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門鉗錘出祖師

  培育僧才是叢林(禪林)重要的職能之一!抖U林寶訓》中,載有法演大師曾經(jīng)講過的一段話:“所謂叢林者,陶鑄圣凡養(yǎng)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是說叢林(禪林)就像一個大熔爐,是用來陶鑄凡愚而成圣賢,培育僧才器格而達到至善至美的平臺。學僧中有智、愚、賢、不肖之類別,要仰仗住持大德們有良好的教化方法,若能平等地引導學人,因人施教,使之覺得有所師承,秉承宗風道風,自然能夠向上向善,見賢思齊。

  但是,法演大師也有所擔憂:“今諸方不務守先圣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輩當何取法?”時下諸方叢林擔任住持的,多不守古訓法度,對于往圣前賢所立的典章律制,置若罔聞,只是憑一己之好惡,自以為是,感情用事,把前人留下來的規(guī)范一概革除。如此縱情恣意,叫后輩學者該如何取法呢?法演大師的擔憂,對當今佛教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尤其對僧才的培養(yǎng)同樣具有警示作用,其話語震耳發(fā)聵。

  因為叢林教育把成佛作祖作為實現(xiàn)的終極目標,把陶鑄磨煉作為實踐的手段,故歷代高僧大德都把解行并重、宗教兼通,作為培養(yǎng)法門龍象的標準。明末高僧晦山戒顯仿《孫子兵法》十三篇,撰《禪門鍛煉說》,列有堅誓忍苦、辨器授話、入室搜刮、落堂開導、垂手鍛煉、機權策發(fā)、奇巧回換、斬關開眼、研究綱宗、精嚴操履、磨治學業(yè)、簡練才能、謹嚴付授等十三章。這十三篇主要是針對當時宗下的流弊而提出的一部整理禪林、鍛煉禪眾的方法。圣哲古賢去日雖遙,翻看他們成就祖師的過程,溫習他們曾經(jīng)的鍛造歷程,或許我們從中可以尋找出適合現(xiàn)今叢林培育僧才的思路。

  日本的宜牧和尚,九歲投龍勝寺大法禪師處出家,十九歲請求外出參學,大法不許。宜牧一氣之下,離開龍勝寺,一直游歷到京都。在京都,他謁見了南禪法叔,與之相洽行腳選師等問題,法叔囑其一定參儀山禪師。

  于是,宜牧到儀山禪師的道場岡山曹源寺,請求掛單,以期有機會親近禪師。因為寺內(nèi)僧眾已滿,儀山家風又險絕,不作方便接人,很少接受外來的僧人掛單。宜牧心意堅決,絲毫不動搖,蹲居在山門口三天,當時又是下雨天,他渾身濕透,但一動也不動。乃至到了第七日,才被允許進寺掛單。剛見面,儀山禪師就讓他參趙州和尚“狗子有佛性無”的話頭。時間過去了一夏,宜牧也沒找到入處。入冬安居期間,他發(fā)奮參究。消災法會舉行,當大眾齊念“般若經(jīng)轉讀六百卷”時,宜牧有省,即向儀山呈上見解,儀山并未認可,問道:“般若且放置不顧,無字作么生?”

  宜牧不答,反問道:“無字與般若有何區(qū)別?!”

  儀山大喝道:“你這個高慢的小和尚!”一拳打下去,并把他趕出丈室。宜牧懊惱不已,意欲返回自己的寮房。方丈室關門的聲音冷冷地沖刺著耳根,他豁然開悟:“有與無都是自己膚淺的認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再而入室呈其所見,儀山首肯了他的見地。

  儀山家風森嚴而綿密。有一次,儀山洗澡時因水稍熱,叫弟子打涼水來摻。宜牧跑過去,提起水桶,倒出桶里剩下的小部分涼水,準備汲水。儀山眼光如炬,破口大罵:“混蛋!大小事物各有用處,何不活用?澆樹,樹也歡喜;澆花,花也開心。因地修行,培德第一。你這沒道心的愚僧,真是個糊涂蟲!”

  “是!是!”宜牧應諾,并不還口,而是記住了這個痛誡,銘刻于心,并把“滴水”二字,作為自己的法號。

  還有一次,宜牧用一張自紙擦鼻涕,儀山很不客氣的說:“你的鼻子有這么尊貴嗎?清凈的自紙得之不易,你不是在糟踏自紙嗎?還修什么行啊!”

  儀山門下很多學僧都受不了這種冷峻的禪風打了退堂鼓,只有宜牧堅持下來。宜牧禪師就是后來的“滴水和尚”。后來滴水宜牧禪師榮膺天龍寺的管長,與獨園禪師等,被稱為明治時期佛教的重鎮(zhèn)。

  滴水和尚的弟子峨山,在師門下也深受磨礪。他深有同感地說道:“僧有三種:下等僧利用家?guī)煹挠绊,來發(fā)揚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賞家?guī)煹拇缺?a href="/remen/shizu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尊為楷模;上等僧在師家的楗槌下日益強壯,找到自己的天地。”

  法遠圓監(jiān)是中國禪宗臨濟宗的一位禪師。期初,他與其他七位僧人聽說汝州葉縣廣教院的歸省禪師禪術高明,便相約前去參學。當他們冒著嚴寒,頂著紛飛的大雪,千里迢迢,來到廣教院歸省禪師處時,沒想到卻吃了閉門羹。歸省禪師一見到他們,就大罵不止:“你們來此何為,我哪有閑飯養(yǎng)你們這些閑漢?快滾快滾!”八人面面相覷,仍然不肯放棄。歸省見他們猶豫不決,又舀水朝他們潑去,八人的衣褥盡濕;歸省接著抓起大把香灰,向他們身上撒去。除了法遠和義懷二人整衣敷具,長跪不起外,其余六人忿怒不已,紛紛離開了廣教院。

  歸省禪師又朝法遠和義懷喝斥道:“他們都走了,你們?yōu)槭裁催不走?”法遠懇切地答道:“我二人千里來此參學,豈以一勺水潑之便去?就是用棒責打,我們也不會離開。”歸省禪師道:“既是真來參禪,那就去掛單吧。”

  法遠禪師掛單后,曾任典座之職。廣教院生活極為清苫,一日,歸省禪師外出,眾僧央求法遠煮一頓好粥,來改善一下生活。法遠心生憐憫,未曾稟告主管職事,擅自取了油面作五味粥供養(yǎng)大眾。歸省禪師得知此事后,呵斥法遠道:“你這不是私盜寺院常用之物做人情嗎?”叫執(zhí)事僧估算法遠的衣物價值多少,一一估價后,悉數(shù)償還常住,然后罰杖三十,趕出山門。

  法遠雖被驅逐山門,但仍不肯離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臥。歸省禪師知道后,又呵斥道:“院門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為何在此行臥?將房租錢算給常住。”說后,就叫人迫算房租錢,法遠禪師毫無難色,遂持缽到市街為人誦經(jīng),以化緣所得償還寺院。

  不久,歸省禪師對大眾說:“法遠是真正的古佛,真正參禪的法器。”于是叫人請法遠進堂,當眾付給法衣。法遠承繼了歸省大師的衣缽后,奉命到樅陽浮山開演教法,終成為臨濟宗一代祖師。

  宋·高僧靈源惟清說:“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蓄養(yǎng),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用磨刀石去磨各種器物,雖然看不見磨石消損,日積月累,總有磨光的時候;種植果樹蓄養(yǎng)家畜,我們一時半時看不到成長,但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就明顯感到已長大。同樣的道理,我們做人或修道,能夠不斷地積德行善,暫時雖看不到好處,但必將得到真實受用。至于背理棄義之人,雖然目前看不到他有什么惡報,然而天理昭彰,多行不義必自斃。

  學道之人果能記住這段話,而在叢林中踐行道法,在禪林的大熔爐里歷練,努力積功累德,將來必成大器,流芳百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