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命運的好壞是如何產生的

  有人說:“胎兒一旦離開母體,呱呱落地之時,就注定了一生的命運。”所謂“一朝落地命安排。”相命學家就根據這個出生的時刻,作出種種命運預言。一生的幸運與不幸,就完全靠命運的主宰所賜予。而世人的貧賤富貴之間,往往相差太遠,如此而論,命運之神的賜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運途阻滯的人,往往會仰問上蒼:“為什么他人青云直上、東成西就;而我卻如此多滯多磨?”

  婚姻失意的人在輾轉不寐之時;亦會反問自己:“為什么他人夫唱婦隨、白頭偕老,而我會遭受到拋棄?

  病魔纏身的人,在痛苦呻吟之際,或見到他人身壯力健之時,亦會暗中自問:“為什么他人健康長壽,而我卻遭受疾苦之厄?”

  甚至有人打開報紙,看到意外喪生的新聞,亦會在嘆息之余,喃喃自問:“為什么他會遭到上天如此不幸的安排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一般相命學家都會用陰陽五行來解釋:“這是出生的八字命理某某運,某某部位的不好所致。”

  但是,有沒有人再深入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人生出來就會八字好,有人生出來就八字壞?命運的主宰真的這樣不公平嗎?”

  要深入徹底地研究這種“宿命”的根本淵源,就必須明白佛學的“三世因果”。“三世因果”與“宿命”有什么關系呢?原來“宿命論”是以“因”和“果”的法則作為基礎的。“三世因果”是唯一可以透過今世出生之前的時空,清楚地明了到一個很重要的循環(huán)過程—即是今世出生之前“因”,與出生之后的“果”,這種“因”和“果”的循環(huán)往今后推而遠之,形成“過去”(前世)——“現在”(今世)——“未來”(后世),如此三世的循環(huán)規(guī)律,而改善命運的唯一可行方法亦是以這個循環(huán)規(guī)律作為根本依據。

  佛教的《因果經》有四句最具原則性的經文:“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意思是說:你前生種了什么因,今生就會受到什么果。今生種了什么因,后世也會得到什么果。

  《佛說凈意優(yōu)婆塞所問經》里,對因果循環(huán)有較詳細的著述。以下摘錄數段并譯其大意來闡述種種因果的報應:

  世有男子女人,心懷惡毒,持刀執(zhí)杖,殺害生命,無悲憫心,不生慚愧,或自手殺,或教他人殺,同造惡業(yè),同招苦報。待命終時,下墮地獄,受地獄苦刑,地獄報盡,縱得出生為人,亦壽命短促,或則生來多病無日無時能享安樂。由殺命之因,得短壽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心無惡毒,不持刀杖,不殺生命,具悲憫心,有大慚愧,待命終后,享天堂福,天堂報盡,來生人間,亦享長壽。由不殺命之因,得長壽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時用杖木瓦石擲打生物,或損傷觸惱他人。待命終時,受地獄苦,地獄報盡,出生為人,諸多疾病纏身。由損傷惱害生物之因,得多病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常起忿恨嗔怒之心,生諸過失。待命終時,受地獄苦。地獄報盡,出生為人,相貌丑陋。由忿怒憎恨之因,得丑陋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若見他人得到利益,或聽到他人有稱意之事,即利用自己的方便阻礙他人,不令他得。待命終時,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出生為人,凡所求望,皆不如意,甚多阻滯。由阻礙他人利益之因,得運程阻滯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于他所應尊重者,而不尊重。所應恭敬者,而不恭敬。所應供養(yǎng)者,而不供養(yǎng)。常起傲慢自高之心。待命終時,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出生為人,亦生來下賤,不受尊貴。由傲慢自高之因,得下賤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于他人所應尊重者,即起尊重。所應恭敬者,即起恭敬,所應供養(yǎng)者,即樂于供養(yǎng),不起傲慢自高之心。待命終后,享天堂福,天堂報盡,來生人間,亦受尊貴。由尊重恭敬他人之因,得受尊貴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其心慳吝,不愿以金錢物質救濟他人之窮困,亦不愿施贈醫(yī)藥給貧病之人;虺F鹭澬,占用他人財物。待命終后,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亦貧窮困乏。由慳吝貪心之因,得貧窮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心不慳吝,常以金錢衣物救濟他人,或常以醫(yī)藥施贈貧病,不起貪心,不占用他人財物。待命終后,享天堂福,天堂報盡,來生人間,富貴自在。由不慳不貪之因,得富貴之果。

  以上是摘譯經文的數段大意而已。由此可知,善惡因果報應的原理,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殺害生命者短壽,貪心慳吝者貧窮。不尊重他人,所得的果報是下賤。損傷了生物,得到的是多病。阻礙了他人的利益,自己得到的是阻滯。因果的報應是很公平的,而且都自作自受。

  此外,因果報應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尚有很多復雜的部分,例如冤冤相報是復仇性的循環(huán),答恩謝德是報恩性的循環(huán)等等。更有不少循環(huán)是“現世報”,今世所作的善或惡,今世就報應。亦有些隔二三世之后才報應的循環(huán)。這要視各人原有的積善或積惡之多少來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