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三部經(jīng)之差別

\

  凈土教因法然上人始獨立為凈土宗一宗,此如前述。因此法然上人對其它圣道門之修行,有旗幟鮮明地宣揚凈土門念佛一行之必要故,只是大約站在三經(jīng)一致的方面,倡導(dǎo)念佛一行的往生,所以不立三部經(jīng)的區(qū)別,而認為三部經(jīng)都同樣地在說念佛。又從四十八愿上來看,但以第十八愿為「王本愿」,其它的四十七愿是使眾生欣慕凈土之愿,即是「欣慕愿」。

  但親鸞大師主要是為了對凈土他流,發(fā)揮凈土真宗的面目,故在「諸行」、「念佛」相對之上,更作信心的「自力」、「他力」之相對細判。因此站在三經(jīng)差別的看法上,顯明「真」、「假」之區(qū)別。這從三部經(jīng)上來看,分《大經(jīng)》是真實之教,《觀》《小》二經(jīng)是權(quán)假之教;而在四十八愿上來看,第十八愿是真實的弘愿,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是方便的誓愿。此后再看這三部經(jīng)的差別之相,以了解親鸞大師的真意。

  親鸞大師在晚年時,撰述易解之《三經(jīng)往生文類》。此文類極簡單的舉出三部經(jīng)之差別,首先抄出其要點如下:

  言《大經(jīng)往生》者:如來選擇之本愿,不可思議之愿海,此謂之「他力」。此即依「念佛往生」之因,獲「必至滅度」之愿果,F(xiàn)生住于正定聚之位,必至真實報土。此是阿彌陀如來往相回向之真因故,開無上涅盤之果證。以此為《大經(jīng)》之宗致,故言「大經(jīng)往生」,又言「難思議往生」。

  言《觀經(jīng)往生》者:依「修諸功德」之愿,入「至心發(fā)愿」之誓,回向萬善諸行之自善,令欣慕凈土。故于《無量壽佛觀經(jīng)》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諸善,或說自力之稱名念佛,勸九品往生。以此為「他力中自力之宗致」,故謂之「觀經(jīng)往生」,此皆「方便化土」之往生,此言「雙樹林下往生」。

  言「彌陀經(jīng)往生」者:依「植諸德本」之誓愿,入「不果遂者」之真門,選善本德本之名號,而擱萬善諸行之少善。雖然,定散自力之行人,疑惑不信受不可思議之佛智,以如來之尊號為自己之善根,回向凈土,依賴果遂之誓(第二十愿),然雖稱念不可思議之名號,而疑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大悲誓愿。如來說:「其罪深重,系七寶牢獄,壽五百歲之間,不得自在,不見三寶,不得供養(yǎng)!谷灰蚍Q念如來之尊號故,生于胎宮;依德號故,謂之「難思往生」。因疑惑不可思議誓愿之罪故,不言難思議往生也,應(yīng)知。

  今以此指南及「教行信證文類」的說明為基因,來看三部經(jīng)的差別,凡有三愿、三門、三機、三往生,這稱為「三三法門」。

  先從三愿與三經(jīng)的關(guān)系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正誓救度眾生之因,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三愿。雖然阿彌陀佛的本意,是只以第十八愿之真實愿來救度一切眾生,但被救之眾生的根性,高下不等,所以只以一法不能救度一切,因此更開方便誘引之門,而立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從此門再漸漸導(dǎo)入第十八愿。

  大體上說,愿生凈土的根機雖然很多,概括言之,不出三種:

  1、全離自力的我慢,正受如來他力慈悲的機類。

  2、不能舍自力的我慢,而以自力修諸善萬行,依其功德欲往生凈土的機類。

  3、雖然認同如來的他力,尚不能舍棄自力余習的機類。

  第一種是他力之人,第二種是自力之人,第三種是半自力半他力之人。如來欲盡救此三種人,所以立三種誓以為救度之道。即:

  1、第十八愿是誓救度純粹他力信心者往生成佛之道。

  2、第十九愿是誓自力修行諸善功德者往生成佛之道。

  3、第二十愿是誓以彌陀他力的念佛作為自己的功德,而自力稱名者往生成佛之道。

  三部經(jīng)則是廣說此三愿之佛意的。當然這三種機類,都是依阿彌陀佛的本愿而被救,都是依靠他力,但加以細分,則其中又有1、純他力,2、純自力,3、半自力半他力。

  1、《大經(jīng)》彰顯第十八愿的旨趣:本來在此經(jīng)列舉三愿而加以說明,并非只是說第十八愿,但其三愿之說明是赤裸裸地區(qū)分出真實(第十八愿)與方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而不像《觀》《小》二經(jīng)用隱顯法。這是完全舍棄方便之教,而直說真實純他力之教法。故第十八愿的旨趣,是《大經(jīng)》的表達最直接最清楚。

  2、《觀經(jīng)》說明第十九愿的旨趣:此經(jīng)是說修定散二善回向往生凈土。但從經(jīng)文的顯義來看,是廣說第十九愿的意義。然第十九愿的機類,應(yīng)該使其轉(zhuǎn)入第二十愿或第十八愿,所以到了經(jīng)末付囑時,便廢定散二善,而立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

  3、《小經(jīng)》廣說第二十愿的旨趣:即說明從他力所賜的名號,以為自己的所有物,而作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地稱念,以求往生凈土。這都是第二十愿的內(nèi)涵。

  再進一步來看三門與三經(jīng)的關(guān)系。三門就是要門、真門、弘愿門;《大經(jīng)》說弘愿門,《觀經(jīng)》說要門,《小經(jīng)》說真門。

  要門:就是定散自力的諸行往生。此定散諸行是轉(zhuǎn)入弘愿法的重要門戶,故稱要門。今《觀經(jīng)》的說法有隱顯二義,若從隱義來看,是說弘愿門的經(jīng)。若從顯義來看,是說定散要門的經(jīng)。

  真門:是指自力念佛之教。此念佛是如來「真」實之行故,與定散諸行往生的方便假門(要門)相對,名為念佛往生的真門。在《小經(jīng)》將定散二善貶為小善根小福德,而勸一心不亂的稱名,此即真門的說法。

  弘愿門:是指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一道。第十八愿是「弘」廣地救度十方眾生的誓愿,是佛的本愿,故名弘愿。而《大經(jīng)》是說此第十八愿的旨趣,故可謂之弘愿門的說明。

  如前所述,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的三愿,意各不同,為什幺三經(jīng)會有不同的意義呢?此如前述被救機類有三種故。此三種機類,名正定聚之機、邪定聚之機、不定聚之機。此在《大經(jīng)》下卷初言: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依此段經(jīng)文而立此名。

  正定聚:親鸞大師在《御草稿和贊》的左訓(xùn)(注在左邊的平假名)中注釋「正定聚」說:「以信之一念,往生決定的機類,亦即聽聞第十八愿而入救度之位的機類!梗ㄕň壑,是往生極樂才得到,還是在此娑婆世界之時就能得到的議論,亦即彼土正定聚或現(xiàn)生正定聚的議論,此于后文「現(xiàn)生不退論」之時將詳述)!洞蠼(jīng)》是闡明第十八愿之經(jīng),所以信受此教理的機類,是入正定聚的機類。

  邪定聚:就是修非本愿正意的定散自力諸行,而欲往生凈土之機類,是指依第十九愿被救的人。在此之邪,并非邪惡之意,是修非本愿諸行的人,因與正定聚的「正」相對,所以名「邪」。此機正是信受《觀經(jīng)》之說法的機類。

  不定聚:就是將「他力的念佛」以自力的心稱念欲往生凈土的機類,是指依第二十愿被救的人。此人稱念「他力的念佛」所以不能名「邪」,不過因以自力心稱念所以也不能名「正」,因此名不定聚!缎〗(jīng)》正為救度此等機類而說的經(jīng)。

  又順便一提,前述三定聚的機類,正是區(qū)分依三愿被救的人。此外釋尊說三部經(jīng)之時,是以何種人做為對機呢?即當知釋尊是向那一種人說三部經(jīng)呢?此在覺如上人的《口傳鈔》中說:

三經(jīng)之說時是:

  《大無量壽經(jīng)》說明「法之真實」,對機皆是「權(quán)機」;

  《觀無量壽經(jīng)》說明「機之真實」,此是「實機」,即以五障之女人韋提為對機,遠齊末世之女人與惡人。

  《小阿彌陀經(jīng)》說明前所述「機法之真實」。合上二經(jīng)而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等「無上大利之本愿名號」,結(jié)成一日七日之執(zhí)持名號,而顯諸佛證誠之實語。依此而釋「世尊說法時將了」。即一代說教終止之肝要,今以彌陀之名號付囑流通之本意,在經(jīng)文可見。

以此一段文為依據(jù),將機法之權(quán)實,示圖如下:

  三經(jīng)教機所被機「愚禿鈔」「大經(jīng)贊」

  大經(jīng)實(他力信仰)權(quán)(彌勒、普賢、阿難)頓機教俱頓──一乘圓滿之機觀經(jīng)權(quán)(自力修行)實(心想贏劣的韋提)漸機教俱漸──漸教回向小經(jīng)實(他力念佛)實(五濁惡世的眾生)漸教頓機漸──一乘之機《大經(jīng)》:宣揚第十八愿的正意、他力的信仰,所以法是真實之教,此真實他力之教,不是以彌勒菩薩、普賢菩薩等有能力的圣賢為對機(救度的對象),而是以救度惡人凡夫為真正目的。但《大經(jīng)》不是以惡人凡夫為對告眾,卻是以彌勒菩薩等圣者為對告眾,此等圣者是權(quán)作惡人凡夫的代理人來聽聞《大經(jīng)》之教。所以《大經(jīng)》的聽眾之根機并非真實的凡夫,而是權(quán)且代理惡人凡夫而權(quán)化的圣者,故《大經(jīng)》的說法是「教實機權(quán)」。

  《觀經(jīng)》:說明定散二善的修行,這是釋尊為了導(dǎo)入真實他力的信仰,而方便權(quán)說的經(jīng)典。所以從法的角度來看,《觀經(jīng)》可說是權(quán)假方便之教。但聽聞的對象是何種人呢?是以愚癡的韋提希夫人為對象。這種女人是真實的凡夫,正是如來所要救度的對象,《觀經(jīng)》是為這種真實的凡夫所說的。故《觀經(jīng)》的說法是「教權(quán)機實」。

  《小經(jīng)》:法是勸他力念佛,對機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所以教是真實,機也是真實的凡夫。至此機教同是真實,清楚地顯出彌陀他力的救度正為此五濁惡世的凡夫惡人。由此,才能仰知如來的慈悲,俯思吾等惡人竟是彌陀慈悲救度的對象,不禁令人感泣!

  已如前述,能救的誓愿有三種,被救的機類也有三種,則被救往生的相,也不能不有三種,即在此生出「三往生」的差別。三往生即《大經(jīng)》往生是「難思議往生」,《觀經(jīng)》往生是「雙樹林下往生」,《小經(jīng)》往生是「難思往生」。

  第一難思議往生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議、不可稱、不可說之往生。行是他力,信也是他力,同是不可思議的因,所以果的往生也是難思議。聞信《大經(jīng)》的人,正是依此往生而至「真實報土」。

  第二雙樹林下往生這是比擬釋尊入滅之相而取名的。中印度的拘尸那伽羅(Kusinagara)城之附近的跋提河(Hiranyavati)邊有娑羅樹(Sala),四方各有二棵(一雙),共八棵,釋尊臥在正中央,于中夜時寂然入涅磐。今此《觀經(jīng)》的往生不是往生真實報土,而是往生「方便化土」,所以形容如應(yīng)身佛的釋尊入滅,故言「雙樹林下往生」。

  第三難思往生是指第二十愿自力稱名者之「化土往生」!鸽y思」的意思與「難思議」相同,但是若從《小經(jīng)》的顯義來看,此往生人將他力的名號以自力稱念,屬半他力半自力的人,所以略去「議」之一字。

  因此凈土法門分極樂凈土為「化土」、「報土」二種,并判《大經(jīng)》的往生是「報土往生」;《觀》《小》二經(jīng)的往生是「化土往生」。報土是酬報阿彌陀佛的本愿而顯現(xiàn)的真實之極樂凈土,化土是阿彌陀佛權(quán)設(shè)方便的極樂凈土。明信佛的人,往生報土,而不明信佛的人,往生化土,而且被包在蓮花中得狹隘之樂。我們疑惑很深,很難明信佛智,所以釋尊才說此化土,而勸我等早離疑惑。若這樣地體會時,不得不仰知化土也是勸信的大悲方便之施設(shè)。

將此章所述的要點圖示如下:

  《大經(jīng)》之教徹徹底底都是「真實」之教,而《觀經(jīng)》與《小經(jīng)》之教僅是為了導(dǎo)入《大經(jīng)》之教而「方便」說的。故凈土之教有真實(真)與方便(假)二種,此謂之「真假分判」。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