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殺四十八問
“戒殺四十八問”是清朝周思仁(安士)居士,勸在家眾吃素之文章。因版本緣故,其中少了十五問,日后如有緣,當(dāng)補齊。
戒殺四十八問
嗚呼。殺劫之來。亦慘矣哉。其在人道;驍(shù)十年。或百余年。方一見。在畜生道。則無日不見。一遇雞鳴。即有無限狠心屠戶。執(zhí)利刃。伺群畜奮然捆縛。群畜自知不免。大聲躑跳。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間。億萬生靈。身首異處。
嗚呼。彼獨不畏殺乎。受制于人。憤憤而死。冤無可伸。郁而為戾氣。戾氣一聚。而諸天魔王。遂出世而了此案矣。
由此觀之。殺劫之來。皆人人殺業(yè)之所召也。則夫臨殺劫。而思所以逃之者。惟以戒殺轉(zhuǎn)之。其機最捷。其感最神。他善敵不過也。
余故作戒殺問答一卷。釋人之疑。而堅人之信。所愿大地眾生。于過去殺業(yè)。念佛超薦。未來殺業(yè)。當(dāng)下斷除。發(fā)大慈悲。發(fā)大堅忍。誓不故殺一微細(xì)生命。如此而猶慮殺劫之不能逃也。八部金剛。截我頭去。
殺劫來臨之時,實在是夠凄慘的。對人類而言,或許幾十年,或許百多年,才可能遇上一次。而在畜生道,則每天都發(fā)生。從凌晨雞鳴開始,就有很多的狠心屠夫,手持利刃,奮力捆縛群畜。畜生知道不能幸免,大聲哀叫,奔跑逃跳,真是驚天動地。然而最終還是沒有人來救援,于是各各被這些人面羅剎,活生生的抽腸拔肺。在哀號聲未斷之際,又被丟到沸湯中煮,受到極大的痛苦。片刻之間,就有億萬的生靈,頭和身體就分家了。
唉!只有它們不怕被殺嗎?它們因為被人控制,只得憤憤而死。它們的冤屈無可伸訴,于是就郁積而成為一股戾氣。當(dāng)戾氣聚集濃厚之后,諸天的魔王就會到人間來了此殺生的案件了。
慈受禪師的偈說:‘世間上殺生殺得太多了,于是就引發(fā)了戰(zhàn)爭。于是曾經(jīng)殺生的,在戰(zhàn)爭中就會被殺。曾經(jīng)欠人錢財而賴悵不還的,在戰(zhàn)爭中房子就被燒掉。曾經(jīng)搗毀鳥獸巢穴的,在戰(zhàn)爭中就會妻離子散。各各的報應(yīng),都相等于所造之業(yè)。所以大家要洗耳恭聽佛陀所說,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呀。’
由此可知,殺劫的發(fā)生,都是由于大家的殺生之業(yè)而感召來的。那么面臨殺劫,想要逃避的話,該如何呢?只有以戒殺來轉(zhuǎn)變,才是最快速,最感應(yīng)的,做其他的善事都比不上它的效果。
因此之故,我特別寫此問答一卷,以解釋一般人對戒殺的疑惑,加強已戒殺者的信心。希望大家對過去所造的殺業(yè),能夠念佛超度它們。當(dāng)下要斷除未來的殺業(yè),發(fā)大慈悲心,發(fā)大堅強忍耐之心,發(fā)誓不再故意去殺害任何一個微細(xì)的生命。如果能夠這么做的話,還會逃不掉殺劫。那么我愿意讓天龍八部及金剛神,把我的頭截去。
客曰。書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異類。本為養(yǎng)人。禁之不殺。何為。
答曰。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當(dāng)知萬物為天地之赤子。赤子中有強凌弱。貴欺賤者。父母亦大不樂矣。倘因食其肉。遂謂天之所以養(yǎng)我。則虎豹蚊虻亦食人類血肉。將天之生人。又為蚊虻虎豹耶。
問:書經(jīng)上說,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我認(rèn)為上天生長了這么多的畜生類,就是為了要養(yǎng)育人的。為什么要禁止不殺生呢?
答:既然你知道天地是萬物的父母,那就應(yīng)當(dāng)知道萬物是天地的赤子。赤子之中,如果有強壯的欺負(fù)弱小的。有高貴的凌辱低賤的,做父母的一定是大大不樂的。如果你吃畜生的肉,就認(rèn)為是上天以此來養(yǎng)育你的話。那么虎豹吃人肉,蚊虻吸人血,是不是說上天生人類,是為了養(yǎng)育蚊虻虎豹的呢。
客曰。然則天何以不顯示其報。而禁人之殺。
答曰。天固禁之。故累示殺報。特愚人不知而蹈之。智者知之而故蹈。天無如何也。
咸豐某年。全椒縣居民某。夜臥。夢神戒曰。兵旦夕至。不戒殺斷難逃死。某驚醒。率合家大小。焚香發(fā)誓。永斷殺業(yè)。人皆從之。惟一婦曰。此夢耳。何足信。不數(shù)日兵至。一家逃出。此婦以戀家。故出稍遲。遂被殺。余親見之。
問:既然如此,那為何上天不顯示報應(yīng),以禁止人類殺生呀?
在咸豐年間,全椒縣有位居民晚上睡覺時,夢見天神告誡他說,有軍隊馬上就要來了,不戒殺的話,絕對難逃一死。他驚醒過來,率領(lǐng)全家大小,焚香發(fā)誓要永遠(yuǎn)斷除殺業(yè),大家都遵從。其中只有一位婦女不同意。她說:‘這只不過是夢而已,不值得相信的。’幾天之后,軍隊果然來了,他們?nèi)叶继映鋈。只有這位婦女,由于戀家的緣故,比別人走得遲些,結(jié)果就被殺了。這件事是我親自見聞的。
客曰。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生生不已。將成禽獸世界。奈何。
答曰。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天下乎。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之多也。冤冤相報;樾笊t成禽獸世界。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yè)報漸消。必且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
問:天下的畜生種類那么多,如果人人戒殺的話,那些畜生不停的生長,人間豈不就成了禽獸世界?
答:蚯蚓、昆蟲及蛇,一般人是不吃的,它們可有充滿天地之間呢。世間的禽獸之所以多,正是因為殺生的人多之故。這叫做冤冤相報,彼此互成畜生,那就會成為禽獸世界了。若是人人戒殺的話,那么畜生果報的業(yè)就會慢慢消減,而人類和諸天的數(shù)量就會增多。楚人不捕蛙類,而蛙類反而減少。蜀人不食螃蟹,而螃蟹卻日漸稀少,這些不都是證明嗎。
客曰。天既惡殺。當(dāng)使血肉之味臭惡難堪。則普天之下。自然戒殺。不亦善乎。
答曰。禽獸血肉。自天視之。原系臭惡難堪。世人食之見為美者。亦猶廁蟲貪糞。習(xí)而不覺也。譬如有人。前世為貓。念念捕鼠。前世為鶴。念念吞蛇。今世為人。不復(fù)思此二物?梢娨环N形骸。一種嗜好。嗜好不同。從業(yè)緣起。業(yè)緣不同。又從心起。人能與天同其心。自覺血肉之味。臭惡難堪也。
問:上天既然厭惡人類殺生,那就應(yīng)當(dāng)使畜生血肉的味道,變得很臭惡惡心才對呀。如此一來,普天之下,自然人人都戒殺而不敢吃畜生血肉了,這樣不是挺好的嗎?
答:禽獸血肉的味道,上天是認(rèn)為很臭惡惡心的。世間的人吃了覺得是美味,就好比廁所的蛆,貪吃糞便一樣,這是習(xí)性而自己無法覺察出來。譬如前世做貓的人,當(dāng)時心心念念就想著要捉老鼠來吃。前世做鶴的人,當(dāng)時一心只想吞蛇。現(xiàn)在今世為人,就不會想吃老鼠或蛇了?梢娛悄且环N軀體,就具備那種軀體的嗜好。嗜好的不同,是由于業(yè)力與因緣之故。而業(yè)力與因緣的各不相同,又是因心而起的。人的心如果和天的心一樣,自然會覺得血肉的味道,實在是很臭惡惡心的。
客曰。殺生為業(yè)者。仰事俯畜。咸賴乎此。勸之改業(yè)。絕其生路矣。愛物不愛人。吾不取也。
答曰。殺生為業(yè)。譬之漏脯救饑。雖暫得衣食。而累劫受苦。未有了期也。正為愛之故。勸之改業(yè)。反謂絕其生路。世之不殺生為業(yè)者。竟死乎。弗思而已。
問:殺生為業(yè)的人,養(yǎng)家活口,全賴這份工作。如果勸他改行的話,豈不是絕了他生路?愛畜生而不愛人,我實在不敢茍同。
答:以殺生為業(yè),好比是吃有毒的肉干以療饑餓。雖然從事殺生之業(yè)暫時得到衣食,但卻必須累劫受果報之苦,沒有停止之期。正是為了愛他的緣故,才勸他改業(yè),怎么反而說絕了他的生路呢。世間不以殺生為業(yè)的人,難道就會死了嗎,你實在是沒有仔細(xì)思量呀。
客曰。?筛。犬可守夜。固當(dāng)憐之。豬羊一無所能。不食何用。
答曰。戒殺放生。不過自全其惻隱耳。豈因物之有用無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甚矣。性蔽于習(xí)。愛起于貪也。
問:牛可以耕田,狗可以看門守夜,固然應(yīng)當(dāng)憐念不殺它們,不過豬羊一無所能,除了食它們之外,沒別的用途。
答:戒殺放生,是要成全我們的惻隱之心,豈是從此物之有用或無用上來論。如果因為此物有用而不食它,這仍然是自私的念頭。實在是我們的自性被習(xí)氣給蒙蔽住了,所謂愛人愛物,不過是個貪心而已。
客曰。雞犬牛羊。皆哀鳴畏死。殺之固所不忍。微細(xì)水族。殺之無聲淚者。安用戒為。
答曰。形有大小。性無大小。譬如殺人。殺老者與嬰兒。其罪同也。若謂無聲淚者。殺之不痛。試于啞子就戮時察之。
問:雞犬牛羊被殺的時候,都會哀鳴做怕死之狀,殺它們確實不忍心。不過微細(xì)的水族類,殺它們之時,既不出聲也不流淚,何必戒殺它們呢?
答:禽獸與水族,形狀雖然有大小,但是本性是沒有大小不同的。譬如殺老人與殺嬰兒,罪是相同的。若認(rèn)為它們被殺時沒有哀鳴聲也不流淚,就以為它們被殺時不會痛的話,請你仔細(xì)觀察一下啞巴被殺時的情形就知道了。
客曰。摻刀自割。固害慈心。若自人殺之。而我食之。有何不可。
答曰。此掩耳盜鈴也。若謂自人殺之。即可嫁禍于人。則屈受官刑者。但當(dāng)怨隸人,不當(dāng)怨官長矣。噫。物類可欺。自心可欺耶。
問:親自拿刀殺生,確實有損慈悲之心。不過若是別人殺了,而我才吃,又有何不可呢?
答:你這叫做掩耳盜鈴呀,若是認(rèn)為別人殺的,就可以嫁禍于人。那么委屈受到用刑之人,是否應(yīng)當(dāng)埋怨執(zhí)刑之人,而不應(yīng)當(dāng)埋怨下令用刑之官長呢。唉,畜生可以欺騙,然而可以欺騙得了自己的良心嗎?
客曰。放生固屬善舉。但所放之物。被人捕取。奈何。
答曰。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耳。譬如良醫(yī)療病。不能保將來之不死。譬如兇年設(shè)粥。不能保后曰之不饑。世間萬事皆然。何獨于放生而疑之。且子又安知。所放之物。盡為人捕。而無一生乎。
問:放生固然是善奉,但是所放生之物,又會被人捕捉,這可怎么辦?
答:捕捉的人隨他捕捉,放生的人還是照放。譬如良醫(yī)治病,并不能保證被治者將來不會死。又譬如饑荒時免費煮粥供饑民食,并不能保證饑民日后不會挨餓。世間萬事皆是如此,何以獨獨對放生有疑問。而且你又如何知道,所放生之物,都會再度被人捕捉,而沒有一個可以逃生的呢?
客曰。行善以立心為主。心茍善矣。何須戒殺。
答曰。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之苦。天下兇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則不殺。殺則不仁。天下斷無好殺之仁人也。
問:行善重要在心地上論,只要心善就好,何必戒殺呢?
答:作這是說的什么話呀,你所謂的善心,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娛,而使畜生受到彌天之苦。天下兇毒之心,沒有能超過這種心的了。請問,你的善心何在?孟子說:‘所謂人類,就是仁慈之意。’有仁慈之心,則不會殺生,殺生則非仁慈。天下斷無好殺生的仁人君子。
客曰。吾則無可無不可。非戒殺。非不戒殺。置之無心而已。
答曰。無心戒之。未必有功。無心殺之。何能無罪。譬如寇盜劫掠他家。飛矢誤中于汝。汝能諒其無心乎。
問:我是無可無不可,不一定非要戒殺,也不一定非不戒殺。反正我以無心來看待戒殺。
答:以無心之心來戒殺,不一定有功德。而雖然無心,卻殺了生,豈能無罪呢?譬如流寇盜賊,去搶劫別人的家,他的箭誤中了你,你能原諒他的無心嗎?
客曰。物類烹割。彼罪難述。我縱不殺。必有殺之者。殺之何害。
答曰。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獨不可逃乎。因物罪不可逃而殺之。與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相啖相殺。理有必然。人奈何處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問:畜生被殺被烹煮,是它們自己罪業(yè)難逃?v然我不殺它,也還是會有人殺它呀,所以殺它們有何損害?
答:畜生自己的罪業(yè)固然不可能逃脫,而我們自己的罪業(yè),難道不能逃嗎。如果你以為畜生罪業(yè)該死不可逃,你因此而殺它,那么你就和它一樣,同樣受不可逃之罪業(yè)了。彼此相食相殺,有它必然的因果道理。而人處于可以逃脫的處境,為何不想早早逃脫呢。
客曰。世間物命。類多欠債。殺之何罪。
答曰。物命償債豈不誠然。但有對受殺果。不對受殺果之分耳。對受殺果者。前世彼曾殺我。今冤對相逢。理當(dāng)償我也。不對受殺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殺。今業(yè)報雖至。不當(dāng)酬我也。世人一宴之頃。牲肴數(shù)品。一臠之肉。細(xì)命百干。安得盡取對受者而殺之。竊恐取償于前世者。手中希得一二。而借債于來生者。比比然也。
問:世間畜生的被殺,大多是前世欠債的緣故,殺它們有什么罪過?
答:畜生被殺以償宿世債業(yè)是沒錯,不過其中有該被我殺,有不該被我殺的分別。該被我殺的是,前世他曾殺我,現(xiàn)在彼此相逢,照理他該償命于我。不該被我殺是說,前世他殺了別人,現(xiàn)在雖然業(yè)報到了,但卻不該償命于我。世人一頓宴飲,所殺的畜生品類和數(shù)量無數(shù)。一塊肉就不曉得有多少的微細(xì)生命,難道它們?nèi)紤?yīng)該償命于吃的人嗎。我想它們之中,大概只有一、二個是該償前世之債的。吃它們的人,等于是先欠債于來世。
客曰。不對受者。殺之固當(dāng)有報。若對受者。一往一來。殺報已盡。庸何傷乎。
答曰。子不見世人相毆乎。此以杖來。彼以杖往。兩拳迭下如雨。曾見一往一來之后。各各斂手平心乎。菩薩于未來因緣。洞若觀火。所以遇冤仇而不報也。
問:與自己沒有冤對的,殺了它固然應(yīng)當(dāng)會有報應(yīng)。但是和自己有冤對的,彼此一往一來,相殺之報就互不再欠。這么說來,殺有冤對的畜生,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答:你見過世人互相毆打的情形嗎?這邊用棍子打過去,那邊用棍子打過來;蛘呤潜舜藘扇缦掠臧悴煌5拇蛳氯。何曾見過兩人一來一往之后,各各都平心靜氣停手不打的呢。菩薩觀看未來的因緣,清楚得如同觀火般,所以即使遇到冤仇,也不回報。
客曰。佛言有生之屬;蚨嗨奘栏改噶H。有何證據(jù)而作此說。
答曰。六道眾生無量劫來輪回不已。即以一劫論。其數(shù)無量。安見目前有生之屬。與己無關(guān)耶。余曾見劉道源為蓬溪令。解官歸。宿秦氏家。夢一婦泣曰。吾乃秦之妻也。因埵殺一婢。冥官處我以死。乃罰為羊。今現(xiàn)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矣。劉急白之。亡不及救。舉家大慟。嗚呼。世之類此者亦多矣。肉眼人見不到耳。悲夫。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黎氏子。無惡不作。現(xiàn)生變?yōu)樨i。其家送至云棲下院放生。許蔭庭司馬親見之。
問:佛說凡是有生命的,大多是宿世的父母及親人,有什么證據(jù)這么說呢?
答:六道眾生無量劫來一直輪回不已,就以一劫來講,和我們有關(guān)的眾生數(shù)量就多得數(shù)不清。因此,就以你目前所見到的眾生,怎知就與你無關(guān)連呢。我親自見聞下面這件事。蓬溪令劉道源退休回老家,歸途中借住一位秦姓人家里。晚上他夢見一位婦女哭著向他說,她本是這家主人的妻子,因為生前打死過一名婢女,因此地府的官吏判她死罪,罰她投胎為羊,現(xiàn)在正在羊欄里,明天就要被殺來招待客人您了。劉道源趕緊告訴主人這件事,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秦家人傷心不已。唉,世界上這類事情多得很,只是肉眼凡夫看不到而已,可悲呀。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個姓黎的,無惡不作,結(jié)果活生生從人就變成了一頭豬,他的家人就把他送到云棲寺的下院去放生,這是許蔭庭司馬親自見到的事。
客曰。見人殺生及捕魚鳥者。雖發(fā)救度之愿。而力不從心。奈何。
答曰。見殺生者。默持一切神咒;蚍Q阿彌陀佛名號。代物發(fā)懺悔心。則被殺之物。自然受益。見捕魚鳥者。專注其人。不起別念。默念南無多寶如來數(shù)十聲。魚鳥皆可逃網(wǎng)矣。此法屢試屢驗。萬勿輕忽。
問:見到有人殺生,或是有人捕魚捉鳥,雖然有心愿救它們,奈何力不從心呀。
答:見到有人殺生的時候,心里要默念一切會的神咒,或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并代替被殺之物發(fā)懺悔心,那么被殺之物,自然會得到利益。見到捕魚捉鳥的人,你就把心念專注在此人身上,心無雜念的默念南無多寶如來幾十聲,那么那些魚鳥都可以逃脫被網(wǎng)捕的命運。此法非常靈驗,千萬不要輕忽。
客曰。禱神者。或求生子延壽;蚯蠊γ斬。舍牲拴無以明敬。奈何。
答曰。天地神明。好生惡殺。使物類無子而求子。減壽以求壽。喪命而求名利。無論天理不容。自心亦大不忍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問:求神的人,有為求生兒子,求延壽命,有為求功名或求發(fā)財。如果不殺牲口祭祀的話,如何能表明敬意而獲得所求呢?
答:天地間的神明,都是好生惡殺的。殺畜生讓畜生無兒子以求自己得兒子,減畜生的壽命來求延長自己的壽命,殺取畜生的生命而求取自己的功名利祿。這種行為不要說天理所不容,而自己又如何忍心這么做呢。這么做,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客曰。凡持齋者。祭可用素。若出自食肉之家。慢神甚矣。
答曰。易有云。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傳有云。澗溪沼沚之毛。蘋繁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豈在天之靈。而與人爭肉食耶。
問:平常持齋的人,祭祀當(dāng)然可以用素的。如果平常吃肉的人,用素祭神,豈不是慢瀆神明了?
答:易經(jīng)上說:‘東邊的人家特別殺牛來祭祀,不如西邊的人家,平時的日常祭拜來得有實際的福報。’左傳上說:‘山澗溪邊沼澤沚岸的植物,及蘋繁蘊藻的菜,都是可以供養(yǎng)鬼神的。’難道在天之靈的神明,會和人爭肉吃不成?
客曰。血食之神。復(fù)墮地獄。信有之乎。
答曰。宿世正直。故為神明。就正直中。慈心勝者。不受血食。正直中嗔心勝者。必受血食。慈心勝者;蹌儆诟。報滿不至沉淪。嗔心勝者。福勝于慧。報滿難免墮落。可知上天好生不獨人。宜體之也。
問:接受血食祭祀的神明,會墮落地獄,有這種事嗎?
答:能作神明,是由于宿世正直的緣故。在這些正直的神明之中,比較有慈悲心的,是不會接受血食祀祭的。嗔心比較重的神明,則必定接受血食祭祀。有慈悲心的神明,智慧勝過福報,所以神明業(yè)報期滿之后,不會墮落惡道。嗔心重的神明,福報勝過智慧,神明業(yè)報期滿之后,難免會墮落惡道。所以要知道,上天希望眾生皆能生存,不獨只希望人類不被殺而已,要仔細(xì)體會這點。
客曰。為祀神殺生。固知不可矣。為養(yǎng)親殺生。不知亦有罪否。
答曰。殆有甚焉。禮有云。善則歸親。過則歸己。人子之道也。己則不殺。獨為養(yǎng)親而殺。是歸過于親矣。于心忍乎;虿坏靡。用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及自死肉奉之。是或兩全之道也。
問:現(xiàn)在知道為了祭祀神明而殺生是不可以的,那么為了奉養(yǎng)雙親而殺生,不知道是否有罪過?
答:罪過更大。禮記上說:‘好的都要給雙親,壞的都要給自己,這是為人子女的規(guī)矩。’我們自己不殺生,卻單為了奉養(yǎng)雙親而殺生,這是把罪過都給雙親了,于心何忍呢。如果不得已的話,就用三凈肉(不親見畜生被殺,不聽聞畜生被殺時之哀號,不特別為自己殺)或畜生自然死亡之肉,來奉養(yǎng)雙親,或者是兩全之法。
客曰。人子之報本。莫重于祭。父母生不持齋。沒而用素。不順乎親矣。
答曰。倘謂祖先藉祭而飽。則一歲設(shè)祭。不過數(shù)次。不其餒。而若謂餒不餒不系乎此。則祭亦不過人子之心耳。豈宰割造業(yè)。而可謂盡心乎。且孝子養(yǎng)親。猶需仁人之粟。殺物命而登鼎俎。累父母多生業(yè)障。何不仁如是。
問:為人子女要報養(yǎng)育之恩,沒有比父母死后的祭祀更重要的了。要是父母生前不持齋,死后用素的祭祀,是否違逆了雙親之意呢?
答:如果說祖先要靠祭祀才能飽的話,那么一年之中,不過才有幾次的祭祀,祖先豈不是要餓壞了。如果說祖先是否會餓壞,不在乎祭祀,那么祭祀也只不過是為人子女的一點心意而已。宰割畜生這種造業(yè)之事,怎可說是盡心呢。而且孝子奉養(yǎng)雙親,尚需要你這位仁人君子的粟米才行。殺畜生性命而烹煮以享父母,是連累父母造多生的業(yè)障,怎能如此沒有仁愛之心呢。
客曰。子孫設(shè)祭。祖宗來享乎。抑不來享乎。
答曰。據(jù)中阿含經(jīng)說。祖宗若生鬼道。子孫能以精誠致之。則來享。若在天道。以受樂故。不肯來享。若在三途。以受苦故。不能來享。若生人道。別有六親。不復(fù)來享。為子孫者。但當(dāng)誠其意。敬其事。勿恣殺以重亡者之過。勿忘齋以亂臨祭之心。斯可矣。不必問祖宗之來享否也。
問:子孫的祭祀,祖先是真的來享用,抑或不來享用?
答:中阿含經(jīng)里說:‘祖宗若是生在鬼道,子孫如果能以精誠之心啟請的話,就會來享用。若是生到天道,由于天道太快樂了,所以不肯來享用。若是生到三惡道里,由于太苦之故,無法來享用。若是生在人道里,他另外有親人,不可能來享用。’為人子孫的,只要祭祀時能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從事這樁事,不要任意殺生加重已故祖先的罪過。祭前持齋,祭時專心不亂,也就可以了,不必追問祖宗是否真的來享用。
客曰。梁武帝以面為犧牲。作史者論為不血食之兆。故知祀先用素。非禮也。
答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則仁可知。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其不仁也。若以面牲而論。則在神免血食之愆。在物獲全生之幸。正其仁也。至于天下之失。乃國運使然耳。如以面牲之故。則陳隋諸君。豈不用太牢。何亡之速耶。
蓮大師曰。作俑者。象人以葬?鬃映鉃闊o后。則象牲以祭。仁人猶不能滿焉。必欲舍似用真。何其忍哉。
按梁武帝即位后。斷酒禁肉。休民息兵。頻書大有。自晉至隋。稱小康者。莫如梁武。享國四十九年。壽八十有六。厥后子孫仕唐。八葉宰相。史臣以其奉佛。沒其所長。任意詆毀。豈善善從長之意乎。
問:梁武帝以面來作犧牲,史家評論他不血食祭祀,是失國之征兆。所以可見用素來祭祀,不合乎禮制。
答:人之所以會有過失,全在于各有偏袒。如能觀見自己的這種過失,那么就能夠知道何謂仁了。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他不仁慈之處。若以面作犧牲而論,則神明可以免受血食之罪過,畜生可以獲得安樂不被殺的幸運,這正是梁武帝的仁慈之處。至于說丟失天下,那是國運使然。如果怪罪是以面做犧牲之故,那么陳朝隋朝的國君,都用牛羊豬三牲的太牢來祭祀,何以亡國如此之快速。
蓮池大師說:‘始作俑者,以像人之形狀來陪葬,孔子還斥責(zé)為無后代之做法。’那么以像畜生之面牲來祭祀,你還不滿意,一定要舍棄而改用真的,真是何其忍心呀。
梁武帝即位之后,就斷食肉飲酒,休養(yǎng)生民止息兵事,連年豐收。從晉朝至隋朝,能稱為小康局面的,沒有人比得上梁武帝。他治國四十九年,活到八十六歲,后代子孫在唐朝做官的,有八人官至宰相。寫史之臣由于他敬信佛法,而故意隱沒他的長處,任意加以毀謗,這那里是以善心來善學(xué)人之長處呢。
客曰。親朋在座。蔬食不可成歡。勝友相招。嘉肴方足明禮。為愛物而廢燕享。非通論也。
答曰。其人而為善士。則必喜我戒殺。而不嫉我之慢。其人而嫉我之慢。必養(yǎng)口體之小人。慢之亦無不可。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吾弗為之矣。
昔蘇東坡燕客岐亭。以詩賦陳季常曰。我哀籃中蛤。開口護(hù)殘汁。又哀籃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痛。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烝壺似烝鴨。坐客皆忍笑。髡然發(fā)其冪,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琉璃載烝豚。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鬢得滿幘。武子雖豪舉。未死神先泣。先生萬金璧。護(hù)此一蟻缺。一年成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yán)詩編杜集。
夫以東坡宴集。尚殷殷戒殺如此。子又何疑于燕賓違俗耶。
問:宴請親戚朋友,如果請吃素的話大家會不高興。宴請知交同好的話,如果沒有嘉肴實在不成禮數(shù)。因此為了愛護(hù)畜生而廢棄以嘉肴燕享賓客,這種道理是說不通的。
答:如果是善心人士的話,一定會喜歡我戒殺而請他吃素,也不會認(rèn)為我怠慢了他而生氣。如果因此而氣我怠慢了他,這種一定是貪圖口腹之欲的小人,怠慢他也無妨。甘冒殺生的重罪以討好別人的口腹,我是絕不會做的。
以前蘇東坡在岐亭燕客,寫了一首詩給陳季常說:‘我哀憐菜籃中的蛤蜊,它們開口透氣以護(hù)住身中殘汁。我又哀憐菜籃中的魚,它開口吸氣以獲取些微的濕潤。魚被剖腸絞痛不已,做此過分之事,我何所得呢。因此一見面不先與你噓寒問暖,而先急著勸你要戒殺。宰相盧懷慎宴客時,蒸茶壺說是在蒸鴨,坐上客人皆忍住笑,而突然把蓋壺之巾揭起。相對的王武子平常之飲食,每餐必使砧板滿是鮮血,用琉璃器盛著蒸熟的小豬,中間尚有人乳白。盧公確實貧寒簡陋,露于幘外之鬢發(fā)已白。武子雖然日食山珍海味豪富無比,然而未死之前神明已先替他流淚哭泣。先生您的德行如萬金璧般珍貴,何不去掉此小小的缺點呢。歲歲年年如做夢般過去,這輩子豈不就像人間的過客嗎,請您不要刪除我這首詩,請把它編入詩集中。’
蘇東坡宴賓客,尚如此殷殷戒殺,你又何必疑惑以素食款待客人會違背習(xí)俗。
客曰。伏羲制網(wǎng)罟。以佃以漁。然則伏羲非與。
答曰。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為之防。人受其害。伏羲或教民御之。而未明言食之也。若謂教民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為伏羲功臣。而解網(wǎng)縱禽。饋魚使畜諸圣賢。反開罪不淺矣。
問:伏羲教人民制作網(wǎng)罟,教人民耕種捕漁,那么伏羲是否不對了呢?
答:洪荒時代鳥獸繁殖得很快,如果不加以防范的話,人民會受到傷害。所以伏羲教人民要防御,并未說要人民去捕食。若是認(rèn)為伏羲教人民殺生的話,那么漁夫之流豈非都成了功臣,而教人民解網(wǎng)放禽獸活命,買魚放生的圣賢,全都成罪人了嗎?那就得罪圣賢不淺了。
客曰?鬃咏錃。不過不網(wǎng)不射宿耳。未嘗廢釣弋也。若并戒之。則仲尼不足法與。
答曰:此蓋極言圣人愛物之仁耳。以記事之書法而論,釣者所以引其不網(wǎng)、弋者所以引其不射宿。非謂圣人真釣弋也。若謂因養(yǎng)與祭而釣弋。豈孔子蔬食飲水之風(fēng)。并非真樂。蔬食菜羹之祭。盡屬虛言乎。甚矣。測圣人者亦淺矣。
問:孔子的戒殺,也只不過是不用網(wǎng)捕,不射正在睡眠之鳥獸而已。并未說不準(zhǔn)釣魚、不準(zhǔn)射鳥獸。若是你認(rèn)為都不準(zhǔn)的話,難道仲尼的法不足取嗎?
答:這是講圣人愛惜畜生類的最高仁德呀,就字面上來論,所謂釣魚是引申不用網(wǎng)來捕魚,射獵是引申不射夜宿之鳥獸。并不是說圣人真的釣魚射鳥獸。若是因為飲食與祭祀而去釣魚射獵,那么孔子的吃蔬菜,飲涼水的風(fēng)格,就不是他所謂真正的快樂了。而且孔子以蔬食菜羹來祭祀,難道都是假的嗎?唉,如此來測度圣人,未免太淺識了。
客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施之有序。戒殺放生。務(wù)其末矣。
答曰:孟子所言。是親蔬次第。不是先后次第。若必盡此。而后及彼。則幼失父母。而有志仁民。未及事君。而慈心愛物。反得罪于君父矣。孟子豈作此執(zhí)滯之論乎。
問:君子要先親愛他的親人,接著才對人民仁愛,仁民之后才愛及畜生。這種仁愛的布施,是有先后秩序的。戒殺放生,是最后才要顧及的呀。
答:孟子所謂的次序,指的是關(guān)系的親疏,并非指先后的次第。若是一定要先顧到這個,然后再顧到那個的話。那么從小喪失父母的人,想要仁愛人民;蚴沁未替國君服務(wù),而想慈心愛物的人,是否都得罪了父母及國君呢?孟子豈會作這種執(zhí)著呆滯的論調(diào)。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后可。吾不知孔子亦持齋否。
答曰。書云。齋必變食。又曰。子之所慎。齋。禮言。致齋于內(nèi)。散齋于外。班班可考。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獨借口于食肉法孔子。豈孔子尚為肉食者鄙耶。
問:你說的話很對,看來必須要持齋才可以。我不知道孔子是否也持齋?
答:書經(jīng)上說:‘齋時的食物是不同的。’又說:‘齋時要謹(jǐn)慎。’禮記上說:‘致齋時內(nèi)心清明,散齋時戒外在行止。’這些古書上均班班可考,F(xiàn)在的人事事都不能如孔子般,卻偏偏借口說食肉是學(xué)孔子。難道孔子會是一位遭人鄙視的食肉者嗎?
客曰。持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答曰。真身為重。假身為輕。且神明賞罰。論人之形容乎。抑論人之心術(shù)乎。弗思而已。
問:持齋固然很好,但豈不是會形容枯槁嗎?
答:我們的真身是比較重要,臭皮囊的虛假肉身是沒那么重要的。而且神明的賞罰標(biāo)準(zhǔn),是以人的外表或是內(nèi)心來評定的呢,你仔細(xì)想想。
客曰。世間五種辛。本地中所生。佛經(jīng)何為一并戒之。
答曰。經(jīng)言。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諸天厭棄故。熟食助淫。生食發(fā)嗔故。邪魔餓鬼。嘗嗅其唇故。
問:世間的五種辛菜,本地都有生長,佛經(jīng)上為何通通都規(guī)定要戒食呢?
答:經(jīng)典上說,有五種原因,所以要戒食。一、因為此五辛菜(蔥類、蒜類、蒜頭類、洋蔥類、韭菜類及興渠類)味道辛辣臭濁。二、五辛能障礙修行人證得菩提。三、諸天討厭聞五辛的味道。四、五辛熟食會助發(fā)淫念,生食會增加嗔恚之心。五、邪魔及餓鬼會嗅舔食五辛者之唇。
客曰。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猶勝于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勝于不持。何如。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齋者。未曾出仕者也。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優(yōu)何劣。
問:有人說,我雖然不持齋,但還比那些持齋之后又破齋的人尚勝一籌。有人說,我雖然持齋之后又破齋,也比不持好。這兩種說法,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以做官來比喻。不持齋的人,好比從未做過官的人。持齋而破的人,好比做官而遭罷黜。此兩種,有何優(yōu)劣可言。
客曰。吾亦欲持齋。無如美味當(dāng)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曰。上根人發(fā)無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則作五不凈想。則決定能持齋矣。一者彼種子不凈。二者彼所食不凈。三者彼住處不凈。四者彼腹不凈。五者彼死后不凈。常作此想。何不能持齋之有。
問:我是很想持齋,不過一遇美味當(dāng)前,我就不由自主了,怎么辦呢?
答:上等根器的人,只要發(fā)了無量的慈悲之心,自然就會不忍心食眾生的肉。否則的話,你就作五不凈想,就一定能持齋了。五不凈想是:一、要想此畜生身體很不干凈。二、要想此畜生吃的東西不干凈。三、要想此畜生的住處不干凈。四、要想此畜生肚內(nèi)的臟東西。五、要想此畜生死后尸身的不干凈。經(jīng)常如此想的話,怎么還會不能持齋呢。
客曰。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梁武帝奉佛。其后餓死臺城。何故。
答曰。餓死臺城。此迂儒之說也。通鑒載侯景攻陷臺城。見梁武帝神色不變。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之語。后王綸上雞子數(shù)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
夫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求蜜。則非療饑可知。且雞子至數(shù)百枚。則他物必稱是矣。焉有餓死之理。噫天下讀史者。每稱獨具只眼。獨此一段史文不覺。以耳代目。甚矣。習(xí)染之深也。
問:諸佛菩薩聽到眾生求救之聲,就會來解救眾生之苦。梁武帝信奉佛法,為何后來卻餓死臺城呢?
答:說梁武帝餓死臺城,那是迂儒的說法。資治通鑒里面記載,侯景攻陷臺城之后,見到梁武帝的神態(tài)氣色一點都沒有改變,因此不敢仰視梁武帝。侯景退下來之后,告訴王僧貴說,梁武帝有天子的威儀,很難進(jìn)犯,因此不敢再去見梁武帝。后來王綸上了幾百粒雞子,梁武帝覺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得不到,于是怨怒數(shù)聲而亡。
從梁武帝嘴巴苦來看,就知道他并非空腹。從他要吃蜂蜜來看,就知道他并非肚子餓。而且上的雞子有數(shù)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東西一定都齊備,那里會有餓死的道理。唉,天下讀歷史的人,每每自稱獨具只眼,卻單單看了這段文字而毫無所覺,卻反而以耳代眼,聽道途之說,可見習(xí)氣薰染之深呀
- 上一篇:解答放生疑問
- 下一篇:職業(yè)殺生者問答
相關(guān)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放生功德回向文,個人放生最簡單回向文
- 佛教放生咒,放生時要念什么咒語?
- 放生烏龜有什么好處,放生烏龜?shù)捏@人一幕
- 放生時念什么咒最好
- 放生鯉魚的功德,親身經(jīng)歷放生鯉魚的真實功德
- 放生泥鰍有什么現(xiàn)象?
- 放生后的回向文要怎么念-放生之后回向的重要性
- 放生的好處
- 放生鯽魚的功德
- 最適合放生的日子
- 放生甲魚時的一些注意問題
- 巴西龜能放生嗎?巴西龜放生哪里比較好?
- 自己放生最簡單有效的儀軌
- 放生放什么最好?放生一般放什么動物
- 放生蛇的功德和注意事項
- 佛教放生三皈依步驟
- 夢見鳥放生
- 放生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放生的好處和功德
- 可以快速放生10萬條生命的幾個方法
- 功德最上的放生方法
- 放生什么時間最好
- 一位癌癥病人的親身經(jīng)歷
- 放生功德的秘密
- 怎么去放生最有效?
- 最殊勝的放生儀軌、放生物種、護(hù)生秘訣
- 教你怎樣放生有好效果、好福報
- 如何放生刺猬,需要注意什么?
- 原來放生的好處這么多。
- 為什么放生能得大福報?放生的功德和福報
- 凈土法門兩種最簡單有效的放生儀軌
- 什么動物不能放生?放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 放生泥鰍
- 千年老龜被放生 一步三回頭感恩放生者
- 回向文是什么意思?常用的回向文有哪些?
- 為什么要放生田螺?
- 如何請走蚊子、蒼蠅、螞蟻、蟑螂?
- 放生故事
- 放生的功德利益和福報
- 如何放生?放生有什么好處?放生要念什么?
- 怎么看待有人放生,就有人抓捕生命來獲利?
- 有善根的肉能吃嗎?怎么拒絕飯店工作?
- 放生的概念來自哪里?放生的緣起
- 不殺生的利益與戒殺放生的重要意義
- 放生的意義是放命救生,得到最大利益的是我們自己
- 放生養(yǎng)殖的泥鰍可以嗎?意義大嗎?
- 是放生重要還是護(hù)生更重要?
- 放生回向什么意思?如何給病重人放生回向?
- 慈心放生,狐貍報恩
- 佛教為什么不提倡亡者臨終時,家人為他殺生?
- 從市場買來海鮮,再拿到海里放生,如法嗎?
- 放生重在長養(yǎng)慈悲心
- 沒買賣就沒殺害,放生會讓商家捕捉更多生命嗎?
- 放生放對了嗎?還是在殺生?
- 吃素和放生是什么關(guān)系?
- 信其他宗教的人,可以參與放生活動嗎?
- 放生養(yǎng)殖的動物是在殺生嗎?
- 殺生大體可分為四類
- 兩則放生蛇的真實感應(yīng)故事
- 怎樣放生最如法?
- 可以快速放生10萬條生命的幾個方法
- 原來放生的好處這么多!
- 放生功德的秘密
- 學(xué)會放生也放自己一生
- 長期放生,險入傳銷遇好人搭救
- 善良獵人拯救了小麂子,麂子成年后拯救了獵人全家
- 如何放生?放生有什么好處?放生要念什么?
- 有愛:松鼠“寄居”女孩頭發(fā)不分離
- 鯨魚“集體自殺”之謎!
- 七種生不如死的實驗室動物
- 動物保護(hù)法將成立,拋棄虐待動物需受刑罰
- 何時宣布已滅絕的動物?
- 中華鱘資料:關(guān)愛水中的“大熊貓”!
- 給那些受傷的動物們安上假肢吧!
- 傳說中“全身是寶”的獾!
- 堪察加半島上的人熊故事
- 以一個初修者來看怎樣放生才是正確的?
- 神奇!隼鷹從外飛來皈依
- 關(guān)于和平鴿的故事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