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釋迦牟尼佛舍利“安家”天門山寺 

  尼泊爾懷善方向贈與天門山寺懷樊方丈珍貴舍利子

  中國佛教界首次赴尼泊爾迎請回佛舍利

  2009年4月23日,由湖南省佛教界人士組成的佛教文化交流團暨釋迦牟尼佛舍利迎請團自尼泊爾返回,帶著一枚釋迦牟尼佛舍利順利抵達張家界,同時帶回的還有釋迦牟尼兩大弟子目犍連和舍利佛的各兩枚舍利。這幾枚佛舍利均為尼泊爾藍毗尼園中華寺贈予。

  此次佛舍利迎請活動是中尼兩國佛教界的一次重要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動,也是我國佛教界首次遠赴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地——尼泊爾藍毗尼迎請回珍貴的佛教圣物釋迦牟尼佛舍利。這枚珍貴的釋迦牟尼佛舍利及兩大弟子舍利將供奉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qū)內的天門山寺中。天門山寺位于被人譽為仙山圣境的天門山頂,是張家界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剎,近年來耗資8000多萬元進行了重新修建,復建后的天門山寺氣勢恢宏,神圣莊嚴,將于今年6月8日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和佛像開光法會,屆時將同時舉行隆重盛大的佛舍利入寺安放法會。張家界佛協(xié)及天門山景區(qū)方將共同為佛舍利投保1億元人民幣的保險。

  本次佛舍利迎請團由湖南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天門山寺方丈懷梵大和尚擔任團長,一行20余人于4月18日從成都出發(fā),當天晚上抵達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經過短暫的休整后,迎請團一行于20日上午抵達了釋迦牟尼出生地——距離加德滿都300余公里之外的藍毗尼。藍毗尼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是佛教文化的發(fā)祥圣地,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重要歷史文化遺跡。1970年,在聯(lián)合國開發(fā)署和有關國家支助下,成立了藍毗尼開發(fā)國際委員會,10多個國家成為會員。世界佛教徒聯(lián)誼會也號召所屬70多個分會,其中包括中國佛教協(xié)會為藍毗尼開發(fā)捐獻資金或修建寺廟,目前包括中國、緬甸、泰國、韓國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已在此建寺。中華寺是經我國政府批準,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承建的,于1998年竣工,懷善大和尚作為首任方丈升座中華寺。

  天門山迎請舍利子

  中華寺僅有兩枚釋迦牟尼佛舍利,均由尼泊爾藍毗尼蓮花寺前方丈、藍毗尼園開發(fā)委員會副主席必蒙拉難陀長老所贈。于上世紀80年代在南岳出家的懷善大和尚懷著對湖南深厚的感情,更為天門山寺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所動而慨然相贈,不僅將兩枚佛舍利中的一枚贈予天門山寺,還將緬甸佛教界贈予中華寺的釋迦牟尼佛兩大弟子舍利也一并贈送。

  當天上午,迎請團一行首先與中華寺懷善大和尚及寺內僧眾進行了座談交流,并向中華寺贈送了描繪天門山壯美風光的砂石畫。懷善大和尚詳細介紹了尼泊爾尤其是藍毗尼的佛教歷史文化情況,并表示這次是中國佛教界首次到釋迦牟尼佛的故鄉(xiāng)迎請佛舍利,對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及弘揚佛教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希望以此表達佛教界對促進社會和諧和世界和平的良好心愿。

  當日上午10點,中華寺兩寺方丈及僧眾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懷善大和尚誦讀了迎請佛舍利的文疏。迎請團抵達張家界后,本地有關方面和佛教界人士也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天門山寺

  天門山寺介紹

  天門山寺,始建于明朝,是湘西地區(qū)的佛教中心,自建寺以來信士眾多,香火鼎盛。舊寺坐南朝北,廟門上高書“天門仙山”,兩邊楹聯(lián)為“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無山山獨尊”,氣勢浩大。全寺三進兩殿,殿后有觀音堂,寺外古木參天,不遠處有七級浮屠,堪稱古雅清幽。自民國以后,天門山舊寺日漸衰頹,現(xiàn)仍有遺址可尋,F(xiàn)在的天門山寺為原址重建,占地萬余平方米,采用清代官式風格,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閣,法堂等建筑組成。其中觀音閣造型尤為奇巧,樓層設置明二暗山,其構造之復雜,堪與國內各古典名樓相媲美。寺廟坐落山窩,視野開闊,極目東南,眾山皆小,確有一山獨尊的氣概!

  舍利子

  珍貴的舍利

  相關鏈接:

  中國有多少佛舍利

  佛舍利在中國境內目前已知的分布有七處?煞譃榻▏氨4嫦聛淼亩: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及北京西山靈光寺佛牙舍利。建國后佛舍利有五次重大發(fā)現(xiàn):即蘇州虎丘塔內發(fā)現(xiàn)迦葉佛舍利;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出土釋迦佛舍利;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發(fā)現(xiàn)釋迦佛舍利;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釋迦佛指骨舍利;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釋迦佛螺髻發(fā)舍利。下面分別作出介紹:

  (一) 阿育王寺佛舍利

  據(jù)《阿育王傳》記載:“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沒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國者,一十九所。”這十九座塔的分布情況,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時確記載。而這十九座塔中,僅存西晉會稽貿阝縣塔,即今浙江省寧波市鄞縣貿阝山阿育王寺塔。據(jù)《鄞縣志》記載:寺內供奉的佛舍利塔是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并州僧劉薩訶(法名悲達)發(fā)現(xiàn)的。塔青色、高四寸、廣七寸,五層四角形。該寺建筑規(guī)模之宏大,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之莊嚴,在國內均首屈一指。因為此塔是傳來我國十九座佛塔中。唯一幸存至今者。所以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二) 北京婁光寺佛牙舍利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西山靈光寺內的遼代招仙塔及全寺建筑物均被炮火所毀。寺僧大清除瓦礫時。得到塔頂?shù)穆侗P,文日:“大遼國公尚父令公承相大王燕國太夫人鄭氏造咸雍七年(公元1071年)八月工畢”旋于塔期下地宮獲一石函,啟視有沉香匣,內貯佛牙舍利一顆。匣上書有:“釋迦佛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公元926年)四月二十三日記比丘善慧書”。這些內容,完全與《遼史 道宗紀》所載:“咸雍七年八月置佛牙舍利于招仙浮屠”之說相符。按佛教經典《大般涅盤經》后分卷下所載。世尊荼毗后唯留四牙不曾沮壞,帝釋天于佛口上頷取兩枚即還夫上,起塔供養(yǎng)。而余下兩顆,一顆傳至錫蘭(今斯里蘭卡)坎底市的馬拉葛瓦寺供奉至今,而另一顆傳至于闐烏萇國,在劉宋元徽三年(公元475年)由南齊僧法獻請回我國,故史稱“法獻佛牙!

  (三) 蘇州虎丘塔內發(fā)現(xiàn)迦葉佛舍利

  1957年,蘇州又管會在整修虎丘塔第三層時,發(fā)現(xiàn)石函及鐵函,在外部包裹的絲織品上,有用墨筆題寫的兩行字:“×××恩朗舍此袱衛(wèi)枚,裹迦葉如來真身舍利寶塔”。同時,在石函四周還發(fā)現(xiàn)有銅佛四尊、檀香木雕佛像三尊、銅鏡三面、越窯青瓷蓮花碗一只。經專家鑒定,這些文物均是五代末期北宋初年的東西。按加葉佛是過去七佛之一,為現(xiàn)在賢劫千貨中的第三佛。據(jù)《長阿含經》卷一的《大本經》記載:“迦葉佛出世于賢劫中,其中人壽二萬歲,于尼拘律樹下成佛,有弟子兩萬人”。古佛舍利的發(fā)現(xiàn),這在世界范圍內還是第一次,意義十分重大。

  (四) 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出土釋迦佛舍利

  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始建于宋代,九級八面,造型異常精美。原塔在明代因海嘯傾塌,僅遺存有最下三層。1960年鎮(zhèn)江文管會在修復鐵塔時,在塔基三尺半處發(fā)現(xiàn)地宮。地宮內放置有一長方形石函,上面題有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四月八日“潤州甘露寺重瘞舍利塔記”石刻一方。同時發(fā)現(xiàn)的還有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瘞長干寺阿育舍利記”及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瘞上元縣禪眾寺舍利記”石刻二方。從而可以認定甘露寺塔地宮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法苑珠林》卷三十入中所列“東晉金陵長干塔”內的釋迦佛舍利。需要特別指出提,甘露寺塔地宮中發(fā)現(xiàn)的釋迦佛舍利,鞭數(shù)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據(jù)鎮(zhèn)江市博物館報告,總數(shù)共有772粒。唐代瘞下的計有二處:長干寺舍利小金棺內11粒,禪眾寺舍利金館內156粒。宋代瘞下的計有三處:銀函內56粒,銀元盒內170粒,不函內372粒,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顆粒,小如芥子。

  (五) 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內發(fā)現(xiàn)釋迦佛舍利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縣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在清理著名的石經山雷音洞地面時,于原佛座后面地下五厘料處,發(fā)現(xiàn)有一方石,下有豎穴,其內存有以漢白玉、青石、白銀、白玉四種原料作的五重寶函。于中發(fā)現(xiàn)函蓋上面刻有“隋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銘文。證明佛的舍利,在這里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當人們開啟了第五重白玉寶函,終于見到了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三顆珍珠。據(jù)史料記載,幽州高僧靜琬從隋文帝那里得到三顆佛舍利后,即安放在白帶山(后稱石經山)雷音洞內,只有在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592年)由當時萬歷皇帝朱翊的母親迎入宮中供養(yǎng)過三日,此外未曾有過移動。那么,為何記載有三粒佛舍利,現(xiàn)只存二粒呢?內中緣由,尚不為人知。

  (六) 陜西法門寺地宮出現(xiàn)釋迦佛指骨舍利

  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發(fā)掘清理法門寺“真身寶塔”塔基下的地宮時,首次發(fā)現(xiàn)了極為珍貴的佛指舍利,以及唐代多位皇帝供養(yǎng)舍利的金銀器、絲織品、瓷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此次發(fā)現(xiàn)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一枚真身舍利,三枚影骨(影者影現(xiàn)之意,喻真身舍利是天上之月,而影骨則表水中之月,是唐代所制的替代品)分別被安置于地宮的前、中、后三室及后室下方的秘龕內,與那些為數(shù)眾多的稀世珍寶,構成了金剛界、胎藏界兩大唐密曼茶羅(壇場)。因為佛指真身舍利存世僅僅此一枚,此次佛指舍利在法門寺的重光,確實是我們全世界佛教徒,值得慶賀的重大事。而最使人難以忘懷的是一九六六年的九月,一伙“紅衛(wèi)兵”小將來到法門寺破壞“真身寶塔”,在這危機關頭,寺主良卿法師舉火自焚,制止住了這伙人的瘋狂暴行,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這一佛門至寶。

  (七) 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釋迦佛螺髻發(fā)舍利

  2001年3月11日上午,浙江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丁對雷峰塔地宮的考古發(fā)掘,并且對全過程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經歷了18個小時的地宮發(fā)掘,共出土了包括金涂塔在內的文物七十余件。據(jù)《咸淳臨安志》卷八十二等文獻記載,雷峰塔的形制、結構與杭州六和塔、蘇州云巖寺塔基本相同,是吳越國王錢俶奉“佛螺髻發(fā)”(螺髻,系如來三十二機之一,言佛頂髻毛發(fā)向右旋轉,其形如螺)而建。結合遺址中出土的石經殘碑、銘文磚上的干支紀年,可以初步確定雷蜂塔的建造年代應在公元972~976年之間。這也表明地宮中出土的佛螺髻發(fā)舍利已歷千年,而未曾有過移動和毀損。釋迦發(fā)舍利的出土,在世界范圍內當屬首次,是繼法門寺地宮之后,對釋迦佛真身舍利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

  通過上述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舍利在中國境內,不但有釋迦佛舍利,而且還有迦葉古佛舍利;而釋迦佛的舍利又包含有佛牙、佛指、指發(fā)、佛身不同部位的舍利,是全世界保存佛舍利種類最全、數(shù)量最我的國家,這一切都值得我們驕傲和珍惜 。 (稿源:新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