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七卷 翻譯名義集
第七卷 翻譯名義集
地獄篇第二十六
輔行云。地獄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名為地獄。故婆沙云。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乃有其獄。然此地獄有大有小。如大論云。言八大獄者。一活。二黑繩。三合會。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熱。七大熱。八阿鼻地獄。如是等種種。八大地獄。復(fù)有十六小地獄。為眷屬。八寒冰。八炎火。言八炎火地獄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燒林。四名劍林。五名刀道。六名鐵刺林。七名堿河。八名銅橛。八寒冰獄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羅浮陀無孔。三名呵羅羅。寒顫聲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聲。五名睺睺。亦是患寒聲。六名漚波羅。此地獄冰逼作青蓮華色。七名波頭摩。紅蓮華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摩訶波頭摩。其中受苦。隨其作業(yè)。各有輕重。其最重處。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那落迦。此翻惡者。那落是者。義迦是惡義。造惡之者生彼處。故此標(biāo)正報也捺落迦。或那落迦。此云不可樂。亦云苦具。亦云苦器。此標(biāo)依報也。
泥犁耶。文句云。地獄此方名。梵稱泥犁。秦言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無利。故云無有。或言卑下;蜓詨櫬洹V嘘幍箲。諸根皆毀壞故;蜓詿o者。更無赦處。
阿鼻。此云無間。觀佛三昧經(jīng)云。阿言無。鼻言救。成論明五無間。一趣果無間。舍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
頞部陀。俱舍云皰。寒觸身分。皆悉生皰。
尼刺部陀。此云皰裂。嚴(yán)寒所逼。身皰裂也。此二從相。
頞哳吒謔謔婆虎虎婆。義府云。以寒增甚?诓坏瞄_。但得動舌作哳吒之聲。此三約受苦聲。以立名。
嗢缽羅。此云青蓮華。
缽特摩。此云紅蓮華。
摩訶缽特摩。此云大紅蓮華。此等皆是寒逼其身。乃作青紅等色。
賓吒羅。此云集欲。適入尋出。雖復(fù)在中而無痛苦。
阿波那伽低。經(jīng)音義此云惡趣。有三惡趣。亦名三涂。言三涂者。摭華云。涂道也。論語云遇諸涂。按四解脫經(jīng)云。地獄名火涂道。餓鬼名刀涂道。畜生名血涂道。涂有二義。一取殘害義。涂謂涂炭。如尚書曰民墜涂炭。二取所趣義。涂謂涂道。如易云同歸而殊涂。然春秋言。四岳三涂。應(yīng)法師云。春秋有三涂危險之處。借此為名。通慧云。有本作途非也。須作涂泥之涂。后人妄云畜生餓鬼地獄名三涂。當(dāng)知此單指地獄也。然此指歸之說。非但違于吾教。四解脫經(jīng)刀血火三之文。又復(fù)誣其應(yīng)師音義。后學(xué)尋檢。自見妄立。又諸教典明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四北洲。五長壽天。六佛前佛后。七世智辯聰。八諸根不具。今述頌曰。三涂。北洲。長壽天。諸根不具。并世智佛前佛后。共八難。受此果。不得圣化。故名難處;蛞允乐寝q聰。名為生邪見家。凈名疏。明二種八難。一者凡夫住事八難。二者二乘住理八難。事即界內(nèi)八難。理乃界外八難。荊溪云。若欲略明。則有余中三十心人。為三惡道。住無我法。名為北洲。地前法愛。如長壽天。未有初地十種六根。名諸根不具。地前智淺。如世智辯聰。不窮中理。如佛前后。若實報中。位位相望。節(jié)節(jié)作之。此并障于中道理也。成論明。菩薩說四論。摧八難。一生中國輪。能摧五難。謂三涂。北洲及長壽天。二修正愿輪。摧世智辯聰。三植善因輪。摧聾盲喑啞。四近善人輪。摧佛前佛后。欲摧八難當(dāng)習(xí)四輪。故今示之。令思修耳。
世界篇第二十七
楞嚴(yán)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dāng)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世界有二種。一眾生世界。是正報。二器世界。是依報。故楞嚴(yán)云。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大論明三種世間。一者五陰。二者眾生。三者國土。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隔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界有二種。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此名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此名四圣。指月鈔問。十界之名。有何顯據(jù)。答大論云。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記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種。一飲食。二睡眠。三淫欲。于此三事。希須名欲。若有情界。從他化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fēng)輪。皆欲界攝。二色界者。形質(zhì)清凈身相殊勝。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三無色界者。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總舉則六道。別分乃二十五有。荊溪頌曰。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種。謂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昔南山尊者。問韋天將軍曰。余聞一佛化境三千國土日月歲數(shù);蜓园賰|;蜓郧О賰|。答曰如師問。百億千百億者。經(jīng)文分明。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時語訛惑。略致斯?fàn)?傄灾Hf億日月為一大千。熏聞云?治魈鞌(shù)。億有大小。應(yīng)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億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釋尊所化之境。如法華云。如來亦復(fù)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處。真諦云。住處有二。一境界處。游歷之境。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處。為統(tǒng)出家之眾。此即祇園。婆沙云。舉舍衛(wèi)令遠(yuǎn)人知國。是總也。舉祇園令近人知園是別也。
須摩題。大論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彌陀經(jīng)云。阿彌陀佛所居國土。名須摩題。
索訶。西域記云。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娑訶。皆訛。楞伽翻能忍。悲華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jīng)云。沙訶漢言忍界。真諦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雜會世界。長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傳云。娑婆則大千總號。孤山云。舉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東弗于逮。西域記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東毗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訛也。此云勝。勝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諸方之前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出處也。俱舍云。東毗提訶洲其相如半月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
閻浮提。訛云剡浮。此云勝金。大論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于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閻浮提。刊正云。此則河因樹立稱。金因河得名。長水云;蛟崎惛」c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為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焰。西域記云。南瞻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以冉)浮洲訛也。藏鈔云。瞻部此土無相當(dāng)故不翻。唯西域記音中。翻為穢樹。南瞻部洲。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其相如車。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人壽無定限。
西瞿耶尼。此云牛貨。亦翻取與。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為貨。俱舍鈔云。劫初時。因高樹下有一寶牛。為貨易故。西域記云。西瞿陀尼洲。舊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訛。俱舍云。西牛貨洲壽五百歲。相圓無缺長十六肘。
北郁單越;蛴翕蛟。此云勝處。亦云勝生。于四洲中。有情處貨皆最勝故。亦云高上。出余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長三十二肘。壽滿一千歲。故俱舍云。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以壽定故。以樂極故。以執(zhí)堅故。圣人不生。八難中一。若論值佛聞法。南洲最上。故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淫。二識念力。三能精進(jìn)。所以諸佛。唯出南洲。西域記云。北拘盧洲。舊曰郁丹越。又曰鳩樓訛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則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唯瞻部洲。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yīng)。感有金銀銅鐵之異。
諸國篇第二十八
古之王者。建國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陰陽之所和。仁王經(jīng)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楞嚴(yán)經(jīng)云。此閻浮提。大國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閻浮提。八萬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無像。豈假地以居之。應(yīng)物有形。故隨國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維衛(wèi)。成道摩竭提。說法波羅柰。入滅俱尸那。故此四處。建窣堵波。智度論云。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如偈說。一切論議師。自愛所知法。如人念生地。雖出家猶諍。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如偈說。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皆供養(yǎng)法師敬尊重。
印度。西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議紏紛。舊云身篤。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云云)。良以其土圣賢繼軌。導(dǎo)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劃野區(qū)分。七十余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成光子曰。中天竺國。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南至金地國。西至阿拘遮國。北至小香山阿耨達(dá)。亦各五萬八千里。則知彼為中國矣。梁傳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問慧嚴(yán)曰。佛國將用何歷。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時。豎晷無影。所謂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黃。數(shù)尚五。八寸為尺。十兩當(dāng)此土十二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核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景。其法甚詳。宿度章紀(jì)。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難。后婆利國人來。果同嚴(yán)說。
婆羅痆(女點)斯國。西域記云。舊曰波羅柰。訛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羅柰。去其不遠(yuǎn)。造立王城;蚍@城。亦云鹿苑。
迦毗羅皤窣都。迦毗羅。此云黃色。皤窣都。此云所依處。上古有仙。曰黃頭。依此修道。西域記云。劫比羅伐窣堵。舊曰迦毗羅衛(wèi)。訛也。或名迦維衛(wèi)。或名迦夷。此云赤澤;蛎哦滇尦崴。此云能仁住處。音訛也。竺法蘭對漢明云。迦毗羅衛(wèi)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門慧嚴(yán)。與南蠻校尉何承天。共論華梵中邊之義。乃引周公測景之法。謂此土夏至之日。猶有余陰。天竺則無也。言測景者。周公攝政四年。欲求地中。而營王城。故以土圭測景。得穎川陽城。于是建都。土圭長尺有五寸。夏至日晝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與土圭等。此為地中。鄭司農(nóng)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當(dāng)知陽城蓋就此土。自為中耳。既有表景。豈非余陰耶。況此土東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觀之邊義彰矣。
舍婆提。西域記云。室羅筏悉底。舊訛云舍衛(wèi)。此云聞物。寶物多出此城。亦翻豐德。一具財寶。二妙五欲。三饒多聞。四豐解脫。義凈譯金剛云。名稱大城。摭華云。但得聞義。而缺物義。此乃憍薩羅國都城之號。槜李證真鈔云。為簡南憍薩娑國。故廢國名。而標(biāo)城號。發(fā)軫問諸經(jīng)中說佛生迦毗羅國。何以論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毗羅與舍婆提相鄰。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摩竭提。此云善勝又云無惱。西域記云。摩竭陀。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文句記云。此云不害。劫初已來無刑害故。至阿阇世。截指為刑。后自嚙指痛。復(fù)息此刑。佛當(dāng)生其地。故吉兆預(yù)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無害。文句曰此云天羅。天羅者王名。以王名國。城名王舍。
羅閱只伽羅。西域記。名曷羅阇姞利呬。(火利)此云王舍城。應(yīng)法師云。羅閱義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國中城名也。大論云。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進(jìn)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將諸婇女。入園游戲出城門時。一婆羅門來乞而語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貪窮當(dāng)見愍念賜自少多。王言敬如來告。當(dāng)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兩趐王名曰鹿足?罩酗w來。于婇女中。捉王將去。諸女啼哭。號慟一園。驚城內(nèi)外。搔擾悲惶。鹿足負(fù)王。騰躍虛空。至所住處。置九十九王中。須陀須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從生來。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門時。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還當(dāng)布施。不慮無常。辜負(fù)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爾畏此妄語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當(dāng)便來還。若過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難。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當(dāng)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爾還去。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之。愿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當(dāng)設(shè)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說偈言。實語第一戒。實語升天梯。實語為大人。妄語入地獄。我今守實語。寧棄身壽命。心無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發(fā)去到鹿足所。鹿足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說此。今相放舍。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拘尸那。此云角城。輔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毗耶離。亦名維耶離。鞞舍隸。吠舍離。此云廣嚴(yán)。西域記云。吠舍厘國。舊訛曰毗舍離。什師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離耶言廣嚴(yán)。其地平正莊嚴(yán)。凈名略疏云。此云廣博嚴(yán)凈。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yán)凈。有師翻為好稻。出好粳糧。勝于余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歸悅。
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場。約二十里。西域記云。城甚險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巒危崄。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tǒng);⑦h(yuǎn)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矩奢褐羅補羅城。西域記云。唐言上茅宮城。多出勝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拘蘇摩捕羅城。西域記云。唐言香華宮城。谷梁曰。城以保民為之。華嚴(yán)寶眼城天。告善財言。應(yīng)守護(hù)心城。離生死故。
羯若鞠阇。西域記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樹仙人。棲神入定。經(jīng)數(shù)萬歲。從定而起。見王百女。詣宮求請。唯幼稚女。而充給使。仙人懷怒。便惡咒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從是之后。名曲女城。
蘇伐剌拏瞿呾羅。西域記云。唐言金氏。出上黃金。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為國。
烏仗那。奘傳。唐言苑。昔阿輸迦王之苑囿也。舊曰烏場;蛟粸醪琛=杂。北印度境。
憍賞彌。西域記云。舊云拘睒彌。訛也。中印度境。
罽賓。此云賤種。西域記云。迦濕彌羅。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藍(lán)。于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投使。用供眾僧。末田底迦入寂滅后。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鄰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
劫布俎那。西域記云。曹國。
赭時。西域記云。唐言石國。
颯秣(音末)建。西域記云。唐言康國。
弭秣賀。西域記云。唐言米國。
屈霜(去呼)儞迦。西域記云。唐言何國。
阿踰(戈朱)阇。此云不可戰(zhàn)國。
喝捍。西域記云。唐言東安國。
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記云唐言中安國。
戊地。西域記云。唐言西安國。
羯霜那。西域記云。唐言史國。
阿耆尼。西域記云。舊曰烏耆。訛也。
屈(居物)支。西域記云。舊曰龜茲。又音丘慈。
健馱邏。西域記云。舊曰乾陀衛(wèi)。訛也。隋云香行國。
曷部多。西域記云。唐言奇特。
佉沙。西域記云。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言猶訛也。正音云室利訖干栗多底。
至那仆底。西域記云。唐言漢封。河西蕃維質(zhì)(音致)子所居。因為國號。
瞿薩怛那。西域記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晉)禱毗沙門像。額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渙那國。匈奴謂之干遁。諸胡謂之豁且。印度謂之屈丹。舊曰干闐。訛也。
薄佉羅。應(yīng)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僧伽羅。西域記。唐言執(zhí)師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執(zhí)師子。父殺應(yīng)王慕。王畏暴逆。重賞遠(yuǎn)放。船漂寶渚。遂立此國。
震旦;蛟徽娴。旃丹。琳法師云。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yán)音義。翻為漢地。此不善華言。樓炭經(jīng)云。蔥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東隅。故得名也。
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贊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難。此云邊鄙。即貶挫此方非中國也。西域記云。摩訶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清涼疏云。此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知三際。故言長。表知勝義。故言直。
蔑戾車。奘傳唐言邊地。北印度北境皆號蔑戾車。
乾闥婆城。大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zhuǎn)高轉(zhuǎn)滅。但可眼見而無有實。名揵闥婆城。靜苑華嚴(yán)音義云。西域名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固即謂龍蜃所現(xiàn)。輔行云。干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yuǎn)視似有。近看即無。
眾山篇第二十九
五岳鎮(zhèn)地。支那之書備焉。七金環(huán)山。天竺之典載矣。或作天龍窟宅;驗橘t圣道場。翻譯既傳。名義當(dāng)集。
勢羅。西域記唐言山。鄔波世羅。翻為小山。廣雅云。山產(chǎn)也。能產(chǎn)萬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蘇迷盧。西域記云。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訛。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jù)金輪上。日月之所回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huán)峙環(huán)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頗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毗曇俱舍云。妙高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觀經(jīng)疏云。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v廣亦爾。
彌樓。有人謂彌樓。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準(zhǔn)第一義法勝經(jīng)云。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舊譯俱舍。須彌亦云彌樓。是則梵音有異。若據(jù)法華。云內(nèi)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是則山體亦異。
柘(之夜)迦羅;蛟谱启闪_。又云斫迦羅。應(yīng)法師云。此云輪山。舊云鐵圍。圍即輪義。譯人義立。
耆阇崛。大論云。耆阇名鷲。崛名頭。是山頂似鷲。增一佛告諸比丘。此山久遠(yuǎn)同名靈鷲。觀經(jīng)疏云。諸圣仙靈依之而住。西域記云。宮城東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栗陀羅矩吒。此云鷲峰。亦云鷲臺。舊云耆阇崛。訛也。既棲鷲鳥。又類高臺。應(yīng)法師云。案梵本無靈義。此鳥有靈。知人死活。故號靈鷲。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雞足。似狼之跡。亦名狼跡。又名普賢山。白墡山。仙人山。負(fù)重山。
目真鄰?fù);蛟颇恐復(fù)。此云石山?/p>
缽羅笈菩提。凈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諸山上故曰明。西域記云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屈屈吒播陀。西域記云。唐言雞足山。亦名窶盧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峰。迦葉既入。三峰斂覆。三會說法之后。余有無量憍慢眾生。慈氏將登此山彈指峰開。迦葉授衣火化入滅。
因陀羅執(zhí)羅窶訶。西域記云。唐言帝釋窟。西峰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佛常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書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跡猶在。
[馬*夌](勒鄧)迦。西域記云。僧伽羅國。東南隅。有[馬*夌]迦山。巖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于此說[馬*夌]迦經(jīng)。舊曰楞伽經(jīng)。訛也。
補陀落迦;蛟蒲a涅洛迦。此云海島。又云小白華。西域記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游舍。
優(yōu)留曼陀。亦云優(yōu)留曼荼。此云大醍醐。
軻(苦賀)地羅。此譯軻空也。地羅者破也。名破空山。
比羅娑落。西域記云。唐言象堅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
彈多落迦。西域記云。舊曰檀特山。訛也。
逾健達(dá)羅。此云雙跡。此山之峰。有二隴道。似車跡故。
由干。此譯云雙。
陀羅。此云持。名雙持山。
伊沙馱羅。此云持軸。形如車軸故。
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樹名也。
蘇達(dá)梨舍那。此云善見。見者稱善。
頞溫縛拏。此云馬耳山。狀如彼故。
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礙神山。
尼民達(dá)羅。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魚故。
摩黎;蛟颇α_耶。在南天竺。多出栴檀。
尼民陀。此云持邊。七金外邊。護(hù)持圍繞余六山故。
諸水篇第三十
潤萬物者莫過乎水。形為四大。氣冠五行。禪源詮云。水舉名濕指體。澄之則清。混之則濁。堰之即止。決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別耳。
阿伽。此云水。釋名云水準(zhǔn)也。準(zhǔn)平物也。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明八功德水。一澄凈。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饑渴等一切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yǎng)諸根四大。凈覺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輕冷軟是觸入。美是味入。調(diào)適是法入。
阿耨達(dá)。西域記云。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dá)。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銀銅鐵。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愿力故。化為龍王。于中潛宅。出清冷水。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蛟粷摿鞯叵。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孝經(jīng)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信度。舊云辛頭。此云驗河。
殑(巨升)伽。此云天堂來。見從高處來故。又云河神之名以為河名。西域記舊曰恒河。又曰恒沙。訛也。章安云。諸經(jīng)多以恒河沙為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此即四悉檀也。
縛芻。此云青河。西域記云。舊曰博叉。訛也。
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記云。舊曰私陀。訛也。
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記云。唐言無勝。舊曰阿利羅跋提河。訛也。典言[口*尸](許梨)刺(力葛)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是產(chǎn)閻浮金處。梁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動。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舍身故。今至彼入滅。章安云相傳。熙連秪是跋提。今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蜓詮V四丈;虬苏。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熙連禪尼。此云不樂著河。度一切諸佛境界經(jīng)。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涅槃經(jīng)。說六河。謂生死河。涅槃河。煩惱河。佛性河。善法河。惡法河。
娑竭羅;蜴顿ち_。此云堿海。書曰。江漢朝宗于海。莊子曰。溟海者天池也;茨献釉弧:2蛔屗7e以成其大。孫卿子曰。不積細(xì)流無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吳都有朝夕之池。新華嚴(yán)云。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金剛?cè)敛粔牟粶缃?jīng)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此金剛輪隨時轉(zhuǎn)故。令大海水同一堿味。華嚴(yán)云。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復(fù)倍于前。其所出水。紺琉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大集云。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與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薩亦爾。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一切眾生心行。于一切法門。皆得慧明。華嚴(yán)云。海有奇特殊勝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能包容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并修無厭足。
賀邏馱。此云池。停水曰池。廣雅曰沼也。
提。大論翻洲。爾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須菩提若江河大海。四邊水?dāng)。是為洲。須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際斷。大論云。世間洲者。如洲四邊無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間亦如;蜓灾逎(徒亶)者(爾雅謂水內(nèi)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寶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寶渚。乃獲諸珍。大般涅槃。喻之為寶。
林木篇第三十一
毗藍(lán)名苑。母摘華而降生。菩提覺場。佛觀樹而行道。居鹿園以說法。住鶴林而涅槃。既皆依于修林。故宜編乎異木。
婆那。正言飯那。此云林。叢木曰林。雜阿含佛告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否。唯然已見。是處名曰優(yōu)留曼荼山。如來滅后百歲。有商人子。名曰優(yōu)波掘多。當(dāng)作佛事。教授師中。最為第一。
菩提樹。西域記云。即畢缽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shù)百尺。屢經(jīng)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干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fù)故。法苑云。釋迦道樹名阿沛多羅。
娑羅。此云堅固。北遠(yuǎn)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西域記云。其樹類斛。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華嚴(yán)音義。翻為高遠(yuǎn)。其林森聳。出于余林也。后分云。娑羅林間?v廣十二由旬。天人大眾。皆悉遍滿。尖頭針峰。受無邊眾。間無空缺。不相障蔽。大經(jīng)云。東方雙者喻常無常。南方雙者。喻樂無樂。西方雙者。喻我無我。北方雙者。喻凈不凈。四方各雙。故名雙樹。方面皆悉一枯一榮。后分云。東方一雙。在于佛后西方一雙。在于佛前。南方一雙。在于佛足。北方一雙。在于佛首。入涅槃已。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其樹慘然皆悉變白。
畢利叉。亦名畢落叉。此云高顯。佛于下降誕則為高勝名顯天人。故曰高顯。本行經(jīng)云。是時摩耶夫人。立地以手執(zhí)波羅叉樹枝。即生菩薩。
阿輸迦;蛎⑤斂隆4笳摲瓱o憂華樹。因果經(jīng)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毗藍(lán)尼園。見無憂華。舉右手摘。從右脅出。后漢法本內(nèi)傳云。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否。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于毗嵐園內(nèi)波羅樹下。右脅而誕。故普耀王。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氣。入貫太微。遍于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太史蘇由。是何祥耶。蘇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現(xiàn)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滿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滅度。故涅槃經(jīng)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出種種光。大地震動。聲至有頂。光遍三千。即周書異記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旦。暴風(fēng)忽起。發(fā)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后天陰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音廣)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對云。西方有大圣人。滅度魂相現(xiàn)耳。魏曇謨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麗問。朝代并同。荊溪輔行亦云。當(dāng)此周昭王甲寅之歲。第二齊王簡棲述頭陀寺記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洎隋翻經(jīng)學(xué)士費長房撰開皇三寶錄。佛以周莊王他十年。即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顯。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傳說恒星不現(xiàn)夜明也。瑞應(yīng)經(jīng)云。沸星下現(xiàn)。侍太子生。故左傳云。星隕如雨。本行經(jīng)說。虛空無云。自然而雨。左傳又稱。與雨偕也。又云成道即當(dāng)?shù)谑酥骰萃跏拍旯锖ヒ。示滅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時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凈覺造通源記。依此。費氏朝代。由凈名疏云。周時佛興。星隕如雨故也。法琳評曰。但據(jù)恒星為驗。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別由他事。案文殊師利般涅槃云。佛滅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灏傧扇擞。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槃。恒星之瑞。即其時也。又長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過。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云。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說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時。始成佛者。不應(yīng)經(jīng)教已傳洛矣。第三后周道安法師述二教論云。慧光遐照。莊王因睹夜明。靈液方津。明帝以之神夢。注云。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現(xiàn)星隕如雨。即周之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zāi)也。又依什法師年紀(jì)。及石柱銘。并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五年。歲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而滅度。法琳評曰。安之為論據(jù)羅什記。羅什記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漢桓帝時。在洛陽翻譯。信執(zhí)筆者據(jù)桓帝時。但羅什秦時始來。世高漢朝先至。二師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為記。非是安論造次繆陳。并由當(dāng)時傳者之過。又法顯傳云。圣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時生者。辯正評曰。雖外游諸國傳未可依。年月時乖殊俗實為河漢。又像正記定平王時戊午歲。法琳評曰。依像正記。罕見依憑。案通慧鷲嶺圣賢錄。說佛生時。凡有八別。一夏桀時。二商末武乙時。三西周昭王時。四穆王時。五東周平王時。六桓王時。七莊王時。八趙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后眾圣默記。推當(dāng)前周二十九主。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后所指。時既紛雜。故唐貞觀十三年。敕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何故傳述乖紊無的可依。由是琳師先列其真。后陳其妄。遂定周昭丙寅歲生。周穆壬申世尊示滅。從此起算。至今紹興十三年歲次癸亥?傆嫸Ь攀哪(此依賾禪師清規(guī)集算。若依文律師年譜。少十三年)西域記云。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云已過或九百未滿千年;蛟埔磺Ф儆嗄辍;蛟埔磺儆嗄。或云一千五百余年。然既古今綿遠(yuǎn)。東西杳邈。不宜確執(zhí)是一非諸。故南山律師。問天人云。此土常傳。佛是殷時。周昭魯莊等;フf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見。并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故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蛟隰斍f。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傳一化。感見隨機前后。法報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論月分。如浴佛經(jīng)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應(yīng)亦云。四月八生。薩婆多云。二月八生。費長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圣誕于迦維。洎乎示滅之辰。涅槃經(jīng)曰。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然此諸文出有異者。蓋西域以寅月十六為歲首。以寅月十五。為歲終。彼分三際之殊。此立四時之別。加復(fù)震旦立正。三代有異。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滅既準(zhǔn)周書。日月之?dāng)?shù)。當(dāng)依姬世。三寶紀(jì)定四月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圣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異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閉。龍蛇斯蟄。微陽潛布于下泉。句萌未達(dá)于上土。以茲而生者。應(yīng)氣運而來。以茲而滅者應(yīng)代謝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屬十二月此盡美矣。其定誕生亦十二月。未盡善也。故二教論云。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與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為佛生日者。依瑞應(yīng)經(jīng)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已。乃周之六月也。詳此濫用建已月者。由聞聲便用。不摭實求時也。又二教論云。杜預(yù)用晉歷。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魯歷。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歷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藹-言+月]八浴佛。乃屬成道之節(jié)。故周書異記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當(dāng)今之[藹-言+月]八也。西域記云。菩薩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當(dāng)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當(dāng)此三月十五日。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涅槃。當(dāng)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入涅槃。當(dāng)此九月八日也。今詳西域如奘師云。建寅為歲首。二月則當(dāng)建卯。四月乃屬建已。況涅槃瑞應(yīng)翻傳到此。適當(dāng)漢魏之后。皆遵夏歷。所以天下相傳。以卯月為涅槃。以已月為降生者。殊有由也。諸文所載。年月日異。故附此集錄示后世。
尼拘律陀。又云尼拘盧陀。此云無節(jié)。又云?v廣。葉如此方柿葉。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熱痰。摭華云。義翻楊柳。以樹大子小似此方楊柳。故以翻之。宋僧傳云。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譯其所無。如拘律陀樹。即東夏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
多羅。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櫚。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華如黃米子。有人云。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西域記云。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yuǎn)有多羅樹林。三十余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尸。人入寒畏也。法顯傳名尸摩賒那。漢言棄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論名安陀林。亦名晝暗林。
曳(移結(jié))瑟知林。西域記。唐言杖林。其林修勁。被滿山谷。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丈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鞞鐸佉。西域記云。象堅窣堵波。北山巖下有一龍泉。是如來受神飯已。及阿羅漢于中漱口。嚼楊枝因即植根。今為茂林。后人于此建立伽藍(lán)。名鞞鐸佉。唐言嚼楊枝。毗柰耶云。嚼楊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風(fēng)。四除熱。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楊枝。有五過?跉獬。不善別味。熱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彈多抳(尼倚)瑟搋。(丑皆)彈多此云齒。搋此云木。謂齒木也。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羅木。此方無故。多用楊枝。寄歸傳云。大如小指。一頭緩嚼凈刷牙關(guān)。用罷辟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應(yīng)凈洗棄以蟲食死故。
波吒厘。西域記云。舊云巴連弗邑。訛也。謂女楈樹也。
阿梨;蛟拼朔綗o故不翻。其樹似蘭。枝若落時必為七分。義凈譯孔雀經(jīng)。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梢。復(fù)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蘭香也。曼折利。梢頭也。舊云阿梨樹枝既不善本音。復(fù)不識其事。故致久迷。然問西方。元無阿梨樹也。
尸利沙。或云尸利灑。即此間合昏樹。有二種。名尸利沙者。葉實俱大。名尸利駛者。葉實俱小。又舍離沙。此云合歡。
荃提。荃謂荃草。出昆侖山。提謂可遷徙提挈也。見經(jīng)音義。
伊蘭。觀佛三昧海經(jīng)云。譬如伊蘭與旃檀。生末利山中。牛頭旃檀。生伊蘭叢中。未及長大。在地下時。牙莖枝葉。如閻浮提竹筍。眾人不知言。此山中純是伊蘭。無有旃檀。而伊蘭臭。臭若肨尸熏四十由旬。其華紅色。甚可愛樂。若有食者。發(fā)狂而死。牛頭旃檀。雖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發(fā)香。仲秋月滿。卒從地生。成旃檀樹。眾人皆聞牛頭旃檀上妙之香。永無伊蘭臭惡之氣。
- 第五卷 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規(guī)
- 第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