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1242部 中邊分別論
第一卷 第二卷
中邊分別論 卷上
相品第一
恭敬善行子能造此正論
為我等宣說今當顯此義
初立論體。
相障及真實研習對治道
修住而得果無上乘唯爾
此七義是論所說。何者為七。一相二障三真實四研習對治五修住六得果七無上乘。今依相說此偈言。
虛妄分別有彼處無有二
彼中唯有空于此亦有彼
此中虛妄分別者。謂分別能執(zhí)所執(zhí)。有者。但有分別。彼處者。謂虛妄分別。無有二者。謂能執(zhí)所執(zhí)此二永無。彼中者。謂分別中。唯有空者。謂但此分別離能執(zhí)所執(zhí)故。唯有空于此者。謂能所空中。亦有彼者。謂有虛妄分別。若法是處無。由此法故是處空。其所余者則名為有。若如是知即于空相智無顛倒。次說偈言。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名中道義
一切法者。謂有為名虛妄分別。無為名空。非空者。謂由空由虛妄分別。非不空者。謂由能執(zhí)所執(zhí)故。有者。謂虛妄分別有故。無者。謂能所執(zhí)無故。及有者。謂于虛妄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虛妄分別故。是名中道義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等文不違般若波羅蜜等。如經(jīng)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如是已說虛妄分別有相無相竟。今當次說其自體相。故說偈言。
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
但識有無彼彼無故識無
似塵者。謂本識顯現(xiàn)相似色等。似根者。謂識似五根于自他相續(xù)中顯現(xiàn)。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故。似識者。謂六種識。本識者。謂阿黎耶識。生似彼者。謂似塵等四物。但識有者。謂但有亂識。無彼者。謂無四物。何以故。似塵似根非實形識故。似我似識顯現(xiàn)不如境故。彼無故識無者。謂塵既是無識亦是無。是識所取四種境界。謂塵根我及識所攝實無體相。所取既無能取亂識亦復是無。如是說體相已。今當顯名義。故說偈言。
亂識虛妄性由此義得成
非實有無故滅彼故解脫
亂識虛妄性由此義得成者。謂一切世間但唯亂識。此亂識云何名虛妄。由境不實故。由體散亂故。非實有者。謂顯現(xiàn)似四物。四物永無故。非實無故者。謂非一切永無。由亂識生故。云何不許亂識永無。故偈言滅彼故解脫。若執(zhí)永無系縛解脫皆不成就。則起邪見撥凈不凈品。如是說虛妄體相已。今當次說虛妄攝相。若言唯是虛妄。云何能攝三性。故說偈言。
分別及依他真實唯三性
由塵與亂識及二無故說
分別性者。謂是六塵永不可得。猶如空華依他性者。謂唯亂識有非實故。猶如幻物。真實性者。謂能取所取二無所有。真實有無故。猶如虛空。說虛妄攝相已。今當說入虛妄無所有方便相。故說偈言。
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
以塵無有體本識即不生
一切三界但唯有識。依如此義外塵體相決無所有。此智得成。由所緣境無有體故。能緣唯識亦不得生。以是方便即得入于能取所取無所有相。
是故識成就非識為自性
所識諸塵既無有體。是故識性無理得成。
不識及與識(疏本云應知識不識)由是義平等
不識者。由自性不成就。是故非識。此法真實無所有性。而能顯現(xiàn)似非實塵。故說為識。說入虛妄無所有方便相已。今當顯虛妄總相。故說偈言。
虛妄總類者三界心心法(不識者疏本無不字)
虛妄者。若約界立。謂欲色無色界。若約生立。謂心及心法是總類相。說總相已。別相今當說。
唯塵智名心差別名心法
心者但了別塵通相。若了塵別相說名為心法。謂受想行等。說總別相已。次顯生起相。
第一名緣識第二是用識
于塵受分別引行謂心法
緣識者。謂阿黎耶識。余識生緣故。用識者。謂因黎耶識于塵中起名為用識。于塵受者。謂領塵苦等說名受陰。分別者謂選擇塵差別是名想陰。引行者。能令心舍此取彼。謂欲思惟及作意等名為行陰。如是受等名為心法。說生起相已。當說虛妄染污相。故說偈言。
覆藏及安立將導與攝持
圓滿三分成領觸并牽引
執(zhí)著及現(xiàn)前苦故惱世間
三種二種難亦七由虛妄
覆藏者。由無明能障如實見故。安立者。由諸行能安立業(yè)熏習于本識中故。將導者。由本識及意識能令眾生往受生處故。攝持者。謂由色能攝持自體五聚故。圓滿者。謂由六入能生長故。三分成者。依根塵識諸觸成故。領觸者。由樂苦等為損益故。牽引者。由貪愛令業(yè)能牽后生故。執(zhí)著者。由四取能令諸識染著欲等四處隨從得生故,F(xiàn)前者。由業(yè)有謂已作諸業(yè)趣向來生為與果報故?嗾。由生老死故。惱世間者。謂三界由無明乃至老死等所逼惱。恒受苦難故。三種二種難亦七由虛妄者。三種難者。謂煩惱業(yè)生等。煩惱難者。謂無明貪愛取。業(yè)難者。謂行及有。生難者。謂所余七分。二種難者。所謂因果。因難者。謂煩惱業(yè)分。果難者。謂所余分。七難者。謂七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二牽引因。謂諸行。三將因。謂本意二識。四攝因。謂名色六入。五受用因。謂觸受。六引出因。謂愛取有。七厭怖因。謂生老死。由虛妄者。如是苦難從虛妄生。集虛妄義有九種相。所謂有相無相自相攝相入無相方便相差別相眾名相生緣相染相。義現(xiàn)于前。
說虛妄已。當說方便為顯空義。由此相應故。說偈言。
體相及眾名其義與分別
成立理應知略解空如是
云何應知空相。偈言。
無二有此無是二名空相
故非有非無不異亦不一
無二者。謂無所取能取。有此無者。謂但有所取能取無。是二名空相者。謂無及有無是名空相。此顯真空無有二相。是法以二無為性。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云何非有。是二無故。云何非無。是二無有故。故偈言非有非無。是名真空相。不異亦不一者。與虛妄分別不異相亦不一相。若異者。謂法性與法異。是義不然。譬如五陰與無常性及苦性。若一者。清凈境界智及通相不成就。如是道理顯現(xiàn)空與虛妄離一異相。是故說不有非不有非一非異相。
云何眾名。應知。
如如及實際無相與真實
法界法身等略說空眾名
云何眾名義。應知。
非變異不到相滅圣境界
圣法因及依是眾名義次
無異為義故。是故名如如。恒如是不舍故。無顛倒為義故。說實際。非顛倒種類及境界故。相滅為義故。說無相。離一切相故。無分別。圣智境界故。第一義智為體故。說真實。圣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義是界義。攝持法身為義故說法身。如是空眾名義已顯。云何空分別。應知。
亦染亦清凈如是空分別
何處位空不凈。何處位空凈。
有垢亦無垢。
若在此位中是諸垢法。未得出離與共相應是位處說不凈。若在此位出離諸垢。此位處說凈。若已與垢相應后時無垢。不離變異法故。云何不無常。為此問故答。
水界金空靜法界凈如是
客塵故離滅故不是自性變異故。復有分別。此空有十六。一內(nèi)空。二外空。三內(nèi)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第一義空。七有為空。八無為空。九畢竟空。十無前后空。十一不舍空。十二性空。十三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非有空。十六非有性空。如是略說空。應知。
食者所食空身及依處空
能見及如理所求至得空
此中能食空者。依內(nèi)根故說。所食空者。依外塵故說。身者是能食。所食者依處。是重空故說內(nèi)外空。大空者。世器遍滿故故說名大。此空說大空。內(nèi)入身及世器。此法是空。無分別智能見此空。此無分別智空故名空空。如道理依第一義相觀此法空。是名第一義空。為得此菩薩修行空。是此法空為何修行。為至得二善。一有為善。二無為善。此空是名有為無為空。為常利益他。為一向恒利益他故。修此空故說畢竟空。為不舍生死。此生死無前后。諸眾生不見其空。疲厭故舍離生死。此空是名無前后空。為善無窮盡諸佛入無余涅槃。因此空不舍他利益事。是名不舍空。為清凈界性性義者種類義自然得故。故立名性。此空名性空。為得大相好。是大人相及小相。為得此二相修行此空。是名相空。為清凈佛法故。菩薩行彼十力四無畏等諸佛不共法。為清凈令出菩薩修此空。是名一切法空。如是十四種空已安立。應知分別此相。是十四中何法名空。
人法二皆無此中名為空
彼無非是無此中有別空
人法二無有是法名空。是無有法決定有亦空。如上說。能食等十四處。此二法是名空。為顯空真實相故。是故最后安立二空。一非有空。二非有性空。立二空何所為。為離人法增益。為離人法空毀謗。如次第如是空分別應知。云何空成立義。應知。
若言不凈者眾生無解脫
若言無垢者功用無所施
若諸法空對治未起時。為客塵不染故自然清凈。煩惱障無故。不因功力一切眾生應得解脫。若對治已起自性故不凈。為得解脫修道功用無果報故。作如是果。故說。
不染非不染非凈非不凈
心本清凈故煩惱客塵故
云何不染非不染。心本自性清凈故。云何非凈非不凈。煩惱客塵故。如是空分別略說已。安立空眾義者。應知有二種。一為體相。二為安立。何者為體相。為有相故。無有相故。是有相者。離有離無相。離一離異相。安立者。眾名等四義。應知分別。中邊論相品為解釋偈已究竟。
障品第二
遍及一方重平等及取舍
今說二種障
此中遍障者。煩惱障及一切智障。為菩薩種性諸人二障圓滿故。一方障者。煩惱障。為聲聞性等諸人。重障者。是前諸人欲等諸行中隨一粗煩惱。平等障者。平等諸行中隨行中隨一生死。取舍障者。菩薩性諸人為障無住處涅槃故。如理相應。二種人障已說。一菩薩性人。二聲聞等性人。復有煩惱相九種。
九結(jié)名惑障
九種諸惑結(jié)此中說煩惱障。此諸煩惱障為障誰。
厭離及除舍實見
愛欲結(jié)者障厭離心心堅礙障者。障除舍心。因此惑違逆。礙境界中不能生舍除心。諸余結(jié)者覆障真實見。云何起障是諸煩惱次第。
及身見
身見所依法滅道三寶障
利養(yǎng)恭敬等輕財知止足
是諸余煩惱是此五處障。我慢障者。欲滅離身見時障對正觀智有異品無異品。無異品我慢數(shù)行故。此身見不得滅。無明結(jié)者。欲遠離身見依處時為真實見障。因此不得遠離取陰故。見結(jié)者。欲通達滅諦時為作障。身見及邊見于滅諦生怖畏故。邪見于滅諦起誹謗故。取結(jié)者。是通達道諦時為作障。依別道理思擇求得清凈故。疑結(jié)者。欲通達三寶時為作障。不信受三寶功德故。嫉妒結(jié)者。欲遠離利養(yǎng)恭敬時為作障。不見此過失故。慳吝結(jié)者。欲行輕財知足時為作障。令貪著財物等故。
善法障復十復有別障十種善法等處應知。何者為十處。
不行非處所所行不如理
不生不思量資糧不具足
性友不相稱心疲故厭離
修行不相稱惡怨人共住
粗惑三隨一般若不成就
自性重煩惱懈怠與放逸
著有及欲塵下劣心亦爾
不信無愿樂如言思量義
不敬法重利于眾生無悲
聞災及少聞三昧資糧減
如是諸障何者為善法。
善菩提攝取有智無迷障
如是善等諸法中。何者被障。何者為障。應知答。
此十各三障十事中應知
善法有三障。一者不修行。二非處修行。三修行不如理。
菩提有三種障。一者不生善。二不生正思量。三資糧不圓滿。
攝取菩提者。發(fā)菩提心是名攝取菩提。此心有三種。一與性不相應行。二朋友不相應。三心疲極厭離。有智者。是菩薩體性。為知此法有三障。一修行不相稱。二惡友人共住。三與惡怨人共住。此中惡人者。愚癡凡人。惡怨人者。礙菩薩功德觀菩薩過失。無迷者。心不散亂有三障。一顛倒粗失。二煩惱等。三障中隨一有余三令成熟。解脫般若未熟未滿。無障者。滅離諸障是名無障。此有三障。一自性粗惑。二懈怠。三放逸。菩提回向有三障。令心回向余處不得一向回向無上菩提。一貪著諸有。二貪著有資糧法。三下劣品心。無怖畏有三障。一于人不生信重心。二于正法中不生愿欲。三如名字言語思量諸義。樂嫉妒者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利養(yǎng)恭敬。三于眾生中不起大悲心。不自在者有三障。因此三不得自在。一無聞慧無聞者生起業(yè)惑正法災故。二聞慧少弱。三者三昧事不成熟。還復是此障善等諸法中十種隨一分作因。依此義故應知障中何者為十因。第一生因。譬如眼入為眼識作生因。二住因。譬如四種食為一切眾生。三持因。如所持能攝持。譬器世界為眾生生世界。四明了因。如光明為色。五變異因。如火等為成熟等諸事。六相離因。如鐮等為刈等。七回轉(zhuǎn)因。如金銀師為回轉(zhuǎn)諸金銀令成镮釧。八必比因。譬如煙為火等必比知。九令信因。譬如立證因分為所立義。十至得因。如道等為涅槃等諸果作因。如是生障善處應知。此應令生故。住障者。菩提處此不應壞動故。持障者。菩提攝取處。菩提心能持故。明了障者。有智處。此應顯了故。變異障者。無迷處。迷轉(zhuǎn)滅故有變異。相離障者。無障處。此障相離為體故;剞D(zhuǎn)障者;叵蛱。菩提心回向為體相故。必比障者。無怖畏處。為不信故怖畏。令信障者無嫉妒處。于法不嫉妒令人信故。至得障者。自在處。無所系屬至得為體相故。
助道十度地復有余別障
助道品法處者。
處不明懈怠三昧少二種
不種及羸弱諸見粗惡過
念處者依處不明了為障。四正勤處懈怠。四如意足處禪定少。二種為不圓滿。欲精進心思量四種。隨一不具足。為修習不具足成。資糧八法隨一不具故。五根處不下解脫分善法種子故。力處是五根羸弱與非助道相雜起故。覺分處諸見過失見道所顯故。道分處粗惡過失。此修道所顯現(xiàn)故。波羅蜜障者。
富貴及善道不舍眾生障
增減功德失令諸眾生入
解脫無盡量令善無有間
所作常決定同用令他熟
此十種波羅蜜能生此法。此法是波羅蜜果。為障波羅蜜果故。是故顯說障波羅蜜。檀波羅蜜者何法為障。自在增上障。尸羅波羅蜜者。障善道為障。羼提波羅蜜障不舍離眾生。毗梨耶波羅蜜障。增益功德?lián)p減過失。禪波羅蜜者。障受化眾生令入正位(四十心正位)。般若波羅蜜者。障令他解脫漚和拘舍羅波羅蜜障。檀等波羅蜜無盡無減。為回向菩提故。諸波羅蜜無盡無減。波抳陀那波羅蜜者。障一切生處善法中無間生起。依愿力故。能攝持隨從善法。生處波羅波羅蜜者障善法決定事。思擇修習力弱故。不能折伏非助道故。阇那波羅蜜者障自身及他同用法樂。及成熟兩處不如聞言通達義故。于十種地中復有次第障。
遍滿最勝義勝流第一義
無所系屬義身無差別義
無染清凈義法門無異義
不減不增義四自在依義
此法界無明此染是十障
非十地扶助諸地是對治
法界中十種義。遍一切處等無染濁無明。此無明十種菩薩地中次第應知。是障非地。助道故。法界中何者為十種義。一者遍滿義。依菩薩初地。法界義遍滿一切處。菩薩入觀得通達。因此通達得見自他平等一分。二者最勝義。依第二地觀此法已。作是思惟。若依他共平等出離。一切種治凈出離應化勤行。三者勝流義。因三地法界傳流知所聞正法。第一為得此法。廣量三千大千世界火坑能自擲其中。四無所系屬義。因此四地因此觀法愛一向不生。五身無差別義因第五地十種心樂清凈平等。六無染清凈義。因第六地十二生因處。無有一法可染可凈。如此通達故。七法門無異義。因第七地無相故。修多羅等法別異相不行不顯故。八不減不增義。因八地得滿足無生法忍故。若不凈凈品中不見一法有減有增故。
此中復有四種自在。何者為四。一無分別自在。二凈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yè)自在。此中法界是第一第二自在依處。八地中通達智自在依義。因九地得四無礙辯故。業(yè)自在依義。因十地如意欲變化。作眾生利益事。復有略說。
已說煩惱障及一切智障
是攝一切障盡彼得解脫
此二種障滅盡無余故。得出離解脫一切障。障總義者。一大障是遍滿故。二小障者一方障故。三修行障者重惑。四至得障平等煩惱。五至得勝負障取舍障。六正行障者是九種煩惱結(jié)。七因障善等處由十種因義故。八入真實障者是助道障。九無上善障者十波羅蜜障。十勝負舍離障。十地障攝集障略說有二種。一解脫障。二一切智障。中邊分別論障品第二竟。
真實品第三
此品真實應說。何者真實。
根本相真實無顛倒真實
果因俱真實細粗等真實
成就清凈境攝取分破實
勝智實十種為對治我見
如是十種真實。何者為十。一根本真實。二相真實。三無顛倒真實。四果因真實。五細粗真實。六成就真實。七清凈境界真實。八攝取真實。九分破真實十勝智真實。勝智又十種真實。為對治十種我執(zhí)應知。何者為十。一陰勝智。二界勝智。三入勝智。四生緣勝智。五處非處勝智。六根勝智。七世勝智。八諦勝智。九乘勝智。十有為無為勝智。
此中何者根本真實。三種自性。一分別自性。二依他自性。三真實自性。一切余真實此中所立故。三性中何法名真實可信受。
性三一恒無二有不真實
三有無真實此三本真實
分別性相者。恒常不有。此相分別性中是真實無顛倒故。依他性相者。有不實。唯有散亂執(zhí)起故。此相依他性中是真實性。真實性相者有無真實。此相真實性中是真實。何者相真實。
增益損減謗于法于人中
所取及能取有無中諸見
知常見不生是真實寂相
人等及法等。有增益謗見。有損減謗見不得起。為知見此法故。此法分別性中是真實相。能執(zhí)所執(zhí)增益損減謗見不得起。為知見此法故。此法依他性中是真實相。有中無中增益損減見不得起。為知見此法故。此法真實性中是真實相。如是根本真實相。說名相真實無顛倒真實。無顛倒真實者。為對治常等顛倒故。有四種。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此四云何。根本真實所立。此中無常云何。應知。
無常義有三無義生滅義
有垢無垢義本實中次第
根本真實中有三種性。此性中次第應知三種無常義。一無有物為義故說無常。二生滅為義。三有垢無垢為義。
苦三一取苦二相三相應
根中真實中次第三種苦。一取苦。人法執(zhí)著所取故。相苦者。三受三苦為相故。相應苦者。與有為相應故。為有為法通相故。此三苦于次第性中應立。
無空不如空性空合三種
分別性者。無別道理。令有無有物是其空。依他性相者。無有如所分別。不一向無此法。不如有是空。真實性相者。二空自性。是故說名自性空。
無相及異相自相三無我
分別性者相體無有。是故此無相是其無我。依他性者有相不如所分別。不如相者是其無我。真實性者是二無我。是故自體是其無我。如是三種根本真實中。顯說。
有三種無常。一無物無常。二生滅無常。三有垢無垢無常。
三種苦。一取苦。二相苦。三相應苦。三種空。一無有空。二不如空。三自性空。三種無我。一無相無我。二異相無我。三自性無我。果因真實。此根本真實中應立何者果因。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云何根本真實得立。
苦相等已說?嘀B如前說。無倒真實中如三苦三無常等。因此四無倒應知苦諦。三種集諦應知。何者為三。
集諦復有三熏習與發(fā)起
及不相離等
熏習集諦者。執(zhí)著分別性。熏習發(fā)起集諦者。煩惱及業(yè)。不相離集諦者。如如與惑障不相離。三種滅義故應知滅諦。何者為三。
體滅二種滅垢凈前后滅
自性無生能執(zhí)所執(zhí)二法不生。垢寂滅二種。一數(shù)緣滅二法如如。是三種滅。一無體滅。二二滅。三自性滅。道諦有三。于三根本真實中云何得安立。
觀智及除滅證至道有三
說道諦如是。一者觀察分別性。二為觀察除滅依他性。三為觀察證至真實性。如是此中為觀察為除滅為證至故。安立道諦應知。粗細真實者。俗諦及真諦。此二諦根本真實中云何得立。
粗義有三種立名及取行
顯了名俗諦
俗諦有三種。一立名俗諦。二取行俗諦。三顯了俗諦。因此三義根本真實中。應安立三種俗諦。次第應知。
真諦三中一
勝境諦者。一真實性中應知此勝境。云何真實。
一義二正修三至得真實
義真實者。法如如真實智境界故。至得真實者。涅槃功德究竟故。正行真實者。圣道無勝境故。云何有為無為法。共得真實性所攝。答。
無變異無倒成就二真實
無為法者。無變異成就。得入真實性攝一切有為法。道所攝無顛倒成就故。境界品類中無顛倒故。成就真實者。于根本真實中云何。
安立成就者一處世俗成
分別性中得立是物處。共立印定數(shù)習故。因此所立印定起世智。一切世間人一處同一世智。如此物是地非火。此物是色非聲。如是等此俗成就屬一性。
離名無體故三處道理成
即三性。上品諸人于義于理中聰明。在于覺觀地中。依三量四道理中依一道理。若物若事得成就。此二名道理成就。清凈境真實有二種。一清凈煩惱障智境。二清凈智障智境。如是清凈智境真實。
清凈境二種攝在于一處
一處者真實性。云何如此。無別性作清凈智境故。三種根本真實性中。五攝真實云何安立。
相及于分別名字二性攝
如義相應依。五種攝。品類根本性中云何得立相。及分別依他性中攝。名者分別性中攝。
圣智與如如此二一性攝
如如及圣智。依真實性中攝。三種根本性中分破真實云何得立。分破真實有七種。何者為七。
生實二性攝處邪行亦爾
相識及清凈正行真性攝
一者生起真實。二相真實。三識真實。四依處真實。五邪行真實。六清凈真實。七正行真實。此中生起真實者。于根本真實中在二處。應知分別依他性處。如生起真實依處。及邪行真實亦如是。根本性中二性攝。相識清凈正行四法一真實性攝。此四種云何一性攝。圣境圣智所顯故。勝智真實者。為對治十種我見故說。何者陰等處十種我見。
一因及食者作者及自在
增上義及常垢染清凈依
觀者及縛解此處生我見
如是十種我邪執(zhí)。于陰等諸法中起。為對治十種邪執(zhí)故說十種勝智。何者十種我邪執(zhí)。一者一執(zhí)。二因執(zhí)。三者受者執(zhí)。四作者執(zhí)。五自在執(zhí)。六增上執(zhí)。七常住執(zhí)。八染者凈者執(zhí)。九觀者執(zhí)。十縛解作者執(zhí)。云何十種勝智根本真實中得立。三種性中五陰等諸法。如義道理被攝故。云何得在三性中。
分別種類色法然色等三
色陰有三種。一分別色。色處分別性。二種類色。色處依他性種類。云何名依他。此立五法中體性不同故。立別種類名色。三法然色。色處真實性色通相故。如色受等諸陰亦如是。及界入諸法如是。三性中應等被攝故。十種勝智真實根本真實中應知如是。已說為對治十種我見五陰等勝智。五陰等義未說。此義今說。
不一及總舉差別是陰義
立陰義有三。初立義者。是陰名字有三義。一道路義。二燒熱義。三重擔義。復有聚義是陰義。聚有三義。一者多義。如經(jīng)中說。若色過去現(xiàn)在未來。若遠若近若粗若細等。經(jīng)中廣說。此色多故名聚。如是等色攝在一處。此言顯總舉色等諸陰。體相種種故。更互無相攝故。說有差別。此三義。一多二總?cè)。是名聚義。聚即是陰義。因此義相似世間中聚。
能取所取取種子是界義
復有別攝名界。界名顯何義。顯種子義。能取種子者名眼等諸界。所取種子者色等諸界。取種子者識等諸界。
受塵分別用入門故名入
復有別法名入。此中三受為受用。三受門故說六內(nèi)入。分別塵境及受用門故。六種說外入。何者十二因緣義。
因果及作事不增損為義
因果及事業(yè)。不增益不損減義。是名十二因緣義。增益因者。行等諸分別立不平等因故。損減因者。分別立無因義故。增益果者行等諸分別。有我依無明得生如是分別。損減果者。無行等諸法從無明生。增益事者。無明等諸因生行等諸果。時節(jié)分別有作意事。損減事者。分別無功用故。因果事中離此二執(zhí)。此義無增益無損減。應知十二因緣義。
不欲欲清凈同生及增上
至得及起行系屬他為義
處非處有七種。系屬他義故。應知此中。一不欲系屬他者。因惡行若不欲決入惡道。二欲系屬他者。因善行入善道。若不欲決入善道。三清凈系屬他者。不離滅五蓋。不修七覺分。不得至苦邊際。四同生系屬他者。兩如來無前后兩轉(zhuǎn)輪王。一世界中不得共生。五及增上系屬他者。女人不得作轉(zhuǎn)輪王。六至得系屬他者。女人不得作辟支佛及佛。七起行系屬他者。已見四諦人不得造殺等諸行。凡夫能造行故。如多界經(jīng)中廣說。如是隨思擇。根者二十二種。因六義佛立二十二根。復有六義。何者為六。
取住及相接受用二清凈
能取為義故。乃至二種清凈為義故。此六事中為增上故。說二十二法名根。為能取六塵事增上故。眼等六法說為根為攝相續(xù)令住增上乃至生死。說壽命為根。為處世相接續(xù)增上說男女二根。受用增上故。五受說為根。意等業(yè)被受用故。世間清凈增上故。說信等五法為根。為出世清凈增上故。說未知欲知等三無漏為根。
果因已受用有用及未用
復有別名三世如義相應。果因已用故立過去世。果因未用故立未來世。因已用謝果未謝故立現(xiàn)在世。
受及受資糧為生彼行因
滅彼及對治為此不凈凈
復有別名四諦。何者為四。一者苦諦。何法名苦。受及受資糧。如經(jīng)中說。一切諸受皆是苦。受資糧受生緣。根塵等諸法應知。
為生彼行因。
何者集諦。為感諸苦一切邪行。
滅彼及對治為此不凈凈
為此因果二法寂滅故說滅諦。為對治此二名道諦。因此世諦說不凈。因此真諦說凈。
得失無分別智依他出離
因智自出離
復有別名三乘如義相應。應知涅槃及生死功德過失觀智。從他聞依他得。出離因果故立名聲聞乘。因此智慧如前說。自不從他不依他行。出離因果名辟支佛乘。依無分別智自出離因果是名大乘。應知。
有言說有因有相有為法
寂靜義及境后說無為法
有別名有為無為。言說者名句味等。因者種子所攝阿黎耶識。相者世器身及所受用生起識所攝心及取分別。如此等法有言說有因有相有相應法。是名說有為法。此中說心者。是法恒起識相解相。取者五識分別意識。此有三分別故。無為法者。寂靜義及寂靜境。寂靜義者滅諦。寂靜境者道諦如如。此中道諦云何得寂靜名。此法若緣境界。若顯果依寂靜。因此義五陰等十處。圣智及圣智方便。說名十種勝智。應知。
此十名真實
合真實義者。若略說真實有二種。一能顯真實。譬如鏡。二所顯真實。譬如影。何者能顯真實。三根本真實。所余真實得顯現(xiàn)故。所顯真實有九種一無增上慢所顯真實。二對治顛倒所顯真實。三聲聞乘出離所顯真實。四辟支乘出離所顯真實。五大乘出離所顯真實。因此粗真實成就眾生及法。微細真實者解脫眾生及法。六諸說墮負處所顯真實者依正譬喻依正道理。能令諸說墮下負處。七顯了大乘所顯真實。八一切種所知攝一切法所顯真實。九顯了不如及如所顯真實。十我執(zhí)依處法一切義意入所顯真實。中邊分別大乘論真實品說竟。
中邊分別論 卷下
對治修住品第四
修習對治者。三十七道品修習今當說。此論中初說(心者我執(zhí)種類又云根塵識也)
粗行貪因故種故不迷故
為入四諦故修四念處觀
由身故粗行得顯現(xiàn)。思擇粗行故得入苦諦。此身者粗大諸行為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此行苦一切有漏諸法。于中圣人觀苦諦。受者貪愛依處。思擇諸受故得入集諦。心者我執(zhí)依處。為思擇此心得入滅諦。離我斷怖畏故。法者不凈凈二品。為思擇此法離不凈凈品無明故得入道諦。是故初行為令入四諦中。修習四念處所安立。次修習正勤。
已知非助道一切種對治
為上二種故修習四正勤
為修習四念處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品白法。一切種已明了所見故。為滅離非助道法。為生起助道法。四種正勤得起。第一為滅已生非善惡法。如經(jīng)中廣說(為滅為塞為生為長)
隨事住于彼為成就所須
舍離五失故修習八資糧
為離為得黑白二種法。修習正勤已。心者無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隨教得成就。隨教得成就者。說名四如意足。一切所求義成就因緣故。此中住者。心住名三摩提應知。是故四正勤后次第說四如意足。隨事隨教住者。為滅五種過失。為修習八種資糧故應知。何者名失耶。
懈怠忘尊教及下劣掉起
不作意作意此五失應知
懈怠者。沒懶惡處。忘尊教者。如師所立法名句味等。不憶不持故。下劣掉起者。兩障合為一憂喜為體故。沉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時。不作意是第四過失。若無此二而作意。是第五過失。為滅此五失安立八種禪定資糧。為滅懈怠。何者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復有四法次第應知。
依處及能依此因緣及果
欲者正勤依處。能依者正勤。此依處名欲。有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禪定故。余四種資糧。一念二智三作竟四舍滅。余四種失如次第對治。此念等四法次第應知。
緣境界不迷高下能覺知
滅彼心功用寂靜時放舍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時。覺知沉浮兩事。覺知已為滅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沉浮二法寂滅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續(xù)名舍滅。四如意足后次第說修習五根。此五根云何得立。
已下解脫種欲事增上故
境界不迷沒不散及思擇
此中增上次第五處流為修四勤故。心已隨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脫分善根種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動增上故。五思擇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應知。
說力損惑故前因后是果
信等五法如前所說。為有勝力故說名力。勝力者何義。能損離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諸對治惑不相障故。故說根力有次第。云何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說。五種法如前后為因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為求得此果故決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種住未說)。若心得定觀知如實境因此義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種解脫分善根已。說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達分善根者。為在五根位中。為當在方位中。
二二通達分五根及五力
暖位及頂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脫善根種。此二二位決定通達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說覺分。此云何安立。
依分自體分第三出離分
第四功德分三種滅惑分
見道位中顯立覺分。覺者何義。無分別如如智是名覺。分者何義。同事法朋是名分義。此七法中覺依止分者是名念覺。自性分者是名擇法覺。出離分者名正勤覺。功德分者名喜覺。無染無障分。三法謂猗定舍。云何說三法為無染障分。
因緣依處故自性故言說
無障無染因者。猗惑障。為重行作因故。此猗與粗重因?qū)χ喂。依止者是禪定。自性者不舍覺分。次說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分決及令至令他信三種
對治不助法說道有八分
修習道位中顯立道分。見道分決分是正見。此見世間正見。出世正見后得。因此智自所得道及果決定分別。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正言。因有發(fā)起語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分者有三種。正言正業(yè)正命。此三法次第。
見戒及知足應知令他信
令他信分者。三處依正言說言語。共相難正義共思擇義時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信。智依正業(yè)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依正命者他得信。輕財知足如法如量行。見衣服等四命緣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輕財知足。煩惱對治分者三種。正勤正念正定。此三法如次第。
大惑及小惑自在障對治
非助道煩惱有三。一修習道所斷煩惱。是名大惑。二心沉沒掉起煩惱。是名小惑。三自在障者。能障礙顯出勝品功德。第一煩惱者正勤是其對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若道得成思惟煩惱滅。第二煩惱者正念是其對治。寂靜相處。若正念正寂靜相處。沉沒及掉起滅故。第三煩惱者正定是其對治。依止禪定故。能顯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習對治。若略說有三種應知。
隨不倒有倒隨顛倒不倒
無倒無隨倒修對治三種
修習對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隨應無倒法與倒相雜。二者顛倒所隨逐無見倒。三者無顛倒無倒法隨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學圣位中。無學圣位中。菩薩修對治者有別異。何者別。
境界及思惟至得有差別
聲聞及辟支自相續(xù)身等念處諸法。是其境界。若菩薩自他相續(xù)身等念處諸法。是其境界。聲聞及辟支由無常等諸相。思惟身等諸法。若諸菩薩無生得道理故思惟觀察。若聲聞及緣覺修習四念處等諸法。為滅離身等諸法。若菩薩修習此等法。不為滅離故修習諸法。非不為滅離故修習諸法。但為至得無住處涅槃。修習對治已說。修住者何者。
修住品第五
修住有四種因入行至得
有作不作意有上亦無上
愿樂位入位出位受記位
說者位灌位至位功德位
作事位已說
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發(fā)心。三行位修住。從發(fā)心后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時。五有功用位修住。有學圣人。六無功用位修住。無學圣人。七勝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八有上位修住。過聲聞等位未入初地菩薩人。九無上位修住。諸佛如來。此位后無別位故。十愿樂位修住。諸菩薩人。一切愿樂行位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薩地。十二出離位修住。初地后六地。十三受記位修住。第八地。十四能說師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頂位修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諸佛法身。十七功德位修住。諸佛應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諸佛化身。一切諸住無量應知。今但略說。
法界復有三不凈不凈凈
清凈如次第
若略說此位有三。一不凈位住者。從因位乃至行住。二不凈凈位住者。有學圣人。三清凈位住。無學圣人。
此中安立人應知如道理
因此住別異故。如道理應知。諸凡圣別異安立。此人者自性中住。此人已入位。如是等修住已說。何者得果。
得果品第六
器果及報果此是增上果
愛樂及增長清凈果次第
器果者。果報與善根相應。報果者。器果增上故。善根最上品。愛樂果者。宿世數(shù)習故愛樂善法。增長果者,F(xiàn)世數(shù)習功德善根故善根圓滿。清凈果者。滅離諸障。此位果有五種次第應知。一者報果。二者增上果。三者隨流果。四功用果。五相離果。
上上及初果數(shù)習究竟果
隨順及對治相離及勝位
有上無上故略說果如是
若略說果有十種。一者上上果。從自性發(fā)心乃至修行。應知后后次第。二初果者。初得出世諸法。數(shù)習果者。從初果后有學位中。究竟果者。無學諸法。隨順果者。為因緣故應知。上上果對治果者。是滅道因此得初果。此中初道名對治果相離果數(shù)習果圓滿果。為遠離惑障故。如次第有學無學諸圣人果。勝位果者。神通等諸功德。有上果者。菩薩地為勝余乘故。無上果者諸如來地。如是四種果為分別圓滿果故。為略說如是多。若廣說則無量。此中修習對治合集眾義覺悟修習。令薄修習。熟治修習。上事修習。密合修習。智到境一家故。上品修。勝品得修初發(fā)修。中行修。最后修。有上修無上修者。境界無勝思量無集。至得無勝故修住。合集眾義應成修住。住者此人住自性中。作事修住者。從發(fā)心乃至修行位。名最凈住最凈位住有莊嚴位住。遍滿十地故。無上位住果合集眾義。一攝持果。二最勝果。三宿習果。四上上引出果。五略果。六廣果。此中攝持果者五種果。余果是五種果別異。宿世所集故名果報果。上上引出故。有四種余果。若略說上上果有四種。若廣說隨順果有六。是四種果分別廣說故。中邊分別論中此處有四三品。一對治品。二修住品。三得果品。已廣說究竟(一器果二果報果三愛樂果四增長果五清凈果攝一切果盡)
無上乘品第七
無上乘今當說。
無上乘三處修行及境界
亦說聚集起
無上有三種。大乘中因此三義乘成無上。何者三義。一修行無上。二境界無上。三集起得無上。此中何者名修行無上。十波羅蜜修行中應知。
修行復六種
此十波羅蜜中隨一有六種。何者六。
無比及思擇隨法與離邊
別及通六修
如是六修。一無比修。二思擇修。三隨法修。四離邊修。五別修。六通修。此中無比十二種。何者為十二。
廣大及長時增上體無盡
無間及無難自在及攝治
極作至得流究竟無比知
此處無比義知十波羅蜜
如是十二種無比修行。一廣大無比。二長時無比。三增上。四無盡。五無間。六無難。七自在。八攝治。九極作。十至得。十一勝流。十二究竟。何者廣大無比。不欲樂一切世間及出世富樂故。是故廣大無比應知。何者長時無比。一一處三阿僧祇劫修習得成故。何者增上無比。一切眾生遍滿利益事故。何者無盡無比。由回向無上菩提故。最極無窮無盡故。何者無間修無比。由得自他平等樂修故。因一切眾生施等功德能圓滿。成就十波羅蜜故。何者無難無比。隨喜他所行諸波羅蜜。自波羅蜜得圓滿故。何者自在無比。由破虛空等諸禪定力故。施等波羅蜜得滿足成就。何者攝治無比。由一切波羅蜜無分別智所攝治護故。何者極作無比。地前方便愿樂行地中。最上法忍及道品隨一所成故。何者至得無比。于初地中得未曾見出世法故。何者勝流無比。離初地應知余八種上地中。何者究竟無比。第十地及佛地中應知何以故。菩薩道及佛果圓滿故。此處無比義。知十波羅蜜者。如是十二無比義。于十法中皆悉具有。是故十法通得名波羅蜜多。何者名十波羅蜜。為顯此十法別名故。說偈言。
施戒忍精進定般若方便
愿力及阇那此十無比度
此十波羅蜜別事云何。
財利不損害安受增功德
除惡及令入解脫與無盡
常起及決定樂法成熟事
如是十波羅蜜次第事應知。由施故菩薩能利益眾生。由持戒故不損害眾生壽命財物及眷屬等。由忍辱故若他起損惱等事安心忍受。由精進故生長他功德。損減他罪障等。由禪定故因神通等諸功德。令他眾生背惡歸善得入正位。由般若故顯說正教令他解脫。由方便故回向善根趣大菩提。施等功德令流無盡。由愿力故能受住舍隨樂生處。于彼生中能事諸佛及聞正法。于施等中恒行不息利益眾生。由思擇修習力故。伏滅對治。決定能行施等諸度利益眾生。由智故滅離如言法無明。施等諸行及施等增上緣法得共受用。此二菩薩能成熟眾生。無比修行已說。何者思量修行。
如言說正法思量大乘義
是菩薩常事依三種般若
依十種施等波羅蜜。如諸佛所安立所說修多羅等。諸法大乘中如理思惟數(shù)數(shù)聽聞思量修習故。聞思修慧恒思惟行若因三慧修行思惟生何功德。
為長養(yǎng)界入為得事究竟
若人因聞慧修行思惟者。一切善根界性得增長。若因思慧修行思惟者。如所聞名句義。此理得入意得生顯現(xiàn)故。若因修慧修行思惟者。如所求正事得成就。為入地為治凈故。此修行思惟有伴應知。
十種正行法共相應應知
此思惟修行者。十種正法行所攝持應知。何者十種法行。
廣說及讀誦思惟及修習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書寫。二供養(yǎng)。三施與他四若他讀誦一心聽聞。五自讀。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義。七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八正心聞誦。九空處如理思量。十已入意為不退失故修習。
無量功德聚是十種正行
此十種正行有三種功德。一無量功德道。二行方便功德道。三清凈功德道。云何大乘中佛說最極大果報。聲聞乘等法不如是說。云何如此有二種因。
最勝無盡故利他不息故
最勝者小乘經(jīng)。但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平等。是故最勝。第一為自利故。第二為利他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說勝。大菩提者至無余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無息故。故說無盡。無盡故勝小乘。思惟修行已說。何者隨法修行。
隨法有二種不散動顛倒
隨法修行者如是二種。一無散動修行。二無顛倒變異修行。此中散動有六種。滅除此六種散動故說無散動。何者六種散動。一自性散動。二外緣散動。三內(nèi)散動。四相散動。五粗惑散動。六思惟散動。此六散動何者為相。應知故說。
起觀行六塵貪味下掉起
無決意于定思量處我慢
下劣心散亂智者應當知
如是為相。六種散動菩薩應知應離。何者六相。一從禪定起散動。由五識故。是名性散動。六塵中若心行動是名外散動。是禪定貪味憂悔掉起。是名內(nèi)散動。下地意未決未息。是名相散動。因此相入定故。有我執(zhí)思惟定中所起。名粗散動。因此粗思惟生我慢起行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動。下乘思惟起行故。前兩散動未得令不得。次兩已得令退。第五令不得解脫。第六令不得無上菩提應知。此中無倒十種處應知。何者十。
言辭義思惟不動二相處
不凈及凈客無畏及無高
此中何法名無倒。無倒者。如理如量知見。此無倒十種處。一者名句味無倒。如偈說。
聚集數(shù)習故有義及無義
是言辭無倒
若名句味若有相應。名言無間不相離說故。此物是其名。數(shù)數(shù)習故。名句等有義。若翻此三無義。若有如此知見名。名句味無倒。何者義無倒。
顯現(xiàn)似二種如顯不實有
是名義無倒遠離有無邊
諸義顯現(xiàn)有二。一顯所執(zhí)。二顯能執(zhí)。由二相生故。如是無所有。如所顯現(xiàn)義中。若生如此知見。是名義無倒。云何如此義者遠離有相。能執(zhí)所執(zhí)無有故。遠離無相似能似所散亂有故。何者思惟無倒。
此言熏言思彼依思無倒
為顯二種因
所執(zhí)能執(zhí)言。所熏習言語思惟。是能執(zhí)所執(zhí)虛妄分別依處。若起如此知見一切處。是名思惟無倒。何者思惟為能執(zhí)。所執(zhí)虛妄作顯現(xiàn)。因此思惟言語名句味兩法所生故。為二法作依處。離此思惟無倒境故。何者不動無倒。
如幻等不有亦有義應知
是不動無倒有無不散故
是義亦有亦無。如前已說。此有無譬如幻化;没邽橄篑R等實體故。無有非無唯似象等。散亂有故義亦如是不有。如所顯現(xiàn)能執(zhí)所執(zhí)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亂相有故。等者如野馬夢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應知。已見幻等譬義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動無倒。因此無倒心。有無執(zhí)中心不散動故。何者二相無倒。
一切唯有名為分別不起
是別相無倒
一切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至心及法。如此知見。
一切虛妄分別。為對治故說名別相無倒。何者名別相。為虛妄為真實。
此相名真實真實別相中是無倒。云何如此。若為俗諦故。一切諸法不但有名。如是執(zhí)故。何者通相無倒。
出離于法界更無有一法
故法界通相此智是無倒
無有別法離無我真實有體。是故法界一切通相。體平等故。如是知見是名通相無倒。何者凈不凈無倒。
顛倒邪思惟未滅及已滅
此不凈及凈是彼不顛倒
顛倒不正思惟在及未盡。是名法界不清凈。若不在及盡。是名法界清凈。若有此知見。是名不凈及凈無倒。如次第。何者客無倒。
法界性凈故譬之如虛空
此二種是客是彼不顛倒
復有法界如真虛空自性凈故。是二種法非舊法故名客。先不凈后及凈。若有此知見。是名客相無倒。何者無怖及無高無倒。
染污及清凈法人二俱無
無故無怖慢是二處無倒
人者無染污無清凈法。亦如是。先無染污后無清凈。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實有故。是故二中無有一物。是凈品及不凈品。不凈品時無有一法被損減。清凈品時無有一物被增益。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見。是名無怖畏無高慢無倒。如是十種無倒。十種金剛足中。如次第應安立。何者名十種金剛足。一有無無倒。二依處無倒。三幻化譬無倒。四無分別無倒。五自性清凈無倒。六不凈無倒。七凈無倒。八如真空譬無倒。九不減無倒。十不增無倒。已說隨法修行。何者遠離二邊修行。如寶頂經(jīng)中佛為迦葉等說無相中道。何者二邊為遠離此故。此中道應知。
別異邊一邊外道及聲聞
增益與損減二種人及法
非助對治邊斷常名有邊
能取及所取染凈有二三
分別二種邊應知有七種
有無及應止能止可畏畏
能取所取邊正邪事無事
不生及俱時有無分別邊
色等諸陰立我別異。一邊立我與色一。一邊為離此二邊。佛說中道。不見我。不見人不見眾生。及不見壽者。云何如此。若人執(zhí)我見者不離此二邊。壽者別異身亦別異。若不取執(zhí)。異即是壽。名即是身。此二見決定有為。此中道此二執(zhí)不得起。色等常住是外道邊。無常是聲聞邊。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色等諸法不觀常及無常故。是名中道。有我者增益邊毀謗。無我者損減邊毀謗。有假名人故。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有我無我二。彼中間非二。所觸無分別故。心實有是增益法邊。不實有損減法邊。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此處無意無心無識無作意。一切不善法名不凈品名非助道。一切善法等是凈品名對治邊。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佛說此二種邊不去不來無譬無言。有者名常邊人及法。無者名斷邊人及法。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是二種中間名中道如前說。無明者。所取一邊能取第二邊。如無明明亦如是。一切有為法所取一邊能取一邊。無為法亦如是。如無明乃至老死所取能取。老死滅所取一邊。能取第二邊。是滅道者所取能取。如是所取能取二邊。由黑分白分別異故。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佛說無明及明此二無二無。如經(jīng)廣說。云何如此。無明及明等所取能取體無故。染污有三種。一煩惱。二業(yè)。三生染污。煩惱染污復有三。一者諸見。二者欲嗔癡起相。三更有生愿。為對治此三佛說。知空解脫門。知無相解脫門。知無愿解脫門。業(yè)染污者。善惡造作。為對治此業(yè)佛說。智慧無造作。生染污者。更有中生已生意心及心法念念生有生相續(xù)不斷。為對治此佛說。智慧無生。智慧無起。智慧無自性。如是三種染污滅除名清凈。知空等者。及染污空等。是名境界清凈。智及一切對治。名行清凈因此行煩惱除不更起。名果清凈。此三種清凈染污空等。如三種清凈所作空等。諸法自性無故。法界自性無別異故復有智慧空等諸法非染污所造及非智所造作。云何如是空等諸法自性有故。法界自性無染污故。若人思惟分別法界有時染污有時清凈。是邊自性無染污。法自體無染凈故。此執(zhí)成邊。為遠離此邊故。佛說此中道非二空作空。令諸法空諸法自體空。如是等如寶頂經(jīng)廣說。復有七種分別二邊。何者七。一有中分別一邊。二無中分別一邊。有真實人為滅此人。是故立空。有真實無我。為滅此法。是故立不空。因此二分別起有執(zhí)無執(zhí)。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空者不滅人等。何所為無所為。一切諸法自然性故。如經(jīng)廣說。一切無明等諸惑應止令滅。明等諸法道應生。能令止滅如此分別。應止及能止故。空中生怖畏。為離此二種分別邊。佛說空譬?刹牢贩謩e一邊。因此可畏起怖畏。復是一邊分別所作色等諸塵。起怖畏及起苦怖畏。為離此二種怖畏分別邊。佛說畫師譬。前譬者依小乘人說。今譬依菩薩說。所取分別一邊。能取分別一邊。為離此二邊佛說幻師譬。云何如此。唯識智所作無塵智。無塵智者滅除唯識智。塵無體故識亦不生。此中是相似正位分別一邊。邪位分別一邊。分別真實見為正位分別邪位。為離此二邊佛說兩木截火譬。譬如兩木無火相從此起火。火起成還燒兩木。如是不正位相及正位相。真實見正通達為相。圣智根起成已。是真實見相正位。復有了滅此中譬與其相似真實見。邪位相無有邪位相。邪位亦無隨順真實位故。分別有事一邊。分別無事一邊。有事者。智慧先分別作意。復有分別無功用。為離此二種功德邊佛說燈光譬。分別無生一邊。分別等時一邊。若分別對治道無生。分別煩惱長時。為離此二邊佛說第二燈光譬。離十四二邊修行已說。云何勝有等修行。
勝有等修行應知于十地
何者勝有等修行。十地中隨一此中波羅蜜最勝無比。此波羅蜜名勝修行。若一切處同無差別。是名有等修行。修行無上已說。何者境界無上。
安立及性界所成能成就
持決定依止通達及廣大
品行及生界最勝等應知
如是境界有十二。何者十二。一安立法名境界。二法性境界。三所成就境界。四能成境界。五持境界。六決持境界。七定依止境界。八通達境界。九相續(xù)境界。十勝得境界。十一生境界。十二最勝境界。此中第一者。波羅蜜等諸法。如佛所安立。第二法如如。第三第四此二如前次第。通達法界故。得行波羅蜜等諸法故。第五聞慧境界。第六思慧境界。云何名決持。已知此法能持故。第七修慧境界。依內(nèi)依體得持故。第八初地中見境界。第九修道境界乃至七地中。第十是七種地中世及出世道。如品類諸法得成故。第十一八地中。第十二九地等三處是。第一第二境界如前說。處處位中平等境界。所余境界者。前二所顯差別。境界已說何者習起。
具足及不毀避離令圓滿
生起及堅固隨事無住處
無障及不舍十習起應知
如是習起有十種。此中因緣具足名性習起。不毀謗大乘法是名愿樂習起。避下乘法是名發(fā)心習起。修行圓滿波羅蜜名修行習起。生起圣道名入正位習起。堅固善根長時數(shù)習故。名成熟眾生習起。心隨事得成名凈土習起。不住生死涅槃中。得不退位授記。不退墮生死涅槃故。滅盡諸障名佛地習起。不舍此等事名顯菩薩習起。如是此論名中邊分別了中道故。復有分別中道及二邊故。是中兩邊能現(xiàn)故。離初后此中兩處不著。如理分別顯現(xiàn)故。故名中邊分別論。
此論分別中甚深真實義
大義一切義除諸不吉祥
此中邊分別論名義如前說。甚深秘密義。非覺觀等境界故。真實堅義諸說不可破故。無上菩提果故。大義自他利益事為義故。一切義因此論三乘義得顯現(xiàn)故。能除一切不吉祥。不吉祥者。三品煩惱及三品生死。能離滅此生死及煩惱不吉祥故。能滅四德障故。能攝持四德故。故說除不吉祥。無上眾義者。略說無上有三種。一正行。二正依持。三正行果。此修行如品類無比。如方便。如佛所立諸法大乘中思惟等。如前說。如道理無散動無倒若修奢摩他無散動。若修毗婆舍那無顛倒變異。如所為為出離隨中道故。如處十地中。如勝有等行。無倒眾義者。名句無倒故。通達禪定相義無倒故。通達智慧相思惟無倒故。得遠離顛倒因緣故。無不散動顛倒故。是中道相分明所得。令成就別相無倒故。依此起對治得生死分別道通相無倒故。得通達凈品自性不凈及凈無倒故;笳衔礈缂皽纭5弥歉鳠o倒故。不凈及凈如實見。無怖畏無高慢無倒故。滅除諸障得出離故。
空涅槃一路佛日言光照
圣眾行純熟盲者不能見
已知佛正教壽命在喉邊
諸惑力盛時求道莫放逸
此中邊分別論。無上乘品究竟。婆藪槃豆釋迦道人大乘學所造。
我今造此論為世福慧行
普令一切眾如愿得菩提
- 上一篇:第五十八卷 大智度論
- 下一篇:第六卷 廣百論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