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漢傳佛教過去受戒為何要燙戒疤

  漢傳佛教過去受戒為何要燙戒疤

  戒疤又稱香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凈戒體而燃香于身上所遺留的疤痕。其行為起自于舍身供養(yǎng)的佛家思想,也被視為斷除我執(zhí)。舊時出家人受戒時,所燃香疤的數(shù)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在家眾多于受菩薩戒日的前夜燒戒疤于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于頭頂,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

  根據(jù)《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燒戒疤相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與七眾受戒,燃香于頂,指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后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的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于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沒有在受戒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guī)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和尚及其他國家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

  1983年12月已經(jīng)被中國佛教協(xié)會發(fā)文廢止了。在《關(guān)于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的文件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后一律廢止”。從此以后,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