由,那福報是他自己修來的。他修了這么好的福報,我應該隨喜贊嘆他。我一定也要修得這樣的福報”。

  然后給自己定方案。

  這樣你原來看到人家都是起煩惱,后面念頭一轉,給自己的是動力,改變自己的動力,給自己修福修慧的動力。

  人;雙修的時候,什么都可以解決了。

  我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多大的困難,一定要把心放在佛號上。我們少一份抱怨,多一份付出,這樣念佛就有作用。

  所有的業(yè)障都是由貪嗔癡而引起。冥陽兩界跟我們有緣分,都是因為貪嗔癡。

  如果你的貪嗔癡少了,你的冤親債主貪嗔癡就少了;

  如果他貪嗔癡還很重,因為你貪嗔癡沒有了,他和你不是一家人了,就進不了你的家門。

  所以你不要去考慮他怎么樣,要考慮你怎么樣就可以。

  什么叫做正念呢?就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就是付出。

  如果人家整你,為什么他能整你?因為你有貪嗔癡,他也有貪嗔癡。

  如果你沒有了,他能整到你嗎?就整不到了。

  佛法跟所有的外道不一樣。

  所有的外道,一出問題就去找對方的原因,找對方的問題。他們對待冥界眾生的方法,就是把他趕走。

  但是你今天趕走,明天他再來;明天趕走,后天再來。

  如果碰到那個力氣比你大的,你推他一把,他扇你一巴掌。這樣問題越來越嚴重。

  而佛陀是以慈悲之心,度化眾生。不管你懷什么心來,我度化你,不把你攆走;我把你度化了,給你離苦得樂。

  要度化,就要有慈悲心,要有包容之心。你的正念一生起來,什么外道、妖魔鬼怪都找不到你。

  你有正念,龍?zhí)炀蜁o持你。如果你沒有正念,龍?zhí)觳蛔o持你,妖魔鬼怪跟著你。

  我們到這邊念佛,不要去想別的太多。什么問題不要去找根源,相信一句佛號就好。用一句佛號去對治你的貪嗔癡。

  你光念一句佛號,沒有目的也不行啊。沒有目的,你即使念一句佛號也沒有作用!為冥陽兩界眾生共同離苦得樂,這個是目的。

  你讓冤親債主離苦得樂了,他不找你啊。

  如果你念一句佛號老是想把他趕走,那是沒有作用的。那就不是慈悲心,而是嗔恨心。

  我們要有目的,有愿力,為冥陽兩界離苦得樂念好一句佛號。這樣我們所有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原標題:嫉妒嗔恨心,如何轉為正念丨廣獻法師開示

  轉自微信公眾號:金湖縣大佛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