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門風(fēng)
趙州和尚,晚唐高僧,駐錫趙州觀音院(今趙縣柏林寺)四十年。化行燕趙,弘揚(yáng)佛法,為南禪頓教盛行北土之先驅(qū),堪稱一方宗主。后人尊為“趙州古佛”,世稱“趙州和尚”。
“趙州”,諱從諗,姓郝氏,曹州郝鄉(xiāng)人。幼披剃于曹州扈通院。既長,慕南泉普愿禪師道價(jià)隆冠當(dāng)代。毅然赴池陽,謁南泉。時(shí)普愿禪師偃臥禪床,問從諗?shù)?“近離甚處”?從諗答道:“瑞象。”普愿又問:“還見瑞象么?”從諗答:“不見瑞象,只見臥如來。”普愿便坐起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從諗?shù)?“有主沙彌。”普愿說:“哪個(gè)是你主?”從諗近前躬身答道:“仲冬嚴(yán)寒,伏維和尚尊候萬福。”一話之頃,普愿察知從諗“根性穎利,覺照圓瑩”。視為異器,許其入室為弟子。后從諗赴嵩岳琉璃壇受具足戒,仍返南泉,從普愿學(xué)禪。
從諗在南泉,守戒苦修,禪理精進(jìn),從師悟玄,叩謁相尋,受普愿兩次傳法之喜,遂豁然頓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諦,通徹玄機(jī),優(yōu)入法域。
從諗悟道后,立志具慈航,燃慧炬,行化天下,普渡眾生,于是,周歷名山寶剎,參會大德尊者,探玄究理,傳禪弘法。從諗曾說:“悼稚之童,勝我者師之;期頤之老,不及我者教之。”其參學(xué)精神,彌足珍貴。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朝廷下詔毀寺滅佛,勒令僧尼還俗,吏稱“會昌法難”,此時(shí),從諗隱跡徂徠山,草衣木食,儀法愈峻。會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詔告天下,弘揚(yáng)佛法。從諗遂出山復(fù)申前志。所到之處,僧俗仰慕,士庶景仰。年至八旬,體健身爽,無龍鐘之態(tài)。故行化自如,大有不求定居之意。及至趙州,應(yīng)四眾懇請駐錫觀音院。
從諗在觀音院為四眾說法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一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從諗答:“與一切人煩惱。”僧問:“如何免得?”從諗?shù)?“用免作么。”眾皆悚然信伏。
從諗對祖師西來大意,每多即景發(fā)凡,多以趙州物事指示,以曉學(xué)者。從諗云:“石幢子被風(fēng)吹折。”問道:“陀羅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從諗答:“也不作凡,也不作圣。”問:“畢意作什么?”從諗曰:“落地去也。”
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從諗答:“庭前柏樹子。”又道:“和尚莫將境示人。”從諗?shù)?“我不將境示人。”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從諗?shù)?“庭前柏樹子。”
人云:“久向趙州橋,到來只見略 彴。”從諗?shù)?“汝見略彴,且不見石橋。”又問:“何是石橋?”從諗?shù)?“度驢度馬。”又問:“如何是略彴?”從諗?shù)?“個(gè)個(gè)度人。”后有如前問,從諗如前答。又一僧問:“如何是石橋?”從諗?shù)?“過來,過來。”
從諗問一僧道:“什么處來?”僧答:“從南來。”從諗又問:“還知有趙州關(guān)否?”僧答:“須知有不涉關(guān)者。”從諗?shù)?“這販私鹽漢。”
從諗問一婆子:“甚么處去?”婆子答:“偷趙州簡去。”從諗?shù)?“忽遇趙州又作么生?”婆便與一掌,從諗走去。
從諗問一新到和尚:“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從諗?shù)?“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從諗?shù)?“吃茶去”。后來,院主問從諗:“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從諗喚院主,院主應(yīng)諾。從諗?shù)?“吃茶去。”
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熔,世居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四世五帥,至熔封為趙王。一日,至觀音院謁從諗,從諗坐鎮(zhèn)在禪床上問熔:“大王會么?”熔答:“不會。”從諗念道“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王熔對從諗更加禮重。次日,又有真定將軍來,從諗下床接見。侍者問道:“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將軍來,為什么下禪床?”從諗說:“非汝所知,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僧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從諗說:“有。”又問:“幾時(shí)成佛?”從諗答:“待虛空落地時(shí)。”又問:“虛空幾時(shí)落地?”答:“待柏樹子成佛時(shí)。”
從諗在趙州觀音院所闡發(fā)的妙語機(jī)鋒,大率如上所錄。
從諗屬禪宗六祖慧能所傳之法系;勰軅髂显缿炎,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傳南泉普愿,普愿傳趙州從諗,是為南岳下三世法嗣。因其稟賦異,授受正,造履深,誘導(dǎo)溥,故其居觀音院弘法傳禪垂四十載,十方之來瞻禮問道者門無虛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其法嗣有洪州新興嚴(yán)陽尊者,揚(yáng)州光孝慧覺神師,婺州木陳從朗禪師、新建禪師,隴州國清院奉禪師,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其為徒眾授法之微言妙旨,初無沾滯,于西來大意,無不吻合。玄言布于天下,時(shí)謂“趙州門風(fēng)”。曾作《魚鼓偈》曰:“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里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diào)不同”。
從諗居趙州四十年間,鎮(zhèn)州王熔曾多次延請法駕至節(jié)鎮(zhèn)府,然每稱病不行。后乞求愈懇,從諗才于唐昭宗乾寧四年(897)一造鎮(zhèn)府。王熔不勝慶幸,急欲營造寺院供養(yǎng),從諗止之曰:“動一莖草,當(dāng)即離去。”王熔懼而遂止。從諗居于竇行軍之園。王熔將從諗?shù)?a href="/remen/gongd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頒下詔書,加真際大師之號,并賜紫袈裟。群情歡悅,而大師頗不為意,一日,從諗對其徒曰:“吾將返真矣!”果于乾寧四年冬十一月二日圓寂,住世一百二十歲。
元代,柏林禪院(原觀音院)住持魯云法師請于朝,皇帝特賜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號。并于天歷三年(1330)為禪師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為圓證直指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寫真刻石?淌疑辖穷}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鏡中頭,我?guī)熚一?天下趙州。”下署“弟子趙王焚香拜贊”八字。
善哉!趙州和尚。身去教存,趙州門風(fēng),遍覆大千。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cái)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shí)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gè)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yùn)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shí)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bào)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shí)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shí)而轉(zhuǎn)彎,時(shí)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景德傳燈錄
- 指月錄
- 五燈會元
- 碧巖錄
- 宗鏡錄
- 臨濟(jì)宗
- 祖堂集
- 法眼宗
- 禪門修證指要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
- 溈仰宗
- 曹洞宗
- 圣嚴(yán)法師108自在語
- 古尊宿語錄
- 禪宗詩歌境界
- 萬善同歸集
- 云門宗
- 星云大師講演集
- 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
- 大珠慧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 參禪法要
- 禪宗哲學(xué)象征
- 禪宗的開悟
-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 楞伽師資記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
- 禪林僧寶傳
- 趙州從諗
-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 禪宗大意
- 龐居士語錄
- 五燈會元續(xù)略
- 洞山宗旨
- 佛教的時(shí)空觀
- 慈舟法師開示錄
- 禪海微瀾
- 心地法門
- 與祖師同行
- 趙州禪師語錄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