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警世詩》的人生哲理
唐寅(1470一1523),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xué)家,擅長畫山水,并人物花鳥。兼善書法,能詩文。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寅不僅是一位詩畫兼長的才子,而且還是一位佛教信徒。其六如居士之名即取自《金剛經(jīng)》,“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之語。唐寅一生蔑視權(quán)貴,不拘小節(jié)。他常常與高僧往來,而且還經(jīng)常借詩文來弘揚佛法,教化大眾。他的《警世詩》便是一篇闡釋佛理、化世導(dǎo)俗的佳作。
《警世詩》全詩如下:
措身物外謝時名,著眼閑中看世情。
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
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
說與明人應(yīng)曉得,與愚人說也分明。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缺月,數(shù)陣南風(fēng)又北風(fēng)。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
但凡行事要知機,斟酌高低莫亂為!
烏江項羽今何在?赤壁周瑜業(yè)更誰?
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
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
舉世不忘渾不了,寄身誰識等浮漚。
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dāng)一死休。
西下夕陽難把手,東流逝水絕回頭。
世人不解蒼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唐寅的這首《警世詩》是一首長篇七言古詩,共十六句。詩歌的思想涵蓋了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
現(xiàn)分別對這首詩歌的思想評述如下:
第一,世事無常,順其自然。
時序流轉(zhuǎn),世事變遷,是大自然不可逆轉(zhuǎn)的規(guī)律。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世事的變化是永無止息的。古往今來有許多的文人騷客對世事的無常發(fā)出了無奈的感嘆。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曾面對著奔流不止的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世事的變遷就像晝夜流淌不止的河水一樣永不停息。
對于世事的無常,詩人感受很深。他認(rèn)為,面對無常的世事,不應(yīng)該多動心機,過分謀劃不切實際的未來,而應(yīng)當(dāng)常懷平常之心,順其自然。只有這樣才會過得安然自得。詩人在詩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措身物外謝時名,著眼閑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說與明人應(yīng)曉得,與愚人說也分明。”詩人認(rèn)為,世事自有公論,用不著費盡心機,投機鉆營。很多時候,世事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如意,與其“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倒不如順其自然來得好。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是無法改變無常變化的。
為了說明世事無常的道理,唐寅在詩中以各種比喻來說明無常之理:“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幾回缺月還缺月,數(shù)陣南風(fēng)又北風(fēng)。歲久人無干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世事的變遷,的確如短蓬飄移、殘月春花一樣變化難測。青春、名位、財富等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個高官厚祿之人,很可能因各種原因丟失官位;一個億萬富翁也有可能會變得一無所有。塵世上沒有什么事是永恒不變的。一個人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成敗得失。
第二,不辨是非,能忍自安。
唐代百丈禪師曾說:“是非以不辨為解脫。”這句話指出了對治人我是非的最佳方法。唐寅對待人我是非的態(tài)度與百丈禪師一樣,并且還進一步主張將是非當(dāng)成耳邊風(fēng),既不聽是非之言,亦不傳是非之語。正如其《警世詩》中說:“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人若能夠以裝聾作啞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我是非,這些是非就會銷聲匿跡了,自己也能因此避免了許多禍患。人世間有很多不平之事,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忍耐。唯一使人不堪忍受的是人我是非。在我們周圍常有一些好事之人,他們整天喜歡到處打聽人我是非,然后添油加醋地到處傳揚,有時甚至把一些本來不存在的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給當(dāng)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還有一些人,天生喜歡挑撥是非。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在張的面前說李的不是,在李的面前說張的是非,他自己卻在中間當(dāng)好人。本來關(guān)系很好的朋友經(jīng)過他們這么一挑撥,頃刻間便反目成仇。
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詩人勸告世人,對于來說是非的人,我們應(yīng)對其存有清醒的認(rèn)識。在這樣的人面前,我們首先自己不說是非之言,同時也不聽別人的是非之語,更不要去分辨是非的真?zhèn),而是對是非采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一旦你對人我是非不放在心上,這些是非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慢慢地便會自然消失了。
詩人在這句詩中還講到我們對待是非要學(xué)會忍辱的精神。佛教講“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民間俗語也說“能忍自安”。很多時候,具有忍辱精神也是人生的一大修養(yǎng)。當(dāng)我們遭受到別人無故中傷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以牙還牙的方式作為回報。其結(jié)果是兩敗俱傷,而問題也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反之,如果能夠忍得一時之辱,不僅可以平安無事,而且還可以使受辱者以此作為奮發(fā)向上的動力,日后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受過屈辱之后才奮發(fā)有為的,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青年時成為護持劉邦的一員大將:春秋時吳越之爭,越王勾踐戰(zhàn)敗,忍受甘為吳王夫差奴仆的奇恥大辱,為了不忘國恥,勾踐臥薪嘗膽,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最終滅掉吳國,成為名揚一時的霸主。
第三,行事謹(jǐn)慎,寬容待人。
詩人在《警世詩》中以項羽獨斷專行,以致烏江自刎和周瑜年少氣盛,而致短命的歷史教訓(xùn),來告誡世人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小心謹(jǐn)慎,凡事要細(xì)加斟酌,三思而行,且不可意氣用事,為所欲為。否則,不僅事業(yè)難成,而且還會遭致殺生之禍。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對事情的成敗得失深思熟慮,不僅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能使事業(yè)進展順利,最終取得成功。
詩人在詩中還告誡世人要以寬容之心待人。其詩說:“但凡行事要知機,斟酌高低莫亂為!烏江項羽今何在?赤壁周瑜業(yè)更誰?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世事本是如此,該屬于你的東西,你趕也趕不走,不該屬于你的東西,你求也求不來。人生世上,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必處處爭強好勝,惟我獨尊。在我們周圍總會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更優(yōu)秀,對此,我們不應(yīng)懷有妒忌之心,而且應(yīng)該以寬容之心待人。并盡可能向別人請教,這樣既包容了別人,也使自己能不斷得到進步。若是時時處處都與別人互爭短長,往往會害人不成反害己,落得個追悔莫及的下場。
其實,人活在世上,如果處處都與人相比,你就會永遠(yuǎn)生活于痛苦之中。因為,在我們周圍,比我們更有能力的人多如牛毛,一旦你有了爭強好勝之心,你便會想盡一切辦法超越別人。而實際上你的能力又很有限,雖經(jīng)努力你仍居人后,這時你會感覺到過得很痛苦。與其這樣倒不如放人一馬過得自在。一旦你沒有了爭強好勝之心,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過得很輕松。
第四,看破世事,隨緣度日。
唐寅在《警世詩》結(jié)尾幾句以十分中肯的語句來勸誡世人應(yīng)當(dāng)看破世事,隨緣度日。詩云:“舉世不忘渾不了,寄身誰識等浮漚,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dāng)一死休;西下夕陽難把手,東流逝水絕回頭,世人不解蒼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詩人認(rèn)為塵世上許多事情都是不了了之,人生縱使百年,也終將在人世消失?v然你千般算計,萬般謀劃,無論你的算計成功與否,待到身死命終,你一生為之苦心經(jīng)營的事業(yè)也就此罷休。
光陰就像無限美好的夕陽一樣,只是己近黃昏,使人無從把握;時光又像東流的江水一樣,從來不會倒流。塵世上的癡迷之人卻從沒有看破人世往來代謝的規(guī)律。往往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假使人人都能看破塵世中的人我是非,成敗興衰之事,則會過得逍遙自得,心無掛礙。
唐寅的這首《警世詩》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以詩中言教來為人處世,則不僅可以遠(yuǎn)離禍患,而且還能夠使人看破世事,從而以一顆平常心面對人生的得失。
- 上一篇:瑞鹿本先禪師《風(fēng)幡頌》
- 下一篇:欣賞禪詩須了禪境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