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熱是一時的潮流和時髦,還是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

  佛學熱是一時潮流,還是會成為常態(tài)

  問:最近兩年,國學熱和佛學熱日漸興起,縱觀中國歷史,佛教在中國皇朝乃至民間的流行往往出現在國富民安的時刻,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答:事實上,佛教并不僅僅盛行于國富民安的時期,在時局動蕩的年代同樣為人所尊。我們耳熟能詳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興、寺宇林立的真實寫照。在四起的戰(zhàn)爭煙火中,在朝代的頻繁更替中,人們格外缺乏安全感,這就特別需要內心的慰藉,需要尋求冥冥之中的護佑,從而使佛教信仰廣泛流傳,盛極一時。

  而在國富民安的歲月,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則會轉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進文化藝術乃至宗教信仰的發(fā)展。同時,也因為社會安定,在佛教的理論研究和宗派體系建設等方面,都會有更多建樹。如隋唐時期,高僧輩出,著述豐富,可謂漢傳佛教發(fā)展的鼎盛階段。

  問:這種文化回歸與佛學興起和中國的“大國崛起”言論有何關系?

  答:目前的文化回歸和佛學興起,代表了社會民眾對精神生活的重視,也代表著整個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恢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國人多以泱泱大國為傲,但在清末被列強打開國門之后,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盲目自信近乎崩潰。在這樣的態(tài)勢下,很快走向一個視傳統(tǒng)文化為腐朽的極端,似乎不破舊就無以立新,無以進步。經過百年來的曲折摸索和反思,人們逐漸在矯枉過正的沖動中冷靜下來,以更為平和、客觀的目光審視傳統(tǒng)文化,重新發(fā)現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由此產生認同和回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大國崛起”的言論,我并不是太了解。

  問:這種佛學熱是一時的潮流和時髦,還是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

  答:雖然目前的國學熱和佛學熱表現為一種潮流,同時也伴隨著潮流出現時必然攜帶的膚淺和喧嘩,但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之后,這種潮流會逐漸向深度發(fā)展,成為一種常態(tài)。

  因為信仰代表著人類心靈的需求,代表著我們在世間安身立命的支撐,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人們對宗教最為隔膜的過去幾十年中,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信仰。當人們發(fā)誓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時候,這難道不是一種信仰嗎?而改革開放以來,民眾迅速轉向利潤最大化的功利追求,這種對財富的極度熱衷和角逐,形成了規(guī)?涨暗摹鞍蒎X教”,可以算是畸形的信仰。當人們漸漸發(fā)現,錢并不是萬能的,并不能帶來預期的幸福,帶來身心的安頓,自然會去尋找更為究竟的信仰。一種健康的信仰,不僅是我們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需要。

  ——摘自《提升財富品質 享受智慧生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