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熱是一時的潮流和時髦,還是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
佛學熱是一時潮流,還是會成為常態(tài)
問:最近兩年,國學熱和佛學熱日漸興起,縱觀中國歷史,佛教在中國皇朝乃至民間的流行往往出現在國富民安的時刻,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答:事實上,佛教并不僅僅盛行于國富民安的時期,在時局動蕩的年代同樣為人所尊。我們耳熟能詳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興、寺宇林立的真實寫照。在四起的戰(zhàn)爭煙火中,在朝代的頻繁更替中,人們格外缺乏安全感,這就特別需要內心的慰藉,需要尋求冥冥之中的護佑,從而使佛教信仰廣泛流傳,盛極一時。
而在國富民安的歲月,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則會轉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進文化藝術乃至宗教信仰的發(fā)展。同時,也因為社會安定,在佛教的理論研究和宗派體系建設等方面,都會有更多建樹。如隋唐時期,高僧輩出,著述豐富,可謂漢傳佛教發(fā)展的鼎盛階段。
問:這種文化回歸與佛學興起和中國的“大國崛起”言論有何關系?
答:目前的文化回歸和佛學興起,代表了社會民眾對精神生活的重視,也代表著整個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恢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國人多以泱泱大國為傲,但在清末被列強打開國門之后,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盲目自信近乎崩潰。在這樣的態(tài)勢下,很快走向一個視傳統(tǒng)文化為腐朽的極端,似乎不破舊就無以立新,無以進步。經過百年來的曲折摸索和反思,人們逐漸在矯枉過正的沖動中冷靜下來,以更為平和、客觀的目光審視傳統(tǒng)文化,重新發(fā)現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由此產生認同和回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大國崛起”的言論,我并不是太了解。
問:這種佛學熱是一時的潮流和時髦,還是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
答:雖然目前的國學熱和佛學熱表現為一種潮流,同時也伴隨著潮流出現時必然攜帶的膚淺和喧嘩,但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之后,這種潮流會逐漸向深度發(fā)展,成為一種常態(tài)。
因為信仰代表著人類心靈的需求,代表著我們在世間安身立命的支撐,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人們對宗教最為隔膜的過去幾十年中,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信仰。當人們發(fā)誓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時候,這難道不是一種信仰嗎?而改革開放以來,民眾迅速轉向利潤最大化的功利追求,這種對財富的極度熱衷和角逐,形成了規(guī)?涨暗摹鞍蒎X教”,可以算是畸形的信仰。當人們漸漸發(fā)現,錢并不是萬能的,并不能帶來預期的幸福,帶來身心的安頓,自然會去尋找更為究竟的信仰。一種健康的信仰,不僅是我們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需要。
——摘自《提升財富品質 享受智慧生活》
- 上一篇:關于戒律、戒體及破戒的問題
- 下一篇:也看小資學佛者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