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禮貌對眾?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你坐在那里,不要把椅子的后方掀起來。一個單獨坐的凳子,正常情況在坐的時候,椅子四腳都是落地的,但有些人不如此坐,他故意把椅子后方兩根腳掀起來,你這樣坐雅觀不雅觀呢?也許你自己滑跌倒了,也許人家從后面一絆跌倒了,這都不好。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我們或到外面旅行,或在餐廳里宴會吃飯。尤其在冬天,外面穿的衣服比較多,譬如風衣、大衣等,進餐廳后要把外衣、帽子脫下來,餐廳里面照例有一個掛衣服的地方,最理想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掛鉤,如果沒有那么多位置,當我們看到人家的衣服已經(jīng)先掛上去了,就不要再把自己的衣帽加在上面。或者人家把衣服折好放在凳子上面,我們就不可以再把自己的衣服、帽子放在別人的衣帽上,除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說「你把這放在上面好了」,那就沒什么問題,如果是生人或是普通交情,當你把衣物加在上面時,他會不高興,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習慣,有愛好清潔,他的衣服干干凈凈放在那里,我們的衣帽戴得臟了,再加在他的衣帽上,他就不高興了。
再者人都有一種脾氣,不愿居在人下,衣帽也不愿意居在人下。所以大家要留心,例如參加宴會、喜事,有簽名禮簿,大家都是認識的朋友,所以參加的人名字都是簽在最下面的。再來有人開畫展,來的人都互不認識,這時候大家都簽在上一層。由此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心理,都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不愿意寫在下面。既是一般人心理是這樣,我們就要自己謙卑,處在下面,不要居在人上,居在人上就跟人起沖突,這就是不好了。小事如此,大事也是如此啊!凡事你只要謙讓,讓人一步的話,什么事都做得通順,不會有什么阻礙的。
所以圣人制禮,教我們讓人,實際上還是對自己好,大家都禮讓的話,這個社會團體多么和衷共濟,多好呢!非得要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互相競爭,就跟現(xiàn)在競選一樣,大家就這么爭,實際上風氣是如此!大家也不能不競選,制度就是這樣,民主時代要競選,可是現(xiàn)在這種方式,六、七十年前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是受不了的!
老師講在前清的時候,乃至于到民國初年,對日本抗戰(zhàn)的時候,在家鄉(xiāng)內(nèi)地所見到的,還沒有選舉。〉胤缴系泥l(xiāng)長,當時叫「連保主人」,連保主人下面,現(xiàn)在叫村里長,當時叫「保長」,保甲啊!當時實行保甲法,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行的保甲法,保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里長、村長;甲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鄰長。保長、甲長大家都不愿意當。大家互相推薦,彼此都是讓的。鄉(xiāng)長也是很謙虛的,鄉(xiāng)長是政府派下來的,也不是選的,派的都是有資格、有能力的人,整個風氣不跟現(xiàn)在一樣。
現(xiàn)在有了選舉制度,我們請那時候的人到現(xiàn)在來,他一定不愿意選舉,現(xiàn)在選舉都要自己宣傳自己,宣傳還不算,還要拿錢出來。拿錢不是這么簡單的,拿錢買票還要找對人。所以我們處在這種風氣,你叫孔夫子到現(xiàn)在來,教他老人家來選舉,他也沒辦法。民主時代一個人有一張票,這張票是選民拿在手里面,他選什么呢?當然是認識的人,如果沒有認識的,他怎么選法呢?所以完全靠競選人自己盡量宣傳自己,盡量表揚自己,用盡各種方法。所以,現(xiàn)在很難,風氣是這樣。但我們不管風氣怎么樣,了解了之后我們守住自己的本位,把事情做好。
人家好戴高帽子,我們就讓人家戴,不要把帽子加在自己頭上,這樣到任何地方,我們不會受人家的輕視。時代雖然如此,盡管個人都愿意宣傳自己,但在另外一方面,也都不愿意聽到自吹自擂的人,聽起來都不大高興。這是矛盾的時代,既不愿意聽人家自我表揚,而自己又免不了要表揚自己,看這多么矛盾的事。
八、不向人噴水吐痰。
噴水、吐痰這是不好。什么情況下噴水?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在大眾場合,含一口水來對大家噴。但是有一種情況,過去一般人有漱口的習慣,喝一口茶在嘴里面咕嚕咕嚕,然后往地上吐,也不顧公共衛(wèi)生。過去往往有犯這個毛病,還有吐痰也是,過去隨地吐痰的現(xiàn)象很普遍,往往嘴里有痰就隨地吐,既不衛(wèi)生又不雅觀。
還有在團體生活中,早晨起來漱口刷牙,大家在一起漱口時,當漱口水漱下來時,應(yīng)該要小心,有些人往下吐的力道很重,「呸!呸!」吐下來的時候,往往噴到站在旁邊人家,把人家的衣服也弄臟了;蛘咚堫^開的很大,嘩!水一沖下來,到處水花四淺,濺到人家的衣服,水龍頭應(yīng)該小小的開。這種人都是屬于「狂者」,不能夠小心,不能夠考慮到對方的人,到處就受人家討厭,讓人家不高興。
有些人他知道痰不可吐到地上,也知道把痰吐在手帕,或衛(wèi)生紙上,可是吐痰的方式也要注意,人家在吃飯,你嘩地吐出來,人家聽聲音就不高興,因為吃飯的時候,總是往喉嚨口里吞,一聽到你在吐的時候,心理就不好受,起反感吃不下去了。還有一些上年齡的人,喉嚨里面習慣性的,不管有痰沒痰,一進門的時候,就「嗯!嗯!」好像有痰,這樣連嗽幾聲,別人聽起來也不好受所以,在習慣上要盡量改善,讓人家看起來順眼。假如這些事情沒有顧慮周到,會增加人家不好的印象。
所以,噴水固然要不得,吐痰最好也不要,有痰的時候盡量找無人之處,不要把吐痰的聲音讓人家聽到。還有講到噴水,現(xiàn)在走在路上,有些人洗車子,往往你走到那個地方,他用水在那里沖車。還有油漆店的噴漆,他也不顧往來的行人,把行人道就當作是自己的工廠。你走到那里,他正好把漆噴過來,噴得你滿身都是。還有些人怕來往的汽車,把灰塵揚到店里邊去,所以經(jīng)常往外灑水,可是要灑水之前,要在沒有人的時候才往外灑,這些地方,都是要顧慮到人。所以既不能向人家噴水,也不能向人家吐痰,讓人家產(chǎn)生反感。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
這一條討論到跟人家談話的時候,向人呵欠的情況。我們前面講,去訪問人家時,看到主人呵欠,表示主人的精神疲倦了,這個時候應(yīng)該向主人請辭,不能再繼續(xù)談了,假如主人昏昏欲睡的時候,一邊和你談話,一邊打著瞌睡,勉強打起精神,這很難受的,做一個訪客叫主人這么難受,心里也是不安的!從另外一方面來講,無論我們是否做為主人,在任何場合,只要跟朋友,親戚或者是熟人談話時,最好不要打哈欠!你一打哈欠的時候,懂禮的人,就不能跟你談話了,他心里會想,你太疲倦了,不能再談下去了,他就要結(jié)束談話。
有些人習慣哈欠,說幾句話呵欠就出來了,他也不是真的精神疲倦,就是有這種小毛病,這個小毛病要改。還有人習慣咳嗽,咳嗽和呵欠的習慣都是不好的。還有舒伸,有些也是習慣性的,坐不到多久就「嗨!」舒伸起來,這個舒伸就叫做「欠伸」,欠是呵欠,伸是把手伸開來,真正疲倦的時候,當然是情有可原,但習慣性的舒伸就不可以,這樣讓對方看見了,會以為你是有意下逐客令。還有打嚏噴也是一樣的,咳嗽是從口里面咳出來,嚏噴是同時從口鼻里面沖氣出來,如果正好對面有人,我們這么一沖出來,口里微細的唾沫,可能就會噴到人家的臉,人家有修養(yǎng)的人,他不肯拿手帕出來擦干,故意裝作沒有噴到臉上的樣子,但是他心里很難受。
有的不懂禮的人,唾沫一噴到臉上,他馬上拿衛(wèi)生紙、手帕擦干,對方看到你在擦的時候,心里多難受!所以這些情況我們盡量避免,當自己實在要打噴嚏的時候,把口捂起來,或是轉(zhuǎn)身對外,不要對著人家。
對眾一共有九條,就是處處不要教人討厭,讓人有一個好印象。也是原則性的,根據(jù)這些原則,凡是教人家起不好印象的,我們盡量避免去做就行了。
- 上一篇:問:吃長素的人,均都不吃蔥蒜何意?(杜自然)
- 下一篇:凈土篇(4)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jīng)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yīng)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jīng)或法華經(jīng)嗎?晚上能念地藏經(jīng)嗎?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jīng)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jīng)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yīng)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zhuǎn)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jīng)》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jīng)》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jīng)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zāi)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jīng)》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jīng)?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yīng),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jīng)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jīng)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jīng)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楞嚴咒問答
- 南懷瑾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金剛經(jīng)問答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元音老人問答
- 風水問答
- 楞嚴經(jīng)問答
- 夫妻問答
- 妙法蓮華經(jīng)問答
- 李炳南問答
- 皈依問答
- 瑪欣德尊者問答
- 趙樸初問答
- 無量壽經(jīng)問答
- 婚姻問答
- 財富問答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夢參法師問答
- 子女問答
- 藥師咒問答
- 禪修問答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問答
- 往生咒問答
- 往生問答
- 算命問答
- 藥師經(jīng)問答
- 阿彌陀經(jīng)問答
- 回向問答
- 佛經(jīng)問答
- 華嚴經(jīng)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